铁板高吭唱大歌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an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是在2002年的仲夏,经老朋友作家哲愚先生的介绍,我结识了海淀文联主席卫汉青同志,他正忙着创办《中关村》杂志。汉青是个热情洋溢、精力充沛的诗人作家,又是一位思想开阔、极具事业心的领导干部。汉青当即送我几本新书,多是他近年创作的诗歌和散文作品的结集;其中还有一部军旅作家王宏甲的《智慧风暴》。王宏甲这个名字我十分熟悉,早在10年前,我读过他的长篇报告文学《无极之路》,被深深的感动,还生发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说过的话。我在一次讲党课时,用《无极之路》中的河北无极县委书记刘日为例,讲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干部应该是什么样子。殊不料,竟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在讨论时许多发言者激动万分。我在总结时,把《无极之路》结末的推荐文字高声读出:
  “无极,是老子哲学所谓包容天地万物之本原。无极,是河北省一个40万人口的小县镇。把这个县第28 任县委书记刘日的故事忠实地记述下来,便是《无极之路》。这是一条怎样的路?他病了,农民推着小车挎着篮子自发地从百十里地以外成群结队地到医院里看望他;他被诬告,百姓们抬着光荣匾提着整捆钞票到县委给他送‘奖金’……他是雷锋,他是焦裕禄;他不是雷锋,他不是焦裕禄;他是改革开放时代群众至今与他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正的共产党人,那种让人类引为自豪的大写的‘人’!”
  这段文字颇有诗一般的感召力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让我惊奇的是,我诵读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朗读完毕,博得一片掌声!……这是15年前的故事,是我做政治思想工作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告别汉青主席回到家中,靠在松软的沙发上,过起神仙般的日子,随手翻阅《智慧风暴》。殊不料,没翻上几页,“风暴”让我无法平静了!我在沙发上靠不住了,终于起身正襟危坐地伏在写字台前,废寝忘食读了一个通宵。因为宏甲的《智慧风暴》和汉青孕育中的《中关村》,在创意和构思上不谋而和,我信手用铅笔在书眉上写下“英雄所见略同”几个字。这正如序言中所讲:“关于知识经济的说法今天已经到处可以见到了。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许多人还是比较模糊的。这本《智慧风暴》,是以真实可感的故事,把这种新经济已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划时代的先进生产力怎样在中关村诞生和成长,讲得明明白白,又惊心动魄。”
  这不正是我们创办《中关村》杂志的缘由吗!于是我也更加理解汉青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二十一世纪看中关村!”“中关村”,知识经济高新产业之“符号”也;当然,这又像“藏头诗”,巧妙地隐含着《中关村》杂志的影子。宏甲在《智慧风暴》的“解读世界”中说得好,“我国当代新兴生产力的出现比美国晚30年并不可怕,问题是,我国新兴生产力在中关村已经奋斗了20年,你是否意识到。如果仍然用传统的农业时代或工业时代的眼光看待这个发生重大变化的世界,就会失去机遇。”我终于明白了《中关村》为什么要定位在“新经济、新科技、新文化”这样的办刊宗旨上。
  在《智慧风暴》的猛烈冲击和汉青主席的影响下,我也终于下定决心,辞去手中所有的“码字”营生,去为汉青创办《中关村》杂志尽绵薄之力。“不知老之将至”,“老马识途好着鞭”,投身到伟大的“中关村”事业中,“朝花夕拾”,未为晚也。“无巧不成书”,在《中关村》问世不久,汉青总编请来宏甲同志为杂志社诸同仁作报告,我第一次看到这位看上去还很年轻的作家,其实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了。听宏甲的讲话,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已不年轻的作家还是个性情中人,语速很快,热情澎湃,旁征博引,慷慨陈词,对《中关村》杂志寄予厚望;甚至把《中关村》与《新青年》相提并论,当然是鼓励《中关村》同仁为知识经济鸣锣开道。宏甲“言必信,行必果”,毅然担任《中关村》的主笔,无论创作任务多么忙,始终不忘为《中关村》撰稿,3年下来,至少也有10来万字罢。诸如《中关村的早晨》,以恢弘的气势,记述了“中关村”发展前进的脚步;一抹晨曦中,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我作为责任编辑,先睹为快,按捺不住读稿的喜悦,在“编稿人语”中写出感言——
  本文作者王宏甲同志,曾经以一部《无极之路》打动亿万心灵。当我们的思绪还没平静下来的时候,又刮来了《智慧风暴》。我们不屑去赞美那“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刺客“英雄”,而在我们心中永驻的是当代的“知识英雄”。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面对挑战,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迎接未来。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被赞为“中关村第一人”的陈春先,具有学者风范的“学科带头人”王选,享有“儒商”企业家盛名的柳传志,都已经是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风云人物。今天说起他们的故事,仍然令人震撼。我们当凝重地写上一笔的是陈春先。正如宏甲所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喜欢台湾歌手蔡琴的歌,愿意为陈老点上一首《出塞曲》——谁说出塞的调子太悲伤?英雄骑马壮,骑马归故乡。
  如果说如上的感言是“温故”的话,那么“知新”的涵义将更为深刻。中关村的未来在十六大的精神指引下,我们看到的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朝阳。在中关村的晨曦中,我们畅想的是中关村的明天。北京市的领导同志说得好:中关村的建设要加速发展,不是倍增,而是几何级数增长。这就叫“发展才是硬道理”。
  让我们踏着巨人的肩膀,用智慧点击中关村,开拓出最新最美的时代画卷。
  ……
  在“国难当头”的“非典”时期,王宏甲为《中关村》写的《中国功能服之父:将军院士周国泰》和《北京保卫战中的两位儒将》,留下了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共和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关村》杂志印记时代风云的墨迹。在王选先生去世后,宏甲为我们写的特稿《纪念王选》,用汉青在“刊首语”中的话说,“发出了享用王选先生印刷革命恩泽的全球华人的共同哀悼之情”。近年来宏甲在《中关村》开辟的“思考之美”专栏,作家独具慧眼,透析事物的本质,引导读者用自己的“眼球”去观察世界,思辨是非。这是《中关村》的“品牌”栏目,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日前,我在编辑部主任马文良的桌子上,偶然看到了王宏甲的新著《贫穷致富与执政——王宏甲调查报告》。恰值文良燕尔新婚,回家叩拜双亲,我则先睹为快,又是用了一个通宵,爱不释手,浏览一过,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动”。我大胆预言,这将是宏甲又一部获大奖的作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先生,在1979年获奖时讲过一段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贫困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上大多数贫困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经济学。”自从温家宝总理引用了舒尔茨“穷人经济学”的理念后,“穷人经济学”倍受关注。
  我最近读过一部《穷人缺什么》的畅销书,诸如“穷人”缺钱、缺心计、缺方法、缺品位、缺帮助……在这一串“缺”字的后面,真的让人一头雾水——“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理当然”。我还读过一部《中国农民问题调查报告》,在那悲怆的记录中,让人压抑的透不过气来。我那脆弱的神经又是煎熬了几个晚上的失眠。我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而总是感到欠缺些什么。可是读《王宏甲调查报告》,却让人激动不已,对生活充满希望。“报告”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和一篇篇贴近现实问题的相关思索,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喷薄而出的巨大能量及其百折不挠的苦苦求索、奋力拼搏,真实展现了当地执政者如何把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农民无穷的创造力,在错综复杂的境况中提高执政能力的执政智慧……从而提炼出诸多开人心智的宝贵经验与深度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报告并未止于致富表层,而是从贫富差距、劳资矛盾中揭示出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深入到文化与精神层面,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振兴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同意这样的评语,“这是一部写给关心国家发展的人们看的书。这是一部写给渴望脱贫致富的人们看的书。这是一部写给有心执政的人们看的书。”
  《王宏甲调查报告》中引用了慈溪现任市委书记徐天明的《天地论》,大气磅礴,展现了一个执政者的豪迈精神,爰为之记。
  “老百姓想干的事,你不要去阻拦。老百姓不想干的事,你不要强迫。经验在哪里?办法在哪里?只要眼睛向下,都在老百姓手里。上靠天,下靠地。天,就是中央精神。地,就是基层实际。要吃透两头。吃透上头,就是要吃透中央精神,领会实质。吃透下头,就是要吃透下情,掌握实情。只有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符合本地发展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本地发展的政策,才能找到‘上头’与‘下头’的最佳对接点。我们在中间的工作,就是要把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地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政策。”
  我相信,如果我还有机会讲党课,把徐天明书记的《天地论》诵读给大家听,定然也会像15年前把无极县委书记刘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样,博得热烈的掌声!谓予不信,何妨一试!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作家的天职就是把光明灌注到人心深处,作家的良知就是责任,作家的作品就是时代的画卷,不仅要反映社会生活,也要亮出作家的灵魂。时代赋予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们要摒弃那种“近日不闻秋鹤唳,乱弹无数噪斜阳”的颓败文风,倡导“纵横议论折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的使命感。读王宏甲的报告文学作品,无论是《无极之路》、《智慧风暴》,抑或刚刚问世的《贫穷致富与执政》,都当之无愧地实践着这一伟大的神圣使命。为什么一个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作家,能在共和国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都能用饱蘸激情的笔,描绘出时代的画卷?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我们期待着宏甲用更睿智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饱蘸激情的笔墨记录时代的画卷,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报告文学作品。
其他文献
北京延庆县的东桑园村有农户200家,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1008亩。昔日,庄户人家剩余或废弃的秸秆和玉米芯儿杂乱地堆放于街巷中,霉变的味道和脏乱的环境、易燃的隐患使“农家乐”游客很不开心。如今,东桑园村依靠科学发展观改变了生活和接待环境,凸现出生态环保旅游的主题,成为“首都文明村”、“市级卫生村”,被中外游客称为“节能环保第一村”。      村领导:“一人烧火、全村做饭,桑源村旧貌变新颜”    
期刊
今春以来,《中关村》杂志接连刊发“点评”著名商家“成长中烦恼”的文字。常言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评论家用“第三只眼”看商家的“得与失”、“成与败”,这对有志干一番事业的读者来说,颇有启迪。对被作为“案例”的商家家而言,也有裨益。说对了,闻过则喜,可资借镜;说错了,无则加勉,一笑了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拜读点评商家艰苦创业的文字,我们有一种与商家“同呼吸共命运”
期刊
“秘而不宣”是愚者的智慧    平心而论,中国消费者协会的“3·15标志”,在广大消费者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用老百姓的话说,“3·15标志”隐含着“社会监督”、“消费维权”、“信誉证明”和“消费引导”等多项功能。见了这个标志,就像见了“官家人”给我们把质量关,有一种安全感。可是,自从“央视3·15晚会”曝光欧典地板的欺骗丑闻之后,“中消协”就有为虎作伥之嫌;消费者对“3·15标志”的信任度急
期刊
动作片拍摄现场的小剧务、广告公司里的设计师、偶尔的兼职翻译,众多的职业角色,最后余非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逍遥的行业——手机游戏。如今,他是公司的中国区创意总监,北京区总经理。  一头栗色烫过的长发,略带夸张的装饰戒指,每个月会穿20次以上牛仔装。外表看来,余非和在中关村创业的IT业者有着很大不同。许多刚到余非公司所在大楼上班的人都以为他是酒吧里的助唱歌手,或者是一个混迹在江湖的摇滚青年。  而事实上
期刊
读《中关村》杂志《“象牙塔”腐败是谓“国耻”》,颇有同感。我们很不情愿地看到“象牙塔”的腐败已经走出“国门”,影响国人的形象。一位国际著名学者指出:“中国科研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改变这种局面,自主创新就没希望。如果科学家整天忙着钻营发表论文、升官、评上终身教授,那就不可能做出很大成就。”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先生提醒我们:“一些中国学者功利思想严重,不踏实做学术,过度追求名利”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有力推动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商务越来越受到商家以及消费者的青睐。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整个金融领域的竞争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银行成为网络时代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各商业银行陆续开通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并且不断对其功能
期刊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大了,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制约增加了;全球经济波动、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各国政府的外交与经济政策,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经济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当前的安全问题,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经济的也有社会的,既有资源的也有环境的,既有正在逐步改善的也有正在加深加重的。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经济委员会委员,北京大
期刊
日前,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厦门大学时,兴致所来,挥毫题字——“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东南”。殊不料,主持仪式的厦大副校长潘世墨先生,当场把“黉(hong 上声,学府之意)宫”念成了“黄宫”,莘莘学子尴尬,令人汗颜。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热播期间,余秋雨教授点评时,把“仁者乐山”的“乐”(yao 去声,喜爱之意)误读成乐(le 去声)音。孔子《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文科学生来
期刊
当互联网疯狂地长入人们的生活时,引起一些神经敏感的纸传媒业者的“恐慌”,时下最有代表性的说法就是2006年《传媒蓝皮书》张扬的“报纸退市论”。果真如此吗?窃以为尚须研究。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诚然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网民1.1亿之众,特别是占到95%以上的中青年网民,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也是互联网的“网丝”、“臣民”。专家和官员们一致惊诧“互联网构成了一种社会空间”。这广阔无垠且无遮拦和无障碍的空
期刊
“请允许我抽支烟。”带着葛优式的冷幽默,梁晓声在100来人的课堂上打破同学们静静的思考状,面无表情地从烟盒中抽出一支烟,点燃。    我不禁掩面失笑,尽量不要影响到同旁听课的友人,并斜眼瞥瞥教室墙壁上挂的小红牌,有“禁止吸烟No Smoking ”字样。尽管如此,还是从心底里原谅他这种出格的行为,毕竟,说这番话的时候,他正在教室里和我们一起寻找灵感,而烟,是点燃他灵感最好的道具。  刚在几分钟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