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利益机制驱动了社会发展,也助长了社会不和谐因素蔓延。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就存在于利益驱动下规范人们行为和动机的客观要求之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向个人、小集团利益过分倾斜的负面效应,促使社会不和谐因素繁衍、滋生。
[关键词]利益驱动;社会和谐;价值取向;制度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在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诸如图财害命、贪赃枉法、见利忘义、诚信缺失、道德冷漠等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倾向。解决运用利益驱动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矛盾,应从源头抓起。
1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存在于利益驱动下规范人们行为和动机的客观要求之中。笔者以为,利益驱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推动力。众所周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发展。而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內在动因则是人类生命体运动引起的物质运动,核心是对生活资料的获取与占有。人类为了获取或占有更多的物质利益,不断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进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步建立了把利益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机制的市场经济,激励了社会进步。
伴着社会进步、各种利益关系的形成、个人利益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人们发现,个人利益的增长离不开他人、公众、社会利益等其他利益的增长与维护。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个人利益,人们必须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维护和增进相关利益。当个人利益伴随其他利益的增长一同增长时,会更加关心和追求其他利益。人们对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普遍关心、重视,维护与追求,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共同基础。人们对其他利益的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和谐的基础就越牢固。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提倡的禁欲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宗教虔诚信仰的“来世论”等道德理想、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干预、调节利益关系,建设“和解”社会、“谐调”社会等制度措施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极端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科学价值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以公众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已被人们所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向个人、小集团利益过分倾斜,促使社会不和谐因素繁衍、滋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之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这为人们兼顾和增进各方面利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由利益驱动的,依然存在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存在片面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
首先,从各类经济组织看,由于公有制企业要靠效益生存发展,员工凭劳动挣钱吃饭。这使他们必须重视个人利益、既得利益集团利益。且容易助长牺牲公众利益换取本企业、个人利益的错误倾向,诱发、滋生以权谋私,恶性竞争,物价失控等消极作用。由于非公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在其落实的过程中必然向个人私利严重倾斜。私有制基础上的利益机制使人往往具有不法的本能,只要一有可能,损害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的现象就会发生。
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必然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并时常伴随贫富悬殊与分配不公,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对立情绪,甚至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致使影响社会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
最后,建立在不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从自然经济中走来,市场体系的充分发育和完全成熟尚需时日,规范市场行为的准则仍待健全、完善。在刚刚从贫困中走来的人们还未弄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时候,利益驱动机制便迅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盲目攫取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社会不和谐因素也就滋生、蔓延开来。
人们面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唯一的价值取向是追逐金钱。越来越多的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了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扩张和家庭财富的积累上,甚至导致邪气甚嚣尘上。从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到勒索绑架;从各种安全责任事故频发,到商业贿赂、欺诈;从官商勾结、疯狂捞钱,到商家、厂家、店家的高收费、乱涨价,再到富人越来越多,惟独先富帮后富者如凤毛麟角,雷锋叔叔少之又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源于利益驱动的负面效应。
3 建设和谐社会的阻碍
只有使利益驱动在科学价值观和健全制度的共同规范下发展,社会和谐目标才能实现。利益驱动与社会和谐产生矛盾,是由人们无视、轻视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导致的。由于过分重视个人、小集团利益,降低了人们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弱化了群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淡薄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扩大了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际对立。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应引导人们由偏重个人利益转向在追求他人、公众、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人类和谐在于增进共同利益。缺乏对公众、共同利益追求而驱动的经济增长,仅仅是少数人暴富;缺乏奉献精神的观念变化,只能是物欲横流,贪心膨胀;行为、动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社会和谐便无从产生。历史上有些民族四分五裂无不源于对利益驱动下经济社会进步的非理性理解和不恰当选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性的选择。比如一开始就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但有人却把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当作了目标,把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抛在了脑后。更有人将先富的原则——一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演绎为不择手段,甚至坑害社会公众,破坏自然资源。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其根源的思考。
4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深化改革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规范城乡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区间,把人们的欲望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以缓和各种利益对立。三、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与各项规章制度,堵塞政策漏洞,从严治理极端自私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利益纠纷、冲突。
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纠错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提高各级领导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灵活处理、疏导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涉及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听证、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及实施后评价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政务公开制度,以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
推行、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用社会合力扫除极端自私,用群众共同利益统帅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上下左右协调一致,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奋斗。
[关键词]利益驱动;社会和谐;价值取向;制度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机制在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诸如图财害命、贪赃枉法、见利忘义、诚信缺失、道德冷漠等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倾向。解决运用利益驱动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矛盾,应从源头抓起。
1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存在于利益驱动下规范人们行为和动机的客观要求之中。笔者以为,利益驱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推动力。众所周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发展。而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內在动因则是人类生命体运动引起的物质运动,核心是对生活资料的获取与占有。人类为了获取或占有更多的物质利益,不断发明创造先进的生产工具,推进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完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逐步建立了把利益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机制的市场经济,激励了社会进步。
伴着社会进步、各种利益关系的形成、个人利益在各种利益关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人们发现,个人利益的增长离不开他人、公众、社会利益等其他利益的增长与维护。为了获取更多更大的个人利益,人们必须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维护和增进相关利益。当个人利益伴随其他利益的增长一同增长时,会更加关心和追求其他利益。人们对长远利益、社会利益、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普遍关心、重视,维护与追求,构成了社会和谐的共同基础。人们对其他利益的重视程度越高,社会和谐的基础就越牢固。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提倡的禁欲主义、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宗教虔诚信仰的“来世论”等道德理想、价值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国家干预、调节利益关系,建设“和解”社会、“谐调”社会等制度措施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极端个人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科学价值体系和法规制度建设,以公众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已被人们所重视,和谐社会建设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是向个人、小集团利益过分倾斜,促使社会不和谐因素繁衍、滋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之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运行的。这为人们兼顾和增进各方面利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制度前提。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由利益驱动的,依然存在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存在片面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取向。
首先,从各类经济组织看,由于公有制企业要靠效益生存发展,员工凭劳动挣钱吃饭。这使他们必须重视个人利益、既得利益集团利益。且容易助长牺牲公众利益换取本企业、个人利益的错误倾向,诱发、滋生以权谋私,恶性竞争,物价失控等消极作用。由于非公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在其落实的过程中必然向个人私利严重倾斜。私有制基础上的利益机制使人往往具有不法的本能,只要一有可能,损害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的现象就会发生。
其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必然拉大人们的收入差距,并时常伴随贫富悬殊与分配不公,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对立情绪,甚至激化人民内部矛盾。致使影响社会和谐的现象层出不穷。
最后,建立在不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从自然经济中走来,市场体系的充分发育和完全成熟尚需时日,规范市场行为的准则仍待健全、完善。在刚刚从贫困中走来的人们还未弄清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时候,利益驱动机制便迅猛地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盲目攫取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社会不和谐因素也就滋生、蔓延开来。
人们面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唯一的价值取向是追逐金钱。越来越多的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了一味追求个人利益的扩张和家庭财富的积累上,甚至导致邪气甚嚣尘上。从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到勒索绑架;从各种安全责任事故频发,到商业贿赂、欺诈;从官商勾结、疯狂捞钱,到商家、厂家、店家的高收费、乱涨价,再到富人越来越多,惟独先富帮后富者如凤毛麟角,雷锋叔叔少之又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源于利益驱动的负面效应。
3 建设和谐社会的阻碍
只有使利益驱动在科学价值观和健全制度的共同规范下发展,社会和谐目标才能实现。利益驱动与社会和谐产生矛盾,是由人们无视、轻视他人、公众和社会利益导致的。由于过分重视个人、小集团利益,降低了人们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弱化了群体之间的共同利益基础,淡薄了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扩大了个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际对立。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应引导人们由偏重个人利益转向在追求他人、公众、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的正确轨道上来。
人类和谐在于增进共同利益。缺乏对公众、共同利益追求而驱动的经济增长,仅仅是少数人暴富;缺乏奉献精神的观念变化,只能是物欲横流,贪心膨胀;行为、动机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社会和谐便无从产生。历史上有些民族四分五裂无不源于对利益驱动下经济社会进步的非理性理解和不恰当选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性的选择。比如一开始就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但有人却把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当作了目标,把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抛在了脑后。更有人将先富的原则——一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演绎为不择手段,甚至坑害社会公众,破坏自然资源。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其根源的思考。
4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
深化改革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规范城乡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区间,把人们的欲望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以缓和各种利益对立。三、不断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与各项规章制度,堵塞政策漏洞,从严治理极端自私行为,以减少或避免利益纠纷、冲突。
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纠错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提高各级领导自身的政策水平和灵活处理、疏导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涉及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听证、听取意见制度,合法性审查及实施后评价制度,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政务公开制度,以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理顺群众情绪。
推行、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机制,用社会合力扫除极端自私,用群众共同利益统帅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上下左右协调一致,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