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不仅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方便灵活的辅助性手段,而且对语文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都有其存在价值。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接受,使学生学习变成纯粹被动的接收、记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
在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仅可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对课本的学习,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信息技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学习。教师则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通过把文字一段段地出示,在朗读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时,课件中相应地在这些重点的地方改变字体颜色,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重读的地方。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在读这些重点词句时,可以适当配上动画,借助动画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从课件中读和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3.看书写软件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疲”字的笔顺和部首病字框不易掌握,此时我就打开书写软件写“疲”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让学生认识笔顺,“病字框”这个笔画,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很容易写成“广”,那么在演示动画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看几遍,并反复强调,我课堂上使用的书写软件可以直接书写演示,也可以一笔一笔演示,这样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不同颜色进行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而不是一笔一笔的零星记忆,这就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在范写时,屏幕上可以呈现一个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空间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能收集与储存大量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信息,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翔实的材料,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图像、文本、动画、声音等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链接,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征。
5.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质量的高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快了教学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立即展现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此外,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讨论,都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都有其存在价值。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接受,使学生学习变成纯粹被动的接收、记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
在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以“学”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方式有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可以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境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不仅可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对课本的学习,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信息技术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学习。教师则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小事、从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通过把文字一段段地出示,在朗读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时,课件中相应地在这些重点的地方改变字体颜色,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要重读的地方。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并且在读这些重点词句时,可以适当配上动画,借助动画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中所要抒发的感情。从课件中读和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这样不仅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3.看书写软件动画,教笔画,正确识字书写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等特点,便于记忆模仿。一般生字学生都能自己分析字形理解字意,遇到难写、不易理解的字,则可以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书写。如“疲”字的笔顺和部首病字框不易掌握,此时我就打开书写软件写“疲”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让学生认识笔顺,“病字框”这个笔画,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很容易写成“广”,那么在演示动画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多看几遍,并反复强调,我课堂上使用的书写软件可以直接书写演示,也可以一笔一笔演示,这样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
在多媒体课件中运用不同颜色进行对比显示,如:好、妈、请、爸等合体字,部首是红色的、偏旁是蓝色的,鲜明的色彩,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突出了汉字部件及其部位,较早较好地让学生感知了偏旁部首的概念。学生很快学会了利用部件识记合体字,而不是一笔一笔的零星记忆,这就简化了儿童识字的心理过程。在范写时,屏幕上可以呈现一个较大的田字格,教师可根据需要调控“描红”的速度,学生跟着屏幕逐笔“描红”。书空完毕,田字格中出现的是笔画形状准确、布局合理的范字,右边是同步显示的该字的笔顺。这种比传统书本、小黑板字样更清晰、对比更强烈的范例,使学生一开始学写字就有规可循。经过这样有序的训练,学生的字一般都写得较整齐规范。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空间
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的环境。信息技术能收集与储存大量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信息,可以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相关翔实的材料,而且能提供一定的图像、文本、动画、声音等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根据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链接,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特征。
5.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质量的高低,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快了教学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如片段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或人、或景、或活动的视频,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后,即兴写作。对于写得好的,通过实物平台立即展现在大屏幕上,便于点评,真实直观。此外,在局域网内开展网上聊天,学生互发E-mail及开展基于BBS论坛的专题讨论,都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