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斯克里亚宾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的节拍设置与节奏模式个性鲜明、变化多端,透过纷繁的现象,可以从中归纳出其内在规律与深层特质。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节拍节奏
斯克里亚宾经常在作品中变换不同的拍号,他后期的钢琴奏鸣曲中每一首都采用了3种或3种以上的拍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明确了音乐的阶段性。
一、节拍特征
1.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
斯克里亚宾善于运用2/8、3/16等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进行写作,使音乐的节拍设置免于俗套。下例中,就有这两种单拍子交替运用的情况:谱例一: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尾声片段 这是第十奏鸣曲的342~346小节,它们不断交替运用了3/16与2/8拍,并在全曲多个部分屡见不鲜。
2.非常规性质的复拍子
同样在《第十钢琴奏鸣曲》中,开篇的引子便运用了并不常用的9/16复拍子形式:
谱例二: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00.70引子片段
而第七op.64与第九op.68奏鸣曲中,主部主题的4/8拍号,也是不经常使用的复拍子之一。
3.非周期时值的混合拍子
斯克里亚宾在第六op.62与第九钢琴奏鸣曲中,都用到了5/8拍,尽管5/8拍子较为普通,但是作曲家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意蕴。
首先,在第九钢琴奏鸣曲的结束部(第55小节起)中,可以看到关于5/8拍的使用情况。由于三行谱的表达方式、三连音与延音线的结合,使得音乐不仅在织体上显得颇为丰富,而且从音响上听来也比较特别,显得作曲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传统的5/8拍子,一般分为两种组合方式:
谱例三
而音乐的实际演奏效果,很难使听众辨别出5/8拍在此的具体组合方式,连线的使用改变了5/8拍旧有的强弱律动方式,使混合拍子的表达更为自由。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作曲家对5/8拍的节拍组合方式上具有特别的安排,那么下例也许更为确切:
谱例四: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鸣曲》00.62副部主题片段
从谱面看来,上例中5/8拍的组合既不是2/8+3/8,也不是3/8+2/8,而更类似于1/8+2/8+2/8这种非常规的组合形式。
4.交错拍子
在第七奏鸣曲中,出现了一些左右手拍号不一致的现象:
谱例五: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连接部片段
这个片段的右手是6/8拍,而左手是3/4拍,6/8拍3+3的节拍组合方式与3/4拍1+1+1正好完全匹配,两种拍子很好地融合于一体。
第十奏鸣曲则将交错拍子的程度发挥到更大,不同拍子连续交错的情况时有发生:
谱例六: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展开部片段
上例是第十奏鸣曲的158~163小节的左手声部,右手以9/16拍贯穿,而左手则历经了9/16拍、3/8拍、9/16拍、3/8拍的多次交替,同时表现出与右手9/16拍的局部交错,并将此形式一直延续到第172小节。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斯克里亚宾善于在后期作品中,混合使用非常规性质的拍号,使音乐从节拍上显得别具一格。
二、节奏特征
斯克里亚宾后期5首钢琴奏鸣曲,节奏多样、音型复杂,各种连音的运用是节奏上最广泛的特征,作曲家力图通过丰富的节奏营造一种神秘、诡异的音乐形象。
1.代替一个拍点的六连音
以第六奏鸣陆为例,加休止符的六连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奏因素:
这个六连音占据一个拍点的长度,休止符的结合,打破了人们对六连音平均分配时值的思维惯性,再加上作曲家对旋律横向间不协和音程的大量使用,使音乐显得更不平静,甚至充满了紧张、恐惧的情绪。
2.变化的三连音
第六奏鸣曲的主部中,另一变化的三连音也显得非常重要,即主部主题的下片开始部分,这两个三连音都分别代替一个拍点的时值,但是采用了长短结合的形式,改变了三连音均衡的节奏感,并且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延音线,使原本就不平衡的节奏更加复杂化。
第七奏鸣曲中,连音形式运用得更加广泛,随处可见不同形式的连音,尤其是三连音,通过主部主题的前2小节就可见一斑:
谱例八: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主部主题开始部分
标记a的中间声部,运用了长短结合并加有延音线的两个三连音,颠覆了三连音的固有效果,并连续沿用这一形式及变体,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感。
标记b的旋律声部,也采用了三连音,但是由于休止符和更小时值的32分音符的使用,将连音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发挥,与中间声部的三连音相结合,使整体节奏更为复杂化。
还值得讨论的是标记c处,虽然长短结合的三连音从节奏上看来并不复杂,但是分声部、分层次的演绎则比较独到,两个三连音既归纳出各自清晰的两拍,又很好地交融于一体。
3.代替三个拍点的四连音
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的引子,采用9/8拍写成,其中代替三个拍点时值的四连音,打破了9拍子典型的律动状态,使音乐的强弱关系显得多元化。 谱例九: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引子开始部分
上例表明,四连音代替了9/8的其中三拍,打破了固定的节奏规律,在其后的副部中也能找到其延伸,它成为了这首奏鸣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节奏型,可见作曲家开篇时就在节奏型的使用上有着非常长远的考虑,具有统领全局的意味。
4.连音混合
在斯克里亚宾的后期钢琴奏鸣曲中,不同连音的联合套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用“连音混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即一个连音的内部,混合使用了另一个不同形式的连音来代替这一个连音中的某一音。 谱例十: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副部主题再现片段
上例中代替3拍长度的五连音高声部旋律连续不断地进行,而这个五连音内部,原本简单明了的五个八分音符的连音,又分别被两条符尾的三连音代替了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并联合适当的休止符,使人完全无法从听觉上找出6/8拍的格式。
第八奏鸣曲中还有二连音与四连音的套用形式,以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谱例十一: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结束部片段
这个片段第1小节的右手声部,四连音代替了6/8拍的后三个拍点时值,原有的“次强、弱、弱”变得模糊,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方声部中,还在已经出现四连音的基础上,混和了二连音,不仅丰富了声部层次,还使节奏更为繁复,彻底掩盖了6/8拍所固有的节奏印象。
而上例第3小节中三连音内部套用另一个三连音的手法,则显得比较明晰。一个以3个16分音符为基础的三连音占据着6/8拍其中一个拍点时值的长度,但是这个三连音的中间音,却采用了更为短小的三连音来代替,即32分音符形式的三连音来代替一个16分音符,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节奏语言。这种三连音与三连音的联合,虽然都是三连音,还没有真正具备“混合”的严格定义,但是也体现出一定的连音套用意义。
当然,其他形式的连音在斯克里亚宾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中也十分常见,比如第六奏鸣曲中代替3/8拍内其中一拍时值的五连音,速度极快,完全是一种色彩上的处理,
通过对斯克里亚宾后期5首钢琴奏鸣曲的节拍与节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试图用非常规的拍号与错综的连音节奏,获得更为丰富、特异的印象效果,对代表作曲家个人风格的神秘主义音响有着衬托与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节拍节奏
斯克里亚宾经常在作品中变换不同的拍号,他后期的钢琴奏鸣曲中每一首都采用了3种或3种以上的拍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也明确了音乐的阶段性。
一、节拍特征
1.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
斯克里亚宾善于运用2/8、3/16等非常规性质的单拍子进行写作,使音乐的节拍设置免于俗套。下例中,就有这两种单拍子交替运用的情况:谱例一: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尾声片段 这是第十奏鸣曲的342~346小节,它们不断交替运用了3/16与2/8拍,并在全曲多个部分屡见不鲜。
2.非常规性质的复拍子
同样在《第十钢琴奏鸣曲》中,开篇的引子便运用了并不常用的9/16复拍子形式:
谱例二: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00.70引子片段
而第七op.64与第九op.68奏鸣曲中,主部主题的4/8拍号,也是不经常使用的复拍子之一。
3.非周期时值的混合拍子
斯克里亚宾在第六op.62与第九钢琴奏鸣曲中,都用到了5/8拍,尽管5/8拍子较为普通,但是作曲家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意蕴。
首先,在第九钢琴奏鸣曲的结束部(第55小节起)中,可以看到关于5/8拍的使用情况。由于三行谱的表达方式、三连音与延音线的结合,使得音乐不仅在织体上显得颇为丰富,而且从音响上听来也比较特别,显得作曲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传统的5/8拍子,一般分为两种组合方式:
谱例三
而音乐的实际演奏效果,很难使听众辨别出5/8拍在此的具体组合方式,连线的使用改变了5/8拍旧有的强弱律动方式,使混合拍子的表达更为自由。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作曲家对5/8拍的节拍组合方式上具有特别的安排,那么下例也许更为确切:
谱例四:斯克里亚宾《第六钢琴奏鸣曲》00.62副部主题片段
从谱面看来,上例中5/8拍的组合既不是2/8+3/8,也不是3/8+2/8,而更类似于1/8+2/8+2/8这种非常规的组合形式。
4.交错拍子
在第七奏鸣曲中,出现了一些左右手拍号不一致的现象:
谱例五: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连接部片段
这个片段的右手是6/8拍,而左手是3/4拍,6/8拍3+3的节拍组合方式与3/4拍1+1+1正好完全匹配,两种拍子很好地融合于一体。
第十奏鸣曲则将交错拍子的程度发挥到更大,不同拍子连续交错的情况时有发生:
谱例六:斯克里亚宾《第十钢琴奏鸣曲》Op.70展开部片段
上例是第十奏鸣曲的158~163小节的左手声部,右手以9/16拍贯穿,而左手则历经了9/16拍、3/8拍、9/16拍、3/8拍的多次交替,同时表现出与右手9/16拍的局部交错,并将此形式一直延续到第172小节。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斯克里亚宾善于在后期作品中,混合使用非常规性质的拍号,使音乐从节拍上显得别具一格。
二、节奏特征
斯克里亚宾后期5首钢琴奏鸣曲,节奏多样、音型复杂,各种连音的运用是节奏上最广泛的特征,作曲家力图通过丰富的节奏营造一种神秘、诡异的音乐形象。
1.代替一个拍点的六连音
以第六奏鸣陆为例,加休止符的六连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奏因素:
这个六连音占据一个拍点的长度,休止符的结合,打破了人们对六连音平均分配时值的思维惯性,再加上作曲家对旋律横向间不协和音程的大量使用,使音乐显得更不平静,甚至充满了紧张、恐惧的情绪。
2.变化的三连音
第六奏鸣曲的主部中,另一变化的三连音也显得非常重要,即主部主题的下片开始部分,这两个三连音都分别代替一个拍点的时值,但是采用了长短结合的形式,改变了三连音均衡的节奏感,并且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延音线,使原本就不平衡的节奏更加复杂化。
第七奏鸣曲中,连音形式运用得更加广泛,随处可见不同形式的连音,尤其是三连音,通过主部主题的前2小节就可见一斑:
谱例八: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主部主题开始部分
标记a的中间声部,运用了长短结合并加有延音线的两个三连音,颠覆了三连音的固有效果,并连续沿用这一形式及变体,增添了音乐的色彩感。
标记b的旋律声部,也采用了三连音,但是由于休止符和更小时值的32分音符的使用,将连音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发挥,与中间声部的三连音相结合,使整体节奏更为复杂化。
还值得讨论的是标记c处,虽然长短结合的三连音从节奏上看来并不复杂,但是分声部、分层次的演绎则比较独到,两个三连音既归纳出各自清晰的两拍,又很好地交融于一体。
3.代替三个拍点的四连音
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的引子,采用9/8拍写成,其中代替三个拍点时值的四连音,打破了9拍子典型的律动状态,使音乐的强弱关系显得多元化。 谱例九: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引子开始部分
上例表明,四连音代替了9/8的其中三拍,打破了固定的节奏规律,在其后的副部中也能找到其延伸,它成为了这首奏鸣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节奏型,可见作曲家开篇时就在节奏型的使用上有着非常长远的考虑,具有统领全局的意味。
4.连音混合
在斯克里亚宾的后期钢琴奏鸣曲中,不同连音的联合套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用“连音混合”这个词语来概括,即一个连音的内部,混合使用了另一个不同形式的连音来代替这一个连音中的某一音。 谱例十:斯克里亚宾《第七钢琴奏鸣曲》Op.64副部主题再现片段
上例中代替3拍长度的五连音高声部旋律连续不断地进行,而这个五连音内部,原本简单明了的五个八分音符的连音,又分别被两条符尾的三连音代替了一个八分音符的时值,并联合适当的休止符,使人完全无法从听觉上找出6/8拍的格式。
第八奏鸣曲中还有二连音与四连音的套用形式,以其中一个片段为例:
谱例十一:斯克里亚宾《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结束部片段
这个片段第1小节的右手声部,四连音代替了6/8拍的后三个拍点时值,原有的“次强、弱、弱”变得模糊,而值得注意的是,上方声部中,还在已经出现四连音的基础上,混和了二连音,不仅丰富了声部层次,还使节奏更为繁复,彻底掩盖了6/8拍所固有的节奏印象。
而上例第3小节中三连音内部套用另一个三连音的手法,则显得比较明晰。一个以3个16分音符为基础的三连音占据着6/8拍其中一个拍点时值的长度,但是这个三连音的中间音,却采用了更为短小的三连音来代替,即32分音符形式的三连音来代替一个16分音符,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节奏语言。这种三连音与三连音的联合,虽然都是三连音,还没有真正具备“混合”的严格定义,但是也体现出一定的连音套用意义。
当然,其他形式的连音在斯克里亚宾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中也十分常见,比如第六奏鸣曲中代替3/8拍内其中一拍时值的五连音,速度极快,完全是一种色彩上的处理,
通过对斯克里亚宾后期5首钢琴奏鸣曲的节拍与节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试图用非常规的拍号与错综的连音节奏,获得更为丰富、特异的印象效果,对代表作曲家个人风格的神秘主义音响有着衬托与辅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