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 能力立意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xq1357130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困于教材、囿于师授,缺少思考、缺少质疑,难以提问,何来创新?新课程倡导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具有怀疑精神,敢于向课本质疑、向老师质疑、向权威质疑、向事物质疑,才会有新的思路,才会有自己的创见.应试模式催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教师重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沦为接纳知识的容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谈些看法.
  一、影响学生提问的因素分析
  1.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统考制度能公平地选拔人才,但也导致师生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学生只有模仿、记忆、服从才能提高考分,久而久之,学生不再怀疑,没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造能力.
  2.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传统的教学思维作祟,满足于知识的传授,以考定教,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其问题意识缺乏,不善于对教材提出质疑,因而也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能力.
  3.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奉行传统的“经验”,认为成功的教育就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意味着学生全部掌握.其实,教师并未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挖掘,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问替代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满足于记忆现成的结论.
  4.学生提问存在技能障碍.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有深厚的兴趣,能对一些物理概念、现象、规律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由于不知道如何提,以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表达不清晰,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1.引领观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观察与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通过观察,学生才能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事物,向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捕捉物理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在讲“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时,教师让学生按下手电筒开关按钮,观察电灯的发光情况.再打开手电筒的后盖进行观察,看电池是如何安装的?后盖与电池是如何连接的?观察开关按钮的结构,了解它的作用.旋开手电筒的前部进行观察,电灯是怎样安装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置于观察的情境中,以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初中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逻辑过渡,知识的学习尚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他们容易被新颖、生动的物理现象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主动尝试.例如,在讲“物质的比热容”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吐鲁番盆地出现“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内陆地区的温差大?同一物质在质量相同、温度变化相同时,吸引或放出的热量会怎样?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动机,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适合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若问题设置过难,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仅靠教师点拨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丧失探索的兴趣;若问题设置过易,学生无须思考即可解决,无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因子.
  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教师切忌不问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不问与内容是否有联系,为创设而创设,使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教师要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建立探索与发现的兴趣.
  3.亲历探索,掌握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学生在观察中察觉的问题是模糊的、浅显的,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的假设、分析,对设问的方式进行表述,才能使问题逐渐明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自己的操作实践,要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弹簧秤测力计并借助于杠杆称出一头“大象”的质量,并探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的大小与F2、l1、l2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调节螺母,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取F2=1N,l1=5cm,l2=10cm,求此时F1的大小.将其他变量固定不变,分别增大F2、l2、l1,测出此时F1的大小,并记录下来.通过生生交流讨论,可以发现杠杆平衡的条件.
  总之,问题是发现与创新的前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树立自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悄然崛起,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对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立足于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研究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调查发现,教
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情境创设、交流合作、活动探究逐步走入课堂,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频数增加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培养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仍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教法不够灵活的问题.面对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困境,要从教师“教”、学生“学”的视角寻求突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高效备课的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高中教育阶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对高中各学科的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即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长时间的生存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已经形成了顽固的教学体系.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来创造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是现代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教师需要立足于实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并且在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学生的欢迎,是当下教育模式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其实质就是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平和、温馨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创造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实践、自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