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普通地质学》翻译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对源语语篇与译语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尝试总结科普翻译的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科普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一、绪论
科普著作是科技文体的一种,兼具科技文体科学性和文学作品文学性的特点,是介于科技文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特殊体裁。在当前的国内图书市场,科普图书无论是从种类还是销量而言都不甚理想。本文作者在翻译《普通地质学》的过程中,对翻译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翻译过程中在选择词义及句法转换方面遇到一些难题,从而得出最自然贴切的译文。通过这些努力,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同时,作者在该篇论文中总结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对科普翻译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作了铺垫。
二、文献综述
很长一段时期,科普作品的翻译在翻译界未被重视,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许多优秀的国外科普著作被引入国内市场,如《时间简史》、《裸阳》、《太空漫游》等,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中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科普翻译进行广泛的研究,主要侧重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方面。郭建中在2004年的《科普与科幻翻译》一书中将科普著作定义为“Science made simple for the public”,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方梦之在1999年出版的《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中提到科技著作根据其正式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普通地质学》译文分析
本文作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以《普通地质学》翻译实践为研究,探索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科普作品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科学性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科普著作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必须正确无误,符合逻辑。
科普著作的第二个特点是文学性。既然科普作品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那么文学性便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特点。很多成功的科普著作所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是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科普文体的翻译原则与策略分析。科普著作的翻译标准是由其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其读者对象。在高度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科普文体的翻译原则总结为下面三点。
(1)忠于原文。译者必须传达准确的信息,因为科普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2)译文要流畅自然。正如前文已经讨论过的,文学性是科普著作的一大特征,尤其很多著名的科普作家,都有鲜明的写作风格,因此译文也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学美。
(3)通俗易懂。从读者的角度以及作品本身而言,通俗易懂是作品的生命。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必须改变原有的句子结构甚至是重写句子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下面,作者将从两个层面对科普著作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首先是词汇意义。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即译意。为了译意,译者首先要能准确译出词语的意义。郭建中将与科普翻译密切相关的词语意义分为四类:概念意义、语境意义、搭配意义及文化意义。本文从该观点出发,列举一些翻译实例进行阐释。
其次是句法。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多差异。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对等的译文,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原文的句法作出适当的改变。奈达曾说,译意,就必须改变形式。
例:Modern scientific discoverie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ergy may be created from matter that in turn may be created from energy.
译:现代科学的发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可以产生能量,能量又可以产生物质。
原句包含一个同位语从句,其中就带有一个定语从句,译文则用三个并列从句来表达。
例: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ENDLESS AND MUST BE MANAGED
译: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谨慎管理
译文用两个短句将原文一分为二,更加具有可读性。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的巨大差异以及科普翻译的目标,这种句法改变的例子在科普翻译实例中极为常见。
四、结论
通过详尽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结论,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科普翻译具有可行性,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来表达原文的内容与内涵。在《普通地质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意义作了简要的总结,探讨了科普著作翻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Bungay, Suffolk: Richard Clay,198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A.
【关键词】科普翻译 功能对等 翻译策略
一、绪论
科普著作是科技文体的一种,兼具科技文体科学性和文学作品文学性的特点,是介于科技文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特殊体裁。在当前的国内图书市场,科普图书无论是从种类还是销量而言都不甚理想。本文作者在翻译《普通地质学》的过程中,对翻译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翻译过程中在选择词义及句法转换方面遇到一些难题,从而得出最自然贴切的译文。通过这些努力,对于功能对等理论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同时,作者在该篇论文中总结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对科普翻译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作了铺垫。
二、文献综述
很长一段时期,科普作品的翻译在翻译界未被重视,但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许多优秀的国外科普著作被引入国内市场,如《时间简史》、《裸阳》、《太空漫游》等,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中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科普翻译进行广泛的研究,主要侧重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方面。郭建中在2004年的《科普与科幻翻译》一书中将科普著作定义为“Science made simple for the public”,是文学与科学的结合体。方梦之在1999年出版的《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中提到科技著作根据其正式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普通地质学》译文分析
本文作者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出发,以《普通地质学》翻译实践为研究,探索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科普作品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将科学性作为第一考虑要素。科普著作所传达的科学知识必须正确无误,符合逻辑。
科普著作的第二个特点是文学性。既然科普作品是科学与文学的结合,那么文学性便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特点。很多成功的科普著作所使用的语言非常优美,是阅读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2.科普文体的翻译原则与策略分析。科普著作的翻译标准是由其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同时也取决于其读者对象。在高度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科普文体的翻译原则总结为下面三点。
(1)忠于原文。译者必须传达准确的信息,因为科普著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2)译文要流畅自然。正如前文已经讨论过的,文学性是科普著作的一大特征,尤其很多著名的科普作家,都有鲜明的写作风格,因此译文也必须体现原文的文学美。
(3)通俗易懂。从读者的角度以及作品本身而言,通俗易懂是作品的生命。在很多情况下,译者必须改变原有的句子结构甚至是重写句子来使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下面,作者将从两个层面对科普著作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首先是词汇意义。奈达曾经说过,翻译即译意。为了译意,译者首先要能准确译出词语的意义。郭建中将与科普翻译密切相关的词语意义分为四类:概念意义、语境意义、搭配意义及文化意义。本文从该观点出发,列举一些翻译实例进行阐释。
其次是句法。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很多差异。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获得对等的译文,译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原文的句法作出适当的改变。奈达曾说,译意,就必须改变形式。
例:Modern scientific discoverie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energy may be created from matter that in turn may be created from energy.
译:现代科学的发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物质可以产生能量,能量又可以产生物质。
原句包含一个同位语从句,其中就带有一个定语从句,译文则用三个并列从句来表达。
例:NATURAL RESOURCES ARE NOT ENDLESS AND MUST BE MANAGED
译: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谨慎管理
译文用两个短句将原文一分为二,更加具有可读性。鉴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层面的巨大差异以及科普翻译的目标,这种句法改变的例子在科普翻译实例中极为常见。
四、结论
通过详尽的分析与研究,笔者得出结论,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科普翻译具有可行性,对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选择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来表达原文的内容与内涵。在《普通地质学》翻译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意义作了简要的总结,探讨了科普著作翻译的一些原则与方法,对今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eech, G. N.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Bungay, Suffolk: Richard Clay,198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Nida,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