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2019年10月,四川眉山的黄老师在教室里被学生用砖猛击。虽历经近四个月的抢救,但该教师最终还是因伤势过重于2020年2月14日晚离世。
笔者无力深究其全面、真实的原因。但痛定思痛。随着社会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底该如何落实!
一、培育什么样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都应该思考
一名成绩优异的青年去公司应聘。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董事长看着青年洁白的双手问:“你帮母亲洗过衣服吗?”
“从来没有,母亲总是要我多学习。”
“今天回到家给你母亲洗一次双手,明天上午再来见我!”
青年回家后要给母亲洗手,母亲受宠若惊。看着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青年泪流满面:母亲就是用这双手为他人洗衣服,为自己挣学费。
第二天早上,青年郑重地对董事长说道:“第一,没有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人要学会感恩;第二,洗手让我知道了母亲的辛苦;第三,亲情可贵!”最终,青年被公司录取。
“出孝入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也一直被我们牢记。让孩子懂得孝亲敬长是家庭教育的落脚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对自己的父母、兄长都不能做到孝敬、友爱,何谈友爱他人、贡献社会?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和谐就不会是一个难题。
能够教育孩子的只有三个地方:家庭、学校和监狱。家庭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学校很难教育好;学校无法教育的孩子,最终只有交给监狱来教育。本文开头所述案例中的学生,得到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情,家长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常说: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原因一定在原件上。
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这绝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你可以让孩子住大房子,周末的时候可以吃大餐、看大屏电视,但也要让孩子洗洗碗、扫扫地。不是因为你没有钱,而是你真心爱孩子,帮助孩子学会感恩。
二、怎样立德树人,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坦言,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教师,他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
由此可见,真正的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教书!“书”仅仅是育人的载体。比如,语文教师借助“语文”育人,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数学教师借助“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进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理性地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各种“教材”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学校把教书放在育人之上,把压力转给教师。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重压之下,很多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对所有学生都要提出很高的要求,似乎把书教完了、学生成绩好了,就是一个好老师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靠“优异的成绩”成就人生。
人是使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合格公民,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三、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體系,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中国新时代青少年人才成长追踪培养计划》提出,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奠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环境。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孵化器”
家庭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对美丑、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家长在举手投足之间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举止方面很容易受父母的影响。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在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
环境造就人圈子改变人。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温暖的“孵化器”。
(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让育人成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都很重要,但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及个性的发展。诚然,在现有体制下,追求分数不可避免,但学校亦没有任何理由去牺牲学生的健康、幸福和尊严来换取所谓的“高分”。相反,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兴趣、理想……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的同时,一定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甚至根本就学不会的学生。
(三)生活即教育,依托社会平台,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是党员,我先来!”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一句句和平时代的“最硬核表达”让国人泪目!何以至此?是责任担当,是难舍的家国情怀,是我们要追求的公民素养!
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优良的职业操守,强健的体魄,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与人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共生……这些都是公民素养的很好体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担当一份使命,我们就是社会,社会就是我们;我们文明,社会就文明;我们进步,社会就进步,国家就富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抓住各种契机,努力提升孩子的公民素养,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秉持正确的育人理念,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真正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个人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高!
但愿黄老师的悲剧不再重演!
笔者无力深究其全面、真实的原因。但痛定思痛。随着社会的发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到底该如何落实!
一、培育什么样的孩子,所有的家庭都应该思考
一名成绩优异的青年去公司应聘。在最后的面试环节,董事长看着青年洁白的双手问:“你帮母亲洗过衣服吗?”
“从来没有,母亲总是要我多学习。”
“今天回到家给你母亲洗一次双手,明天上午再来见我!”
青年回家后要给母亲洗手,母亲受宠若惊。看着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青年泪流满面:母亲就是用这双手为他人洗衣服,为自己挣学费。
第二天早上,青年郑重地对董事长说道:“第一,没有母亲长满老茧的双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人要学会感恩;第二,洗手让我知道了母亲的辛苦;第三,亲情可贵!”最终,青年被公司录取。
“出孝入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也一直被我们牢记。让孩子懂得孝亲敬长是家庭教育的落脚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对自己的父母、兄长都不能做到孝敬、友爱,何谈友爱他人、贡献社会?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和谐就不会是一个难题。
能够教育孩子的只有三个地方:家庭、学校和监狱。家庭至关重要,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学校很难教育好;学校无法教育的孩子,最终只有交给监狱来教育。本文开头所述案例中的学生,得到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孩子做出这样的事情,家长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常说: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原因一定在原件上。
拥有好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这绝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你可以让孩子住大房子,周末的时候可以吃大餐、看大屏电视,但也要让孩子洗洗碗、扫扫地。不是因为你没有钱,而是你真心爱孩子,帮助孩子学会感恩。
二、怎样立德树人,所有的学校都应该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坦言,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教师,他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
由此可见,真正的学校教育是育人,而不只是教书!“书”仅仅是育人的载体。比如,语文教师借助“语文”育人,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素养,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数学教师借助“数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进而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理性地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各种“教材”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学校把教书放在育人之上,把压力转给教师。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重压之下,很多教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对所有学生都要提出很高的要求,似乎把书教完了、学生成绩好了,就是一个好老师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发芽,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靠“优异的成绩”成就人生。
人是使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立足于培养合格公民,让人成为真正的人。
三、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體系,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中国新时代青少年人才成长追踪培养计划》提出,我们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共同奠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环境。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孵化器”
家庭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对美丑、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因此,家长在举手投足之间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举止方面很容易受父母的影响。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会打洞”在一定程度上不无道理。
环境造就人圈子改变人。家长不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更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温暖的“孵化器”。
(二)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让育人成为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都很重要,但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及个性的发展。诚然,在现有体制下,追求分数不可避免,但学校亦没有任何理由去牺牲学生的健康、幸福和尊严来换取所谓的“高分”。相反,我们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兴趣、理想……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的同时,一定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甚至根本就学不会的学生。
(三)生活即教育,依托社会平台,提升学生公民素养
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是党员,我先来!” “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你平安回来,我包一年家务!”“国家有难,我不能做旁观者。”……一句句和平时代的“最硬核表达”让国人泪目!何以至此?是责任担当,是难舍的家国情怀,是我们要追求的公民素养!
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优良的职业操守,强健的体魄,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与人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共生……这些都是公民素养的很好体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担当一份使命,我们就是社会,社会就是我们;我们文明,社会就文明;我们进步,社会就进步,国家就富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抓住各种契机,努力提升孩子的公民素养,我们是否做到了呢?
家庭、学校、社会必须秉持正确的育人理念,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真正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个人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高!
但愿黄老师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