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材料或听教师讲授后,学生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左右:如果对既听、又看到的事物经过想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又操作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左右。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创设试验活动、多媒体赢观教学、分组讨论、查阅资料、信息研究等),让学生主动发展。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化学课教学的实验性,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局部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二、“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课堂上二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5个环节:
1、激趣引题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有趣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等,引出中心课题内容。他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我围绕着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影和电视中常见的雨雾缭绕的幻景、用人工降雨把甘露洒向干枯的大地等现象,用动画说明这是二氧化碳的功劳。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再引出本节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快速进入状态。此环节时间虽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设疑
教师展示或明确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目的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使学生达到欲达不能、欲放不忍的状态,从而产生求知的心理,自发地投入到探索中去。
3、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他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资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学习物理性质时,我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将通过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氧氧化钙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做到的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的探索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索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
4、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我让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性、化性、用途、二氧化碳的污染,形成了学习物质的科学方法。这一环节对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巩固评价、理解内化
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短小而灵活多样, 避免机械记忆和重复。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既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课业负担,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漏洞,及时加以弥补。《二氧化碳》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一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就是围绕本课重点来出的。它既能复习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尾设计的实验(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学生意犹未尽,课下还会沉浸在知识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三、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及体会
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我觉得有3大效果:
第一、这种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促教,视学而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学会了学习。
第二、这种模式注重了过程的教学,而不只求结果。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求知。
第三、这种模式提倡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精神,学生学到了遇到问题就积极探索,经过一番努力,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材料或听教师讲授后,学生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左右:如果对既听、又看到的事物经过想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又操作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左右。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创设试验活动、多媒体赢观教学、分组讨论、查阅资料、信息研究等),让学生主动发展。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化学课教学的实验性,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局部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二、“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课堂上二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5个环节:
1、激趣引题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有趣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等,引出中心课题内容。他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我围绕着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影和电视中常见的雨雾缭绕的幻景、用人工降雨把甘露洒向干枯的大地等现象,用动画说明这是二氧化碳的功劳。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再引出本节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快速进入状态。此环节时间虽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设疑
教师展示或明确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目的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使学生达到欲达不能、欲放不忍的状态,从而产生求知的心理,自发地投入到探索中去。
3、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他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资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学习物理性质时,我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将通过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氧氧化钙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做到的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的探索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索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
4、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我让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性、化性、用途、二氧化碳的污染,形成了学习物质的科学方法。这一环节对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巩固评价、理解内化
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短小而灵活多样, 避免机械记忆和重复。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既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课业负担,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漏洞,及时加以弥补。《二氧化碳》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一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就是围绕本课重点来出的。它既能复习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尾设计的实验(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学生意犹未尽,课下还会沉浸在知识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三、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及体会
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我觉得有3大效果:
第一、这种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促教,视学而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学会了学习。
第二、这种模式注重了过程的教学,而不只求结果。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求知。
第三、这种模式提倡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精神,学生学到了遇到问题就积极探索,经过一番努力,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