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3006467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问题的提出和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文学材料或听教师讲授后,学生只能记住10%~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事物现象能记住30%左右:如果对既听、又看到的事物经过想象、自己又描述,便能记住70%左右:如果学生又操作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左右。因此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如创设试验活动、多媒体赢观教学、分组讨论、查阅资料、信息研究等),让学生主动发展。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化学课教学的实验性,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等特点,使局部的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造就创造性人才。
  
  二、“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施环节
  
  课堂上二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5个环节:
  1、激趣引题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有趣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等,引出中心课题内容。他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未知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能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我围绕着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利用相应的软件:在电影和电视中常见的雨雾缭绕的幻景、用人工降雨把甘露洒向干枯的大地等现象,用动画说明这是二氧化碳的功劳。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时,再引出本节的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浓厚,思维积极快速进入状态。此环节时间虽短,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2、设疑
  教师展示或明确预先精心设计的具有诱惑性、目的性和指导性的问题,使学生达到欲达不能、欲放不忍的状态,从而产生求知的心理,自发地投入到探索中去。
  3、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此教学模式的核心。他的基本过程是:
  ①收集有关资料(利用查阅课本、各种直观教具、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搜集有关信息资料)。
  ②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归纳有关资料。
  ③通过验证或讨论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
  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课,学习物理性质时,我让学生阅读材料,归纳物性。将通过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学生做)、系列性质实验(学生完成实验:二氧化碳分别通入到紫色石蕊溶液、氧氧化钙溶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二氧化碳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有什么变化?是谁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规律性,归纳总结结论。学生真正在课堂做到的用眼看、用耳听、用手做、用口说、用脑想、用心学。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不断的探索知识奥秘,体会到了探索学习过程的艰辛,取得成就时的喜悦。
  4、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理解,便于记忆,灵活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中,我让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性、化性、用途、二氧化碳的污染,形成了学习物质的科学方法。这一环节对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巩固评价、理解内化
  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课堂练习要突出重点,短小而灵活多样, 避免机械记忆和重复。着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它既能及时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又减轻课业负担,还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了解漏洞,及时加以弥补。《二氧化碳》一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检验一混合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就是围绕本课重点来出的。它既能复习课堂知识,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结尾设计的实验(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学生意犹未尽,课下还会沉浸在知识的深深思考探索之中。
  
  三、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实际效果及体会
  
  实施“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我觉得有3大效果:
  第一、这种模式改变过去单纯由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促教,视学而教,达到了“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学生学会了学习。
  第二、这种模式注重了过程的教学,而不只求结果。在学习中,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还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的方法,通过方法的掌握,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会了求知。
  第三、这种模式提倡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精神,学生学到了遇到问题就积极探索,经过一番努力,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去学习,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大增强,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导探究法”教学模式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作为古代散文的精品,《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名不虚传。尤其是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的语言,字字句句,有如画卷平抒,层层展开,加之骈散结合,一唱三叹,令读者咀嚼回味,其美无穷尽也。  然而从现代影视角度看《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它是一篇绝妙的广告词。那么,它为谁作广告?为什么要作广告?作了怎样的广告?  一曰:为“滁州的醉翁亭”。欧阳修用“环滁皆山也”开篇,大处着笔,一句总揽,这是全景;接着
期刊
一出戏应有好的开始,同样,一堂课的引入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导入新课时做到“快、奇、准”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扣住学生的求知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快”——点到即止,精炼自然。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提倡向课内40分钟要质量。因此,新课的导入,一般以1-3分钟为宜,要把重点放在释疑、解疑上。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采用谜语导入法
期刊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亲自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进行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求知欲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需要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磁铁游戏》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用硬纸板刻的桃树,并且用彩笔画了一个大红桃
期刊
那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是一个学生家长打来的。那个学生名叫谢超人,但他一点儿也不是超人,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那位家长结结巴巴了好一阵子,我才听明白他的意思。原来谢超人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一直由爷爷带他。这一次,他的爷爷突然重病,到省城一家医院治疗。谢超人的父母一时也赶不回来,没人照顾他,就想让他到我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妈妈请好了假立刻赶回来。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谢超人,但遇到这样的事情,我
期刊
“换位思考法”通常被人们运用在人际交往中,教育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时,应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生活中便少了许多责骂、埋怨和勾心斗角。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
期刊
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时时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2、
期刊
开学了,又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老师的面前,又该为学生排座位了。  教室中的每一个位置、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用品都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座位及座位安排方式,是形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排座位问题看似简单,却是一个意义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座位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排好座位正是充分开发教育资源,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可以说排座位的方式、方法及心理、心态代表了一个班主任的教育水平和教
期刊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对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经过近几年对所教学生的检验,越来越显示出了新教法的优越性。本人对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并把它叫做“五点”法教学模式。    一、“五点”法教学模式的基本活动程序    1、创设情意,展示热点  “情景”包括外部情景和内部情景:外部情景是指教学设备、环境、气氛;内部情景是指学生的兴趣、
期刊
比的基本性质很重要,它是化简比的根据,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容易推出。  化简比是要求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也就是化成前项与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在实践中,经常用到比的化简,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由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来  例如:给出3:6和9:18,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学
期刊
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团在芝加哥某厂做“如何提高生产率”的实验时,首次发现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出“人际关系”一词。自此以来,人们普遍认识到个人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都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也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尤其是课改的进一步落实,要求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高自身的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