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点突破切入赏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试大纲》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可见“品味语言”也成了考查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精妙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及中考复习指导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梳理与解析。
  【关键词】中考品味语言文本
  
  目前,“语文味”的回归已然成了语文界的热点,而在这一热潮下,对文本言语形式的关注正使语文课成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正是基于课标的要求,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必然会把学生言语形式赏析能力的考查作为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的重头戏。2013年《广东省初中语文学科考试大纲》“文学类文本阅读”明确提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显然,品味语言也成了考查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精妙的重要形式。
  一、直击中考,样题归纳
  何为“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2】;品味语言到底要品出什么?无外乎是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品味出作者在语言文字中要表达的内容,品味出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中情感;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这一类题目又是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呢?以下列举历年中考样题:
  【广东·2006年《词典的故事》】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广东·2007年《鼓神》】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分)
  (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广东·2009年《寻石记》】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广东·2010年《偷父》】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广东·2012年《淡淡的深情》】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广东·2013年《天使儿》】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当商未央携着厚厚一叠写生稿回到家时,他惊呆了。
  (2)有人说:老天就是公平,商未央名声赫赫,才气逼人,可偏生了个傻儿子。
  在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题中,品味语言俨然成了重头戏,总览以上中考样题,我们会发现命题者所选取的词句都是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谓“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运用某种表达技巧对揭示文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显示行文思路有重要作用的词句。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是体现语言特色、表现事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有助于揭示主旨的句子。掌握了这一类题的规律,指导学生在答题时,选准角度、准确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整体感知,宏观把握
  品味语言一定是建立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绝对不能游离于文本。学生要建立一定的文本意识,也就是要求阅读过程中,必须宏观把握,全面兼顾。很多时候学生只是盯住语言品味的这个句子,这样往往会一叶障目。因为缺乏上下文观念,不能兼顾全局,往往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表达上流于肤浅。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余映潮老师也曾经说过“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内容,含英咀华,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思考和智慧地碰撞,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拓宽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 【3】。可见将品味语言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贴近文本,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内核,还原文字丰富的形象,挖掘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我们只有立足文本,回归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充分体验与挖掘语言内在的情感和韵味,才能让学生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告诉学生任何的文学作品都要读懂三个“W”,第一个“W”即“what”,也就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其实就是文章的内容;第二个“W”即“why”,也就是“为什么”,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文章的主题;第三个“W”即“how”,也就是“怎样”,文章是怎样写的,其实就是文章的写作手法。读懂了这三个“W”,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全局,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有在大量阅读积淀的语文综合素养下,才能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
  三.选准角度,准确切入
  在学生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发现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往往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答题常常是表述凌乱,毫无章法,甚至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他们是没有掌握品味赏析的方法。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是教会学生选准角度,准确切入。
  如词语的品味,就从字义、词性、感情色彩,修辞,词语的深层含义等方面来切入。用以下句子示例 :
  1.《范进中举》中的句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如果能判断这几个词语的词性为动词,学生就能揣摩出动作之下的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
  2. 《藤野先生》中这一句“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中的“标致”一词显然是褒词贬用,如果从这一角度切入,学生就能理解文中的讽刺意味。
  3. 《春》中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加点词显然是用拟人手法来写出小草的活力。
  4. 《行道树》中“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的加点词就要结合文章背景,体会含义从而领悟词语的深层意义。
  将以上词语的赏析提炼出如下指导方法:
  解题思路一:明白字义、词性、及所描写的对象,揣摩词句的情味。
  【方法提炼】:运用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或“这一词语”,准确、传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解题思路二:把握作者感情,体味词语感情色彩。
  【方法提炼】: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表现……”“批判……”“讽刺……”“赞扬……”等等之类。
其他文献
“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就直截了当地把养成良好习惯提到教育本质的高度来加以强调,可见其意义特别重要。  大家都知道,有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重要基础,只要注重教育的教师,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良好的训练和培养。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智力水平上的差异不是很显著的,而决定他们学习成绩优劣的基本因素,往往在于习惯的好坏。因
【摘要】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就是一把衡量的标尺”,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喜欢表达,乐于写作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学。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快乐作文教学方法,帮学生树立信心,打开快乐之门,开辟作文新天地。  【关键词】快乐作文 能力培养 常见问题 优化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积极的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媒体教学的独到作用和独特优势逐渐被认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够便利地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材料,创设最佳的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热情,最终获取更多的知识。  由于儿童受其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知识基础因素的制约,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够稳定,随意性较大。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只由老师的“一支粉
【摘要】:目地: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体验 认识 实施 体会  一、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
【摘要】正丰子恺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还是我国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脱,形式灵活多样,本文主要讲述丰子恺先生关于《渐》的故事,对于一篇哲理散文,教师意在引导学生感知“收缩有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进而懂得珍惜,学生收获的不只是案头之文章,更多的一种生命的体悟。在教师清丽自然的讲述中,勾勒出一份人性的关照,使得学生很容易通过文字的小径,接近文字主人蔚然深秀的清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随处可见,可人们的环保意识并没有逐年增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意识更是淡薄,我精心设计这堂课,希望用情来激起他们对地球家园的爱,用实际行动去环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报告文学。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围绕的主题是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所选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作者吴刚通过选取罗布泊从生命绿洲到恐怖沙漠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强烈
【摘要】五十而知天命,为人如此,处世亦然。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就是国际社会已知的“天命”,反劫机的《东京公约》签订50周年,时值国际社会大力反恐主义(劫机犯罪是其要项之一)之际,重温该公约要旨以示纪念,对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劫机东京公约周年纪念    劫持飞机始发于40年代末,60年代后成为国际范围的多发性事件,至今已达数百起,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已
二十多年过去了,奔走于繁忙的人生路上,我们除了从教务处里看到的学生对老师冰冷的评价字母ABCD外,我们似乎忽略了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那些颤动我们心扉的文字。这些文字字里行间流露着浓的化不开的师生情。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蓦然回首当年那逝去的岁月,无论是曾经的横眉冷对,还是和风细雨;无论是我们的张扬,还是我们的内敛,都在学生的心底化作了丰硕的果实,沉甸甸的,很厚重。 我们竟然发现,做老师很幸福。  ——
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强制性的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
【摘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尽管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尽管教师上课使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入教师为了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