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本文试以从音乐旋律引入诵读经典的方式促进学科教育融合,浅析诗歌与音乐融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意义和路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融合教学;诗歌音乐;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56-1
结合多年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工作和近期参与南京市栖霞区首届“综合性学科活动设计”活动,笔者深入探索研究,试以从音乐旋律引入诵读经典的方式促进学科教育融合,浅析诗歌与音乐融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意义和路径方法。
一、诵读经典,音乐如诗如画潜移默化
经典诗歌特别是古诗词往往都精美绝伦、寓意隽永,脍炙人口。不过,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这些诗词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朗读方式,原本都是可以配上音乐唱出来的。现如今学习古诗词人们或许会感到难度,而事实上古人却并非如此。这一方面因为语境不同,另一方便的重要因素或许也和缺少音乐相配合有莫大的关系。
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教育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那就是各学科最常用的教具大多包涵图片。特别是在音乐和语文诗歌教学中。一图胜千言。图片形象直观,能够帮助理解。比如在教授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名篇《春晓》时,教师常常会去专门找来各色各样表现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风雨落红的春晓图展示给学生们看,以帮助其记住具体的画面。而后再循循善诱,图文并茂,讲解诗句所要描述的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感,直至记下所有,朗朗上口,成为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经典。而在音乐教育中也是一样,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分辨每一段旋律、每一个音符的喜怒哀乐,入门时教师也会根据音乐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去准备与之相契合的图片,让无形成有形,化复杂抽象为简单形象。
朱谦之在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出“所谓诗歌即是音乐”,高度概括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音乐教学与诗歌教学相融合,其实是返璞归真,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营造好如诗如画的良好记忆理解氛围,消除枯燥乏味,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二、诗韵悠悠,音乐文以载道融合多赢
诚如朱谦之等专家所言,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诗歌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诗歌。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两个相融合的教学,开展综合性学科设计,推动的又不仅仅是两个学科1 1>2的效果,仅仅提升两门学科本身,更在于对其他学科的无形促动。以音乐引入,通过诵读经典诗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美学、心理、哲学等一系列学科都又涉猎。或许无论对于教师的跨学科专业素养局限,还是学生个体学习吸收水平,都是一种挑战,但是这样的尝试本身就是突破,就是综合效应在显现,产生多赢的效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也是很多语文教材中必选的名篇,同样被广大教师所钟爱。同样可以先借助特征明显的图片,然后通过诗意的舒缓古典音乐引入,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辨认出图片与音乐所联系的正是《游子吟》。伴着音乐的记忆,就比寻常的背诵更为形象,也能够使得学生共同体会到音乐与诗歌想通的其妙体验。
伴着舒缓的音乐,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重温这首诗的意境,甚至可以以音乐为背景,现场选定角色排演配乐诗朗诵和小品,把诗歌和音乐所要表现的那种体现母亲牵挂游子和游子感恩母亲的意境完整地演绎出来。同时,教师通过讲述作者孟郊离乡背井郁郁不得志的生平,唐代诗人为官宦游制度等历史知识,就像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学科之外的知识。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再穿插一些后世文学知识,比如介绍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游子吟》:“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这又恰恰反证了音乐含蓄而隽永的优势和特点。最后通过“古诗新唱”,回归到音乐教学中来。这样既发挥了音乐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作用,也实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取得一举多赢的效果。
三、余音袅袅,诵读持之以恒学习力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伟大意义,教师的崇高使命,不在于直接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授于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诵读经典,音乐引入,本身就是一些非常有效的综合性学习记忆方法。通过一次次综合性学科教学,学生完全能够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持之以恒,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习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诵读和音乐是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的作用之大。诵读经典诗词,加上教师的讲解,客观上,必然能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也常常会听到一些语数外等主课老师担忧甚至抱怨,部分学生有时会在考试过程中不知所措,其实,并不是不会做此类题目,只不过是不理解甚至不认识题目中的个别字词。因此,开展诵读经典和音乐引入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去自主拓展知识面,且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中快乐学习。不过,如此持之以恒的坚持却并不是学生自己或者个别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尝试所能培育的,必须得从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多方面入手。
可喜的是,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相关文件规定引导学校开展相关创新实践。比如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在课间及放学时间利用校内广播增加与诗歌相适应的音乐,甚至以诗歌为词的流行歌曲比如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通过这些手段,如果能够再结合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渠道,让家长明白诵读经典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和综合性学科教学的先进理念,那么,各方面就将给学生插上一对诗歌与音乐交融的翅膀,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提升,更在于素质修养的提高。那么,这必将成为优美而持久的美妙人生体验和沉甸甸的受益终身的巨大财富。
关键词:音乐教育;融合教学;诗歌音乐;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56-1
结合多年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工作和近期参与南京市栖霞区首届“综合性学科活动设计”活动,笔者深入探索研究,试以从音乐旋律引入诵读经典的方式促进学科教育融合,浅析诗歌与音乐融合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意义和路径方法。
一、诵读经典,音乐如诗如画潜移默化
经典诗歌特别是古诗词往往都精美绝伦、寓意隽永,脍炙人口。不过,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这些诗词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朗读方式,原本都是可以配上音乐唱出来的。现如今学习古诗词人们或许会感到难度,而事实上古人却并非如此。这一方面因为语境不同,另一方便的重要因素或许也和缺少音乐相配合有莫大的关系。
教学中尤其是小学教育中,有一种现象非常有趣。那就是各学科最常用的教具大多包涵图片。特别是在音乐和语文诗歌教学中。一图胜千言。图片形象直观,能够帮助理解。比如在教授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名篇《春晓》时,教师常常会去专门找来各色各样表现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风雨落红的春晓图展示给学生们看,以帮助其记住具体的画面。而后再循循善诱,图文并茂,讲解诗句所要描述的场景,所要表达的情感,直至记下所有,朗朗上口,成为一生都无法忘却的经典。而在音乐教育中也是一样,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旋律,分辨每一段旋律、每一个音符的喜怒哀乐,入门时教师也会根据音乐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去准备与之相契合的图片,让无形成有形,化复杂抽象为简单形象。
朱谦之在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出“所谓诗歌即是音乐”,高度概括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音乐教学与诗歌教学相融合,其实是返璞归真,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营造好如诗如画的良好记忆理解氛围,消除枯燥乏味,帮助学生融会贯通。
二、诗韵悠悠,音乐文以载道融合多赢
诚如朱谦之等专家所言,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诗歌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有声的诗歌。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两个相融合的教学,开展综合性学科设计,推动的又不仅仅是两个学科1 1>2的效果,仅仅提升两门学科本身,更在于对其他学科的无形促动。以音乐引入,通过诵读经典诗歌,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美学、心理、哲学等一系列学科都又涉猎。或许无论对于教师的跨学科专业素养局限,还是学生个体学习吸收水平,都是一种挑战,但是这样的尝试本身就是突破,就是综合效应在显现,产生多赢的效果。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经典之作,也是很多语文教材中必选的名篇,同样被广大教师所钟爱。同样可以先借助特征明显的图片,然后通过诗意的舒缓古典音乐引入,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辨认出图片与音乐所联系的正是《游子吟》。伴着音乐的记忆,就比寻常的背诵更为形象,也能够使得学生共同体会到音乐与诗歌想通的其妙体验。
伴着舒缓的音乐,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一起重温这首诗的意境,甚至可以以音乐为背景,现场选定角色排演配乐诗朗诵和小品,把诗歌和音乐所要表现的那种体现母亲牵挂游子和游子感恩母亲的意境完整地演绎出来。同时,教师通过讲述作者孟郊离乡背井郁郁不得志的生平,唐代诗人为官宦游制度等历史知识,就像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掌握更多音乐学科之外的知识。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程度,再穿插一些后世文学知识,比如介绍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游子吟》:“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这又恰恰反证了音乐含蓄而隽永的优势和特点。最后通过“古诗新唱”,回归到音乐教学中来。这样既发挥了音乐承载文化,传播文化的作用,也实现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取得一举多赢的效果。
三、余音袅袅,诵读持之以恒学习力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伟大意义,教师的崇高使命,不在于直接交给学生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授于受用一生的学习方法。诵读经典,音乐引入,本身就是一些非常有效的综合性学习记忆方法。通过一次次综合性学科教学,学生完全能够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持之以恒,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增强学习的能力。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诵读和音乐是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的作用之大。诵读经典诗词,加上教师的讲解,客观上,必然能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词汇理解能力。这样一来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也常常会听到一些语数外等主课老师担忧甚至抱怨,部分学生有时会在考试过程中不知所措,其实,并不是不会做此类题目,只不过是不理解甚至不认识题目中的个别字词。因此,开展诵读经典和音乐引入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去自主拓展知识面,且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中快乐学习。不过,如此持之以恒的坚持却并不是学生自己或者个别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尝试所能培育的,必须得从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多方面入手。
可喜的是,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相关文件规定引导学校开展相关创新实践。比如一些学校已开始尝试在课间及放学时间利用校内广播增加与诗歌相适应的音乐,甚至以诗歌为词的流行歌曲比如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通过这些手段,如果能够再结合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渠道,让家长明白诵读经典和音乐欣赏的重要意义和综合性学科教学的先进理念,那么,各方面就将给学生插上一对诗歌与音乐交融的翅膀,不仅仅是学习能力提升,更在于素质修养的提高。那么,这必将成为优美而持久的美妙人生体验和沉甸甸的受益终身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