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学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省高中全面启动,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牵制下让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简单重复的教学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寄予厚望的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走向另一极端的现象。既然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我们有些教师盲目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含义和关系,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引入了歧途。此前,笔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繁,一会儿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一会儿学生做游戏,教师问、学生答,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这节课学生活动多,热热闹闹,好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接下来的检测本节教学效果的环节中,我将本节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绝大部分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课后与学生代表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新奇、热闹,至于学到什么知识,知之甚少。那么,这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其实,本节课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大,有许多物理、数学知识不同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因此,学生像看了一场电影,过后印象不深。我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没有主题,没有思想,只追求表面形式。我们说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第一层次,是最基础的目标。除上述案例外,在教学中,也有些教师的有些课,既没有按照课标要求完成知识的传授,也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而是把做大量单调、重复性的习题、试卷误认为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整日忙于应付老师的检查,敷衍了事,更有甚者,抄袭答案,这样一来,既没有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也把传统教育中的优点抛弃了。实际上,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进行联系、融会贯通和具体分析,进而形成各种能力。因此,我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地从“知识经济”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是个双边活动,在课改中除教师方面的不足外,学生这一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在一起谈论:课前教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课堂活动,结果上课时,学生不配合,甚至出现冷场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与许多学生私下交流,总结一下,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学生依赖性强,懒于动脑筋。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独立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爱吃现成饭的毛病,这个后遗症的根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有些学生性格很内向。他们即使知道教师所问问题的答案,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唯恐哪句话说错,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
三、有些学生基础差,根本不知道。我想这种情况在诸如地理等所谓副课中表现会更加突出。
那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新课改中应怎样处理呢?我认为,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实现的谐发展的基础。因此,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适时适当地引入课堂活动探究。积极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发挥学生才能、弘扬学生个性的条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诱导其发挥才能。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上课时,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他莫大的肯定,对其自信心的形成都有无穷的力量。
三、采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收集材料,课堂的积极参与,课后的拓展、探究学习等,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都要作为学生的学年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在平时,教师要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的浓浓师爱,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寄予厚望的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走向另一极端的现象。既然课改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我们有些教师盲目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含义和关系,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引入了歧途。此前,笔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一节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频繁,一会儿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一会儿学生做游戏,教师问、学生答,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这节课学生活动多,热热闹闹,好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在接下来的检测本节教学效果的环节中,我将本节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绝大部分学生却回答不上来。课后与学生代表座谈,大部分学生感觉新奇、热闹,至于学到什么知识,知之甚少。那么,这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其实,本节课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大,有许多物理、数学知识不同步,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标“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因此,学生像看了一场电影,过后印象不深。我对这节课的评价是:没有主题,没有思想,只追求表面形式。我们说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是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第一层次,是最基础的目标。除上述案例外,在教学中,也有些教师的有些课,既没有按照课标要求完成知识的传授,也不懂得如何培养学生能力,而是把做大量单调、重复性的习题、试卷误认为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整日忙于应付老师的检查,敷衍了事,更有甚者,抄袭答案,这样一来,既没有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也把传统教育中的优点抛弃了。实际上,强调培养人的能力、情感、态度,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进行联系、融会贯通和具体分析,进而形成各种能力。因此,我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地从“知识经济”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得快,越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教学是个双边活动,在课改中除教师方面的不足外,学生这一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在一起谈论:课前教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了学生的课堂活动,结果上课时,学生不配合,甚至出现冷场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与许多学生私下交流,总结一下,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学生依赖性强,懒于动脑筋。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没有独立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爱吃现成饭的毛病,这个后遗症的根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有些学生性格很内向。他们即使知道教师所问问题的答案,也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唯恐哪句话说错,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嘲笑。
三、有些学生基础差,根本不知道。我想这种情况在诸如地理等所谓副课中表现会更加突出。
那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新课改中应怎样处理呢?我认为,这就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更是实现的谐发展的基础。因此,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二、适时适当地引入课堂活动探究。积极宽松的、自由的、愉快的课堂氛围是发挥学生才能、弘扬学生个性的条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诱导其发挥才能。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上课时,教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他莫大的肯定,对其自信心的形成都有无穷的力量。
三、采用赏识教育,进行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收集材料,课堂的积极参与,课后的拓展、探究学习等,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都要作为学生的学年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会赏识学生。在平时,教师要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的浓浓师爱,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