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近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明显上升。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反复迁延,现有的诊断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有创,严峻的形势对UC的临床诊治提出了极大挑战。在公认的与UC发病机制相关的因素中,肠道微生态尤为受人关注。随着人体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UC患者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提示肠道菌群在炎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本文就目前肠道微生态在UC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探讨肠道菌群在UC中的治疗价值,为UC的有效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微生态;益生菌;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的,在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难以早期诊治且易复发,同时存在进一步癌变的风险。UC的治疗主要是以5-氨基水杨酸为基础的抗炎治疗,在中重度患者还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新型生物制剂等药物。尽管这些药物对UC具有一定疗效,但其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价格昂贵等缺点不容忽略。近年的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紊乱与肠道疾病、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破坏肠道机械屏障、微生物屏障、免疫屏障以及机体正常代谢,可能是U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UC患者中肠道微生态的变化
  肠道微生态包括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构成了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群落,包括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以兼性需氧菌为主的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以及需氧外来菌为主的致病菌(如假单胞菌)[1]。当其组分及数量失调时,可能会引起某些疾病,如肥胖症、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UC发生发展的关键事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与健康的个体相比,活动性UC患者的肠道菌群普遍呈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减少、稳定性降低,而且致炎细菌(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弯曲杆菌)增加、梭状芽胞杆菌 Va和IV 簇以及双歧杆菌减少[2],硬菌、拟杆菌、罗斯氏菌等丰度降低,其中以柔嫩梭菌群为代表的丁酸产生菌丰度显著下降,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如肠杆菌等丰度升高[3]。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也存在肠道真菌组成的异常改变,包括维克氏酵母菌属、曲霉属、念珠菌属有增加趋势,而外瓶霉属、链格孢属、翘孢霉属、青霉属等有减少趋势[4]。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通过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的改变[5]、肠道免疫失衡[6-7]以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8]参与UC 的发生与发展。
  2.利用肠道菌群治疗UC
  基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口服益生菌制剂、粪菌移植等)对肠道微生物群进行调节以减轻促炎细菌所致肠道炎症、增强保护性细菌的营养、屏障作用成为治疗UC具有前景的辅助疗法。近十几年来,已有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研究证明益生菌疗法对UC患者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有证据表明,已知和潜在的益生菌均表现出菌株特异性的抗炎作用[25]。Mann[26]等发现UC患者肠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激活肠道特异性CD4 T细胞的能力异常增强,从而产生大量白介素-4(interluekin-4,IL-4;为一种Th2细胞因子),而IL-22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为Th1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而采用益生菌干酪乳杆菌 Shirota治疗可部分恢复肠道DC功能,下调TLR-2/4的表达,恢复CD在T细胞上印记归巢分子和刺激T细胞产生IL-22的能力。Abdelouhab[27]、Toumi[28]等使用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在小鼠体内诱发结肠炎后给予益生菌制剂Ultrabiotique?(嗜酸乳杆菌,乳酸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短双歧杆菌)后,改善了结肠炎组小鼠的临床症状和组织学改变,减少其腹膜巨噬细胞产生NO(已有实验证明[29-31]NO及其毒性衍生物过氧亚硝酸盐与实验性IBD的病理生理有关),并增加其肠道粘液的产生。Atkins等 [32] 发现罗伊氏乳杆菌BR11治疗可缓解DSS的影响。同样Yang等[33]发现给予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治疗后降低了TLR4和TNF-α的表达。日本一项研究发现益生菌长双歧杆菌536(Bifidobacterium longum 536,BB536)能够改善轻度至中度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症状、UC疾病活动指数和镜下表现[34]。在活动性UC儿童中,Miele等[35]研究显示接受德西蒙制剂(主要包含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亚种保加利亚、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短双歧杆菌等8株的乳酸产生菌)和标准疗法治疗的儿童中,有90%以上的儿童获得了缓解,而对照组只有36%的儿童获得了缓解。2017年的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ESPEN)共识[36]指出与5-ASA相比,大肠杆菌 Nissle 1917和VSL#3在维持轻度至中度UC患者(包括儿童)的缓解方面受益匪浅;可以考虑使用大肠杆菌 Nissle 1917或VSL#3进行益生菌治疗轻度至中度UC患者的诱导缓解。
  目前尚未出现某种益生菌具有肯定疗效的确凿证据。益生菌制剂使用的菌株,剂量和持续时间仍缺乏标准规范。尽管益生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引起的感染风险极为罕见[25],可以提供在某些健康状况的潜在利益,但其风险和收益仍应该在仔细评估患者情况后,尤其是当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或在活动性严重IBD伴粘膜破坏的情况下,谨慎考虑使用以免引起菌血症等严重后果。益生菌疗法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阐明对UC 的疗效和安全性。   3.结语
  UC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已得到证实,这种变化可从多方面与UC发病相联系,但尚无确切证据证实二者之间有直接联系。对于使用益生菌治疗,已经使用体外和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证明了其肠道抗炎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适当的剂量和治疗时间尚无统一标准。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有可能为UC的预后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Marteau P,Pochart P J,Bera-Maillet C,et al.Comparative Study of Bacterial Groups within the Human Cecal and Fecal Microbiota[J].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1,67(10):4939-4942.
  [2]Asto E,Mendez I,Audivert S,et al.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prebiotic inulin-type fructans and synbiotics in human ulcerative colit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Nutrients,2019,11:293.
  [3]Gosiewski T,Strus M,Fyderek K,et al.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he fecal microbiota in adolesc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2012,54:20–27.
  [4]Qiu Xinyun,Ma Jingjing,Jiao Chunhua,et al.Alterations in the mucosa .associatedfungal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J].Journal of Oncotarget,2017,8(64):107577-107588.
  [5]Kostic AD,Xavier RJ,Gevers D.The microbiom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urrent status and the future ahead[J].Gastroenterology,2014,146(6):1489–1499.
  [6]Hapfelmeier S,Lawson MAE,Slack E,et al.Reversible microbial colonization of germ-free mice reveals the dynamics of IgA immune responses[J].Science,2010,328(5986):1705-1709.
  [7]Roche AM,Richard AL,Rahkola JT,et al.Antibody blocks acquisition of bacterial colonization through agglutination[J].Mucosal Immunol,2015,8(1):176-185.
  [8]甄建華,黄光瑞.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9,27(4):245-251.
  [9]Plaza-Díaz J,Ruiz-Ojeda FJ,Vilchez-Padial LM,et al.Evidence of th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Intestinal Chronic Diseases[J].Nutrients,2017,9(6):555.
  [10]Mann E R,Bernardo D,Ng S C,et al.Human Gut Dendritic Cells Drive Aberrant Gut-specific T-cell Responses in Ulcerative Colitis,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d IL-4 Production and Loss of IL-22 and IFNγ[J].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2014,20(12):2299-2307.
  [11]Abdelouhab K,Rafa H,Toumi R,et al.Mucosal intestinal alteration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correlates with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peritoneal macrophages:Effect o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J]. Immunopharmacol:Immunotoxicol,2012,34:590–597.
  [12]Toumi R,Abdelouhab K,Rafa H,et al.Beneficial role of the probiotic mixture Ultrabiotique on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DSS-induced experimental colitis[J]. Immunopharmacol:Immunotoxicol,2013,35:403–409.   [13]Ribbons KA,Zhang XJ,Thompson JH,et al.Potential role of nitric oxide in a model of chronic colitis in rhesus macaques[J].Gastroenterology,1995,108(3):705-11.
  [14]Miller MJ,Thompson JH,Zhang XJ,et al.Role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expression and peroxynitrite formation in guinea pig ileitis[J].Gastroenterology,1995,109(5):1475-83.
  [15]Kankuri E,Asmawi MZ,Korpela R,et al.Induction of iNOS in a rat model of acute colitis[J].Inflammation,1999,23(2):141-52.
  [16]Atkins H.L.,Geier M.S.,Prisciandaro L.D.,et al.Effects of a Lactobacillus reuteri BR11 mutant deficient in the cystine-transport system in a rat model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Dig.Dis.Sci,2012,57(3):713–719.
  [17]Yang Xia.,Fu Yu.,Liu Jun,et al.Impact of probiotics on toll-like receptor 4 expressio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ulcerative colitis[J].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 2013,33(5):661–665.
  [18]Tamaki H.,Nakase H.,Inoue S,et al.Efficacy of probiotic treatment with Bifidobacterium longum 536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A randomized,double-blinded,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Digestive endoscopy,2016,28(1):67-74.
  作者簡介:李艺慧(1997-),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本科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李双(1999-),女(汉族),江西萍乡人,本科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研究地,从自然、人文等基础变量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沙滩排球开展的大环境与受众群体的需求现状,利用查阅资料法、电话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等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开展沙滩排球课程的可行性,为漳州地区高校在未来的学科设置提供更多的选择面和可能性,从而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高校体育;沙滩排球;选修;自然环境;人文情怀 
期刊
乙醇诱导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复杂,涉及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前期研究显示,富含乔松素、高良姜素和柯因等黄酮组分的中国蜂胶乙醇提取物对乙醇诱导的脂肪肝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由于这三种物质在其他肝脏疾病上表现出消除肝细胞炎症、防止肝脏纤维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等活性,它们很可能是蜂胶提取物中对乙醇诱导的脂肪肝发挥保护作用的关键物质。本研究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上,通过乙醇处理诱导细胞损伤,从三种黄酮物质对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质
摘 要:学校教育管理的基础在于班级教育管理,班级属于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学生又是班级的基础,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能否科学有效开展直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对于中职学校教师而言,必须要明确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认识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不同,班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也应当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育研究,对当前中职学校班级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同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中职学校班级教
期刊
摘 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训,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畅通就业通道,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实训基地;环境设计;教学环节  实训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全面提高以及检验教学成果重要标
期刊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虽然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重点不同,但是他们的教学行为的根本核心仍然是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内部的艺术教学质量也会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说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也会产生极大地影响。但是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因此,本文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期刊
摘 要:“双高计划”落地,学生党支部的科学设置面临新挑战,重新借鉴毛泽东“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将学生党支部建在学生管理中心(团委),可有效推进党支部建设,助力“双高”建设。  关键词:双高计划;学生党支部;支部建在连上  “双高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2019年针对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被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已经进入紧张的“战斗”状态。在紧张“战斗”状态下,如何通过科学设置二级学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从新媒体文化研究视角出发,通过结合近年来国内当红影视作品塑造及媒体群试图推崇的主流女性形象的转变与发展,进而分析以影视类短视频自媒体博主斯麦林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新女性形象  一、近年来国内的主流女性形象的变化与发展  在六七年前,主荧幕呈现出的女性形象还是以甄嬛、芈月、楚乔等为代表的美貌与睿智并存、才华技能过人的女性形象。她们看似励志地一路升级打怪、化险为
期刊
摘 要:我國古典园林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体现着先辈们的审美观以及哲学观,它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时期,人们对园林建设十分关注,中西方园林作为园林设计的两大主体,普遍受到人们的对比和研究。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文化背景等影响,我国园林和西方园林在设计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下面,本文就针对中西园林设计比较,来对中西园林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西园林;园林设计;设计对比 
期刊
摘 要:针对高职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方式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结合高职学生管理激励方式以及应用要点提出了包括传统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激励体制的建立,激励方式要追求多样化,追求公平公正等较为具体的激励方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激励方式  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虽然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传统的强制手段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只
期刊
摘 要: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在急诊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80名急诊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测试组患者有90人,对照组患者有90人,对测试组在入院治疗期间采取优质护理的措施直至他们出院,而对照组的患者只需要进行一些比较常规的护理即可。统计在此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情况和患者对护理的评价,分析数据。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测试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测试组的不良反应的概率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