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以传统文化之美浸润童心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二十四节气就是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汲取节气文化精髓,培育审美素养,我们开设“二十四节气拓展课程”,以二十四节气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教学素材,采用学科融合的形式,进行主题式教学。这不仅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记忆和情感最深处,而且能持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审美素养。
  一、语文:览“节气”之博大,拓宽审美视野
  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完美结合。“二十四节气拓展课程”引领我们把学习语文的触角由语文课延伸到丰富多彩的节气文化之中,让学生通过语文走进二十四节气,在学习中感受它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文化血脉,拓宽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
  (一)诵“节气之诗”,滋养文化基因
  春分赏花,立夏听雨,秋分赏月,立冬观雪,四时韵致,古人比我们有着更细腻和敏感的体察,为我们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词歌赋。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收录了如下诗歌。(见表1)
  我们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从立春开始跨越春夏秋冬四季,到大寒结束,在这一年四季的诗词之旅中,师生共同吟诵,这是充满“中国味”的诵读历程。在诗歌韵律的熏陶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对节气、对自然有了形象的认知。学生吟诵诗歌,在感受寒来暑往的节气温情的同时,积累诗的语言,感受诗的情怀,沐浴诗歌绽放出的文化光芒,从中获得美的熏陶,传承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
  (二)吟“节气之联”,唤醒浓郁美感
  被誉为“诗中之诗”的对联,作为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字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二十节气入联,堪称珠联璧合。立春是“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雨水是“酥绿萌时和鸟语,晓红湿处滴春歌”;惊蛰是“寒冰渐化雷方震,春步徐来梦始甦”;春分是“阳春更壮地天泰,桃杏初妍昼夜匀”;清明是“清新时雨才滋绿,明艳春光便泛红”;谷雨是“雨润茶香天渐暖,耕深植茂夏初阳”。孩子们在吟诵中吟出对联的平仄合律,在收集整理中感受对联丰厚的语文内涵,在欣赏中唤起学生最浓郁的美感,最丰富的启迪。
  (三)集“节气之语”,营造审美意境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风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二十四节气与自然变化、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每个节气都有广为传颂的民谣、民谚。如“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三月種瓜结蛋蛋,四月种瓜长蔓蔓。”“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处暑动刀镰,立秋忙打靛。”这些民谣民谚里蕴藏着劳动人民观察自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后发现的自然规律,朗朗上口,易于成诵、识记与流传,不仅成为培养学生认知自然事物的时间坐标,而且有利于营造表达美、创造美的文化氛围。
  (四)读“节气之书”,厚重精彩生命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内容丰富,文化深远,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很多,因此倡导亲子阅读,开展亲子读书活动。我们推荐阅读系列作品《故宫里的二十四节气》《这就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藏在地图里的二十四节气》《聆听二十四节气》,等等。这些书籍把节气的传统由来、各个传统节日、古诗词、习俗等有关知识都进行全面的梳理,丰富、有趣、系统。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行万里路,一起聆听自然母亲的呼吸,不仅增强孩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之情,而且从中获得文学与文化的滋养,小小的生命也变得精彩、厚重。
  二、科学:明“节气”之精准,达成审美和谐
  二十四节气准确地从气候变化、植物生长、人类活动等等总结出大自然的四季更替,如何引领学生发现光阴轮转、自然变化的秘密,科学实验无疑是答疑解惑的最佳办法。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相邻两个节气间隔15度,因此一年分为24个节气。如春分节气(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0度。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这一天节气课上教师引领学生尝试自己做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日出日落的时间点并计算出昼夜时间的长度,从数据和自己的感受求证流传下来的“昼夜等长”这一事实,学生无不被二十四节气的精准所折服。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达成审美和谐。
  三、艺术:赏“节气”之唯美,展现审美性情
  二十四节气,不仅有时间的坐标,还有生命的轨迹。数千年来衍生出各地极为丰富的民俗,孕育出光辉灿烂、无比瑰丽的文化艺术。节气活动中一些重要的节点,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四季相融世代相守的传统节日。以二十四节气为素材演绎出的艺术形式无不彰显了传统文化之美。
  (一)音乐,让节气诗意流淌
  孩子们唱着“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园……”“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等等,唱出了四季轮回、生命返青、顺应天时和天人合一的中华命理哲学,唱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礼敬。节气课程能让学生更丰富地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想象音乐美,让音乐美犹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舞蹈,让节气华丽绽放
  二十四节气课程让舞蹈能诗意地演绎春、夏、秋、冬。舞蹈教师们以时间流转为经,以气象、物候和民间活动为纬,用“盼雨”“听风”“望月”“舞雪”四个章节诗意勾连,编织了四季舞蹈。春有《孩童接雨》《惊蛰闻雷》《春分踏青》《清明断鹞》《谷雨品茶》;夏有《小满听风》《端午赛舟》《小暑观荷》《大暑望星》;秋有《花好月圆》《秋分庆丰收》《白露思念》《寒露抒怀》《霜降情满》;冬有《瑞雪兆丰年》《冬至乡愁暖》《小寒归家乐》《大寒家团圆》。节气课程为孩子们的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素材,伴随着悠扬的乐声,孩子们用柔美、热烈的舞蹈把二十四节气演绎得美仑美奂。节气课程也为孩子们美好的童年留下一抹绚丽的彩虹。   (三)美术,让节气完美定格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四季更替,大自然唯美如画,在每个节气里用绘画、剪纸、摄影、插花等形式记录节气之美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作品有“二十四节气简笔画”“二十四节气剪纸作品”“二十四节气插花” 等等,作品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节气课程培养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了审美素养。
  四、实践:品“节气”之趣味,唤醒审美意蕴
  (一)品民俗活动之“趣”
  根据节气的自然变化,民间自古便流传着许多结合自然规律、体现传统的特色活动。如“春分”竖蛋、“清明”踏青、“立夏”称人、“寒露”观叶等等。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结合传统习俗开发设计了一系列民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民俗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感受节气的特点和传统游戏的无穷趣味。
  如“春分”竖蛋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春分这一天进行竖蛋比赛,庆祝春天的到来。“春分到,蛋儿俏,竖起的蛋儿最美妙。”竖蛋比赛也是练习学生的专注力和平心静气的好方法,比一比谁的专注力,谁的心态平和。在春天这个“躁动”的季节里,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接着,教师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为什么春分这一天最容易把蛋竖起来 。原来春分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是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同时地球的磁场也相对平衡,因此蛋的站立性最好。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自然的秘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人格。
  (二)尝节气美食之“味”
  二十四节气还对应有独特的美食文化,不同的节气吃不同的美食。如“立春”咬春卷,“惊蛰”炒虫,“清明”子推饼,“立夏”蚕豆饭,“夏至”面,“处暑”鸭,“寒露”饮葡萄酒,“冬至”饺子等等。如在“芒种”与“夏至”之间有个重要的节日——端午。这天,人们习惯要用粽叶、糯米、红枣等包粽子。“芒种”或“夏至”节气课程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一起采粽叶,浸糯米、洗红枣,共同练习包粽子。
  課程活动中,师生亲身采摘,动手实践,品尝粽子的香甜,“芒种”“夏至”的味道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心田。在节气课程的教学中,以美食为载体,学生、老师、家长密切配合,通过制作、品尝美食,学生走进节气,发现节气与美食的联系,从而体会到生活之美,激发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总之,采用学科融合的教学形式开发实践的“二十四节气拓展课程”,有传承,有创新,闪耀着创意思想的光辉,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百花园中尽情领略传统文化的芬芳。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量感作为数学素养之一,在当前的新课改进程中已经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它是对量的一种直觉与感觉,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具象化与精细化,具有非标准化特征: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强化数量的感知。同时,能提高学生的估算与估测能力。因此,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量感的形成很难有统一的测量与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学得如何,掌握得怎样
期刊
谈起推理,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中学几何证明中的演绎推理,其实推理并不是中学几何的“专利”,它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被广泛运用。然而,计算教学中的推理运用往往被师生所忽略和遗忘,本文仅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为例,谈谈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在计算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借助几何直观,进行归纳推理  借助几何直观能把抽象的结论变得形象化、可视化。六年级的“分数乘以分数”几何模
期刊
动态化、创造性地呈现教材数据、情境和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律,适合学生的学习特征,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深度思考,最终为学生创设高质、善思和灵动的学习场景。  一、动态呈现教材数据,在知识形成中深度思考  教材中数据的呈现往往是“死”的,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二次加工才能起到最佳效果的。事实上,由于教师对教材本质解读存在差异,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同品质的课堂教学,同时学生的学习效
期刊
2020年,新冠肺炎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破坏了许多家庭的幸福,影响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正常生活,人们在追溯病毒的来源时,“拒绝野味”“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等保护野生动物的话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作为即将毕业的小学生,对“保护野生动物”这个话题有什么看法呢?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是“即兴发言”。居家学习期间,我们上了一节特别的口语交际课——线上即兴发言。  一、链接阅读——
期刊
摘要:与统编教材的单篇教学相比,群文阅读教材体系下的群文阅读学习更多地关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能体现深度学习的特点。通过抓住比较阅读、整合阅读、读写结合三个关键点,群文阅读教学将最终促进学生阅读力、思维力和表达力的综合提升。根据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群文阅读能力检测应主要检测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整合阅读能力和读写结合能力。  关键词:比较阅读;整合阅读;读写结合;高阶思维  近年来,群文
期刊
摘要:以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为主要内容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小学英语教学确定了方向。英语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培养未来人才为目标,以英语教学为媒介,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看等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探究  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第八届全国小学英语名师公开课中陈海燕老师执教的外研版小学英语I am angry一课。通过观
期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还要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以2020年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阅读理解题为例,从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阅读材料的选材两个方
期刊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学生在阅读时能在所读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二是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从上述要求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语文要素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体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联想”。  《新课程语文1+X群文阅读》读本对应统编语文教材的内容,紧扣“联想”的主题,共收录了《巫峡赏雾》《下雨的时候》《济南的冬天》《空山鸟语》四篇文章。根据以上群文读本中的
期刊
摘要:在当前“一体化”背景下,一线教师做好教材的衔接研究,熟悉教材体系,更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法治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大主题,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找到中小学法治教育在教材中的衔接点,对提升法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有重要价值。《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被定位为两本“法治教育”专册,两本专册同出自教育部统编,教材一脉相承,既在目标的层次上螺旋上升,又在
期刊
群文阅读是一种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是由同一个议题的多个文本构成的探索性教学模式,能通过多篇文章的结构化组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深度思考,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建议中小学采取“1+X”的办法,在利用好统编教材以外,同时关注自由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宽泛的书目范围,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兴趣自由挑选,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群文阅读教材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