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机制的逐步深化,初中历史已经成为该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针对我国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意见,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理论的最大用处是要给现实指导,如何对理论加以实际应用,需要讲求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传统的师生关系、对落后生与优生之间的区别对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储备等问题,都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哈佛心理发展专家加德纳率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故此在该领域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这套理论在对脑部首创的病人上归纳总结而来,他认为人的智能往往是多元的,主要涵盖八种不同形式: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旋律、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察等智能。
2.初中历史教学
从整个受教育的过程看,初中教育是衔接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键,初中相比于小学而言,接收的知识点难度提高,面更加广,而初中教育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所以初中教育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应该受到相应重视。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丢开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身的民族使命和历史责任,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不同的历史观)。此外,历史能作为一项富有趣味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革新及国外教学的影响,师生关系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就现阶段而言,还有不少教师坚信自己是施教主体,对历史这种纯粹文科性质的文科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圈出背诵的重点,重要的年份及大事件,改革的意义之类,课堂上也以书本教材的材料,自己的讲述为主,初中生都处于青春期的萌发阶段,开始怀疑老师的“权威地位”,追求个性,二者相互矛盾之下,恶化师生关系,尽管老师非常努力,但仍然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落后生与优生的差别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落后生与优生的现实差异存在,面对二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平等对之,而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通常对优生给予丰厚对待,对于落后生则放任自流,这种方式极为不妥,侵害了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正如多元智能的理论,也许部分落后生只是在部分智能方面存在差异,或许换个方式会更容易令人接受。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多元化教学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分为八种,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局限于语言文字智能,在教学中可以考虑结合现代设施,比如多媒体投影仪的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将枯燥的文字用图片、声音、视觉等方式更加全面地进行展示,对拥有强烈猎奇心态的初中生而言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还可以通过教师对课题与教材的精心准备加以表现,例如在对某篇段落的讲述之前,可以先铺设悬念,让学生主动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再引出课题。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小组和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只需要起到相应或关键之处的点拨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真正做到百分之百为了学生。在对知识点的讲述中,要均衡背诵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年代纪事。
2.充实教学理论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落后地区处在物资、师资力量都远不如发达地区的窘魄境地,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得过且过的教学工作者,缺乏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笔者对部分教学工作者进行简单的访谈发现,当前尚不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大有人在,这也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现状,个人认为教育作为育人之根本,同时是社会人才资源储备的主要营地,老师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元教学等先进理论,要花时间学习,并加以应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业绩能力。
四、结语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差异,智能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论是符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重要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教育质量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得到社会大众的相应重视,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08(29).
[2]李湘虎.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09(11).
[3]李胜江,何根海.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池州师专学报,2007(1).
[4]何成刚.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兰玲.试论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应用
理论的最大用处是要给现实指导,如何对理论加以实际应用,需要讲求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传统的师生关系、对落后生与优生之间的区别对待、教师自身的教育理论储备等问题,都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概述
1.多元智能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哈佛心理发展专家加德纳率先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故此在该领域被称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这套理论在对脑部首创的病人上归纳总结而来,他认为人的智能往往是多元的,主要涵盖八种不同形式:语言文字、数理逻辑、视觉空间音乐旋律、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和自我观察等智能。
2.初中历史教学
从整个受教育的过程看,初中教育是衔接初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关键,初中相比于小学而言,接收的知识点难度提高,面更加广,而初中教育是高中教学的基础,所以初中教育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应该受到相应重视。历史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丢开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自身的民族使命和历史责任,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不同的历史观)。此外,历史能作为一项富有趣味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1.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革新及国外教学的影响,师生关系之间的角色转换日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就现阶段而言,还有不少教师坚信自己是施教主体,对历史这种纯粹文科性质的文科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圈出背诵的重点,重要的年份及大事件,改革的意义之类,课堂上也以书本教材的材料,自己的讲述为主,初中生都处于青春期的萌发阶段,开始怀疑老师的“权威地位”,追求个性,二者相互矛盾之下,恶化师生关系,尽管老师非常努力,但仍然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落后生与优生的差别对待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落后生与优生的现实差异存在,面对二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平等对之,而不能厚此薄彼。然而在多年教学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通常对优生给予丰厚对待,对于落后生则放任自流,这种方式极为不妥,侵害了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正如多元智能的理论,也许部分落后生只是在部分智能方面存在差异,或许换个方式会更容易令人接受。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多元化教学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分为八种,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局限于语言文字智能,在教学中可以考虑结合现代设施,比如多媒体投影仪的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将枯燥的文字用图片、声音、视觉等方式更加全面地进行展示,对拥有强烈猎奇心态的初中生而言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还可以通过教师对课题与教材的精心准备加以表现,例如在对某篇段落的讲述之前,可以先铺设悬念,让学生主动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再引出课题。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小组和任务的设定,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只需要起到相应或关键之处的点拨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样既可以有效激发学习的趣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让老师真正做到百分之百为了学生。在对知识点的讲述中,要均衡背诵与理解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记忆年代纪事。
2.充实教学理论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教学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是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落后地区处在物资、师资力量都远不如发达地区的窘魄境地,另一方面存在部分得过且过的教学工作者,缺乏人民教师的责任意识。笔者对部分教学工作者进行简单的访谈发现,当前尚不知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师大有人在,这也体现了我国当前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现状,个人认为教育作为育人之根本,同时是社会人才资源储备的主要营地,老师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多元教学等先进理论,要花时间学习,并加以应用,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育业绩能力。
四、结语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人与人之间都存在差异,智能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论是符合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重要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教育质量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应得到社会大众的相应重视,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J].考试周刊,2008(29).
[2]李湘虎.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09(11).
[3]李胜江,何根海.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池州师专学报,2007(1).
[4]何成刚.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2).
[5]兰玲.试论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