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获取知识的先决条件是语言的发展。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它也是数学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
一、教师引领示范,让学生规范地说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使用更多的是生活化的语言,语句不规范。这就要求教师示范规范的语言模式,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字化的文字语言说正确,说规范,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数一数”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最喜欢用“个”: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来表述,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与正确的范例,通过范读、学生领读、及时纠错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对以后学习看图说话、解决问题都起较大的作用。
二、围绕教材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
我们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插图遍及整个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
1.看图说。在教学一年级的看图列式时,出示图,先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即解决问题的条件,再让学生说后来发生了什么,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减法用“飞走”、“拿掉”等词语来表述,最后结果怎样,即问号所表示的含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不足,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炼,同时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加减法的数量关系。
2.动手操作中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题。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使外部操作过程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地结合,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如在教学“5-2”时,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边摆边说:“我一共摆了5根小棒,用数字5来表示,拿走2根,用数字2表示,还有3根,用数字3来表示,所以5-2=3。”通过动手操作,以说促思,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三、围绕教学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地说
学生语言表达所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说算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算式,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减混合……每种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但同一个算式可用不同的语言叙述出来,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例如,“10÷2=5”,先让学生独立说这个算式有几种叙述方式,再小组讨论:比一比谁说的多。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10除以2等于5;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有10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5份;10里面有5个2;10是2的5倍。
2.说思路。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学生说思路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关系、分析解题途径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也就落在训练说“思路”上来。如在教学“一共有42个桃,小猴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几个?”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前面两个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通过哪两个条件又可以求出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还剩多少个,可先求出吃了一天后还剩多少个,再求吃了两天后还剩多少个;也可先求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再用总共的个数去掉两天吃了的个数就是还剩多少个。这样多角度地说出思考的过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后,出示“苹果12个,梨4个。”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学生很快能说出不同的问题: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比梨多几个?再拿几个梨就跟苹果同样多了?苹果是梨的几倍?……这样的训练既为学生提供了说的空间,又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分清加、减、除法的区别。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南门街小学)
一、教师引领示范,让学生规范地说
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说话不够完整,使用更多的是生活化的语言,语句不规范。这就要求教师示范规范的语言模式,给学生一个辅助的拐杖,学生才能在模仿中把数字化的文字语言说正确,说规范,从而为理解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数一数”时,学生就接触了数量,而学生最喜欢用“个”:1个滑梯、2个秋千、3个木马……来表述,所以老师就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在训练时,教师应给与正确的范例,通过范读、学生领读、及时纠错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记忆,对以后学习看图说话、解决问题都起较大的作用。
二、围绕教材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说
我们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插图遍及整个低年级的数学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
1.看图说。在教学一年级的看图列式时,出示图,先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他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即解决问题的条件,再让学生说后来发生了什么,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减法用“飞走”、“拿掉”等词语来表述,最后结果怎样,即问号所表示的含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不足,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整个表达过程中的语言是否规范,用词是否精炼,同时也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加减法的数量关系。
2.动手操作中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操作题。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既要用眼看、动手做,还要动脑想、动口说,使外部操作过程与内部的智力活动紧密地结合,推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如在教学“5-2”时,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边摆边说:“我一共摆了5根小棒,用数字5来表示,拿走2根,用数字2表示,还有3根,用数字3来表示,所以5-2=3。”通过动手操作,以说促思,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三、围绕教学特点,让学生多角度地说
学生语言表达所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1.说算式。在数学教学中有多种多样的算式,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加减混合……每种算式表示的意义不同,但同一个算式可用不同的语言叙述出来,教师可以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思考。例如,“10÷2=5”,先让学生独立说这个算式有几种叙述方式,再小组讨论:比一比谁说的多。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10除以2等于5;把10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有10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5份;10里面有5个2;10是2的5倍。
2.说思路。解决问题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寻找合理的解题途径。学生说思路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强化数量关系、分析解题途径的过程,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也就落在训练说“思路”上来。如在教学“一共有42个桃,小猴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几个?”时,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前面两个条件可以先求出什么,再通过哪两个条件又可以求出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还剩多少个,可先求出吃了一天后还剩多少个,再求吃了两天后还剩多少个;也可先求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再用总共的个数去掉两天吃了的个数就是还剩多少个。这样多角度地说出思考的过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后,出示“苹果12个,梨4个。”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学生很快能说出不同的问题: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比梨多几个?再拿几个梨就跟苹果同样多了?苹果是梨的几倍?……这样的训练既为学生提供了说的空间,又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分清加、减、除法的区别。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南门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