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我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民主、和谐、智慧的家园。一、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对”,真实比正确更为重要。二、不要剥夺学生争辩的权利,尊重学生。三、不要把评价当成“筛子”,它是提供学习动力的“泵”。
【关键词】数学课堂 家园 真实 尊重 动力之泵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99-01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也有同样的体会: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我想,如果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感到充满激情,他们会喜欢上课的;我想,学生其实很聪明,我必须把他们的聪明和我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我想,当学生拥有了探索的空间,并对学习投入了热情和兴趣时,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
所以,我努力把每堂课都看成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民主、和谐、智慧的家园。
一、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对”。
学生是稚嫩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脆弱,就像一片需要灌溉的花骨朵儿。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试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想法遭到简单粗暴的否定,如果此时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老师讲得很投入,学生反应也很积极。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有一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来回答,结果他答错了,下面的课程无法顺利引出了,老师只说了“不对”两个字之后就没再理他。这个孩子就悄悄的从桌子上滑到座位上,蔫蔫的趴在那,一节课中再也没有举过手。我想当时如果老师能再鼓励鼓励他,再给他一次机会也许他会回答对呢?或者老师再处理的艺术些就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我认为首先不能惧怕学生出现的差错。其次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最后要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矫正失误,体验发现新知的快乐。
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真实比正确更为重要。
二、不要剥夺学生争辩的权利。
过去,教师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在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說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播种,让学生在安全独立、和谐民主的环境里耕耘收获。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大致的看作是对称图形?”一经提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天安门,有的说墨水瓶……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有位小姑娘站起来说“台灯”,老师听后没有像刚才一样表扬她,而是反问大家“台灯可以看成对称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的脸色,随声说“不能”。于是,老师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继续朝下进行,那个小姑娘沮丧地坐下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很聪明的将这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抛给了学生,从容的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回答台灯的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的脑海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台灯”,那么台灯自然会在她的头脑中有一个投影,这个投影就是对称图形;老师听到后,脑海中也形成了一个投影,这个投影却不是对称图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请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她心中的台灯。如果学生把图画出来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老师却没给她争辩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其他学生脑海中也会从此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的、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我们要给他们解释的机会,争辩的权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在学生中形成崇尚真实表达的课堂交流氛围。而且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表达交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
三、不要把评价当成“筛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果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人们继续向更高层次需求作出积极努力。所以说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次,我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4化成百分数。在xxx同学回答出40%后,我让她说说怎么想的。她说:“0.4=4/10,4/10……”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我示意别打断她,她继续说“4/10=2/5”。又有同学想笑,我也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让她继续说。“再给分子分母同乘20,等于40%”“哎呀,太了不起了”随着我的称赞,同学们都愣了。我接着说:“大家看,xxx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吧小数化成了分数,再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分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牢固,并且运用自如,太棒了!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方法,我要向你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学习效果非常好,“白面包”变成了“法国大餐”。
好的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提供学习动力的“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民主产生自由,和谐产生美,智慧产生动力。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能让学生身心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平衡状态;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是学生的家园,愿这幸福家园造福每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师用书》
《教育心理学》
《教育评价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 家园 真实 尊重 动力之泵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99-01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我也有同样的体会: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我想,如果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感到充满激情,他们会喜欢上课的;我想,学生其实很聪明,我必须把他们的聪明和我的智慧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我想,当学生拥有了探索的空间,并对学习投入了热情和兴趣时,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
所以,我努力把每堂课都看成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民主、和谐、智慧的家园。
一、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对”。
学生是稚嫩单纯的,他们的内心深处非常脆弱,就像一片需要灌溉的花骨朵儿。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试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的想法遭到简单粗暴的否定,如果此时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记得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老师讲得很投入,学生反应也很积极。这时,老师提出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问题,有一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请他来回答,结果他答错了,下面的课程无法顺利引出了,老师只说了“不对”两个字之后就没再理他。这个孩子就悄悄的从桌子上滑到座位上,蔫蔫的趴在那,一节课中再也没有举过手。我想当时如果老师能再鼓励鼓励他,再给他一次机会也许他会回答对呢?或者老师再处理的艺术些就不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我认为首先不能惧怕学生出现的差错。其次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最后要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些错误的价值,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引导学生矫正失误,体验发现新知的快乐。
课堂上,我们要让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真实比正确更为重要。
二、不要剥夺学生争辩的权利。
过去,教师对学生总是居高临下;今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在扮演高高在上的角色,而是与学生地位平等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說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些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播种,让学生在安全独立、和谐民主的环境里耕耘收获。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大致的看作是对称图形?”一经提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天安门,有的说墨水瓶……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有位小姑娘站起来说“台灯”,老师听后没有像刚才一样表扬她,而是反问大家“台灯可以看成对称图形吗?”大家看看老师的脸色,随声说“不能”。于是,老师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继续朝下进行,那个小姑娘沮丧地坐下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很聪明的将这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抛给了学生,从容的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回答台灯的孩子心理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的脑海中又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学生回答“台灯”,那么台灯自然会在她的头脑中有一个投影,这个投影就是对称图形;老师听到后,脑海中也形成了一个投影,这个投影却不是对称图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请学生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她心中的台灯。如果学生把图画出来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老师却没给她争辩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师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其他学生脑海中也会从此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的、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我们要给他们解释的机会,争辩的权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在学生中形成崇尚真实表达的课堂交流氛围。而且学生可以通过不断的表达交流,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
三、不要把评价当成“筛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后,如果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人们继续向更高层次需求作出积极努力。所以说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好评价语言,有效地发挥它“粘”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一次,我上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复习课,要求学生把0.4化成百分数。在xxx同学回答出40%后,我让她说说怎么想的。她说:“0.4=4/10,4/10……”还没说完,同学们“嘘”声一片。我示意别打断她,她继续说“4/10=2/5”。又有同学想笑,我也想这扯到哪儿去了,可还是让她继续说。“再给分子分母同乘20,等于40%”“哎呀,太了不起了”随着我的称赞,同学们都愣了。我接着说:“大家看,xxx同学先运用小数的意义吧小数化成了分数,再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接着又一次运用分数基本性质,将分数化成了百分数。这一系列知识她掌握得多么牢固,并且运用自如,太棒了!我都没有想到这么好的复习方法,我要向你学习。”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昂,学习效果非常好,“白面包”变成了“法国大餐”。
好的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提供学习动力的“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民主产生自由,和谐产生美,智慧产生动力。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能让学生身心愉悦,产生积极向上的平衡状态;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民主、和谐、智慧的课堂是学生的家园,愿这幸福家园造福每一位师生!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师用书》
《教育心理学》
《教育评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