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民间美术渊源久远,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造型独特,形式多样,文化寓意深厚,美学观念淳朴,积淀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文化内涵,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关键词】:中国油画;民间美术;艺术形态
这些年来,在观念、创作方式以及技巧上,西方当代艺术深刻影响到中国画家的创作,一方面为中国当代绘画构筑出新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特别是在国外大量的图像资源被引用之后,当代绘画的面貌难免被西方绘画所左右,甚至成为西方当代绘画的附庸和代言者。我们尴尬地发现,一些以西方油画为先验标准,脱离本土文化的油画家已经出现创作枯竭、涵义贫乏、技巧苍白的迹象。同时,长期以来对西方油画的顶礼膜拜又使这些油画创作陷入缺乏本土特征、以模仿西方绘画为至上的境地,这大大削弱了中国当代油画在世界上的地位。改变这种局面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重新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建立符合本土的审美标准,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一条更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道路。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引用,早在20世纪初就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提出过,之后一批艺术家也身体力行地进行了探索。建国以后油画“民族化”的提出实际也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和实践,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便是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之作。此外,一些老一辈的油画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不过,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对于西方油画的依赖削弱着我们所应该保持的独立精神。
中国油画界经过近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特别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国内油画界曾经掀起的有关油画民族化的争论,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包括民间美术的重视。虽然在油画民族化的定义上,学术界看法各异,但从一定程度上说,对打造中国油画,特别是中国油画的品格,寻找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提升中国油画的文化层次,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业已成为界和美术理论界积极面对和反省的命题。
从油画民族化的角度出发,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而对民间艺术的吸收与转化即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一部分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传统图像中寻找有价值的部分,从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绘画元素,加以利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度西化的评判误区,同时又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到一些新的图像资源。
剪纸、传统纹样、蜡染、木刻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也开始成为中国油画创作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丰富了当代中国油画语言,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使中国当代的部分油画风格从之前以西方油画语言为主逐渐开始向本土化过渡。这种形式和语言上的转变是当今中国画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值得油画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中国当代油画中出现的民间元素,一方面体现了民间美术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的反省和自觉。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本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但使本民族文化处于被改造的弱者地位,还会让本民族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的。当代绘画在近些年的活跃和繁荣,不仅仅得益于艺术家日益扩大的视野和活跃的创作思想,更得益于中国艺术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中国民间美术,体系完备,具有强劲的视觉穿透力,并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设色观念的影响,以质朴含蓄的寓意为主要内容,崇尚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不仅在图式、色彩等方面可为当代中国油画提供借鉴,其所蕴含的气韵、意境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与中国当代油画具有强烈的互补关系。若能汲取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中的当代性元素并将其解析,再结合当代油画的形式特征,把握当代人的内心审美感受,完全可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可持续性发展赋予新的形式与含义,从而最终实现具有当代理念与视觉表现张力的、有当代意义与民族特征的中国油画艺术。再者,通过对民间美术图式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而能更新当代中国油画理念,充实油画表现语言,彰显当代中国油画的文化性、社会性特质。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油画应在遵照文化历史观念的前提下,在进一步探究色彩的视觉意味等的基础上,选择性借用民间色彩的特征和审美心理,揭示色彩传达的外在视觉表象和内在心理效应,使具有中国本土特质的色彩格调、文化心理与深层文化观念互为表里,共融共促。
当代油画创作对于民间美术的吸收与运用,存在着利与弊两方面的条件。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之下,有些画家尤其是青年画家对乡土味浓郁的民间美术不屑一顾,视之为保守与落后。在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忽视和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更为民间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已经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抢救和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重塑中国文化的一项国策,对民间美术的抢救和挖掘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绘画实践上来看,当代绘画中对于传统和民间元素的借用在观念上更加倾向于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意味;在技法上充分注重传统和民间的艺术手法,传统元素已经开始凸显在画面当中。
民间美术中特有的形式语言与图像表征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符号,是当代中国油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民间美术将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走向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利器。深刻挖掘与合理利用民间美术,将有助于当代中国油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体西用”,完成传统文化与当代油画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油画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瞿世镜,任一鸣,李德荣.美术的民族化探讨[M].北京:美术出版社, 1998.
[3] 孙宗白.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研究[J].美术观察, 1991.
【关键词】:中国油画;民间美术;艺术形态
这些年来,在观念、创作方式以及技巧上,西方当代艺术深刻影响到中国画家的创作,一方面为中国当代绘画构筑出新的艺术形态,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特别是在国外大量的图像资源被引用之后,当代绘画的面貌难免被西方绘画所左右,甚至成为西方当代绘画的附庸和代言者。我们尴尬地发现,一些以西方油画为先验标准,脱离本土文化的油画家已经出现创作枯竭、涵义贫乏、技巧苍白的迹象。同时,长期以来对西方油画的顶礼膜拜又使这些油画创作陷入缺乏本土特征、以模仿西方绘画为至上的境地,这大大削弱了中国当代油画在世界上的地位。改变这种局面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重新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建立符合本土的审美标准,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一条更为符合其发展规律的道路。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引用,早在20世纪初就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提出过,之后一批艺术家也身体力行地进行了探索。建国以后油画“民族化”的提出实际也是这种观念的延伸和实践,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便是油画“民族化”的代表之作。此外,一些老一辈的油画家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不过,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对于西方油画的依赖削弱着我们所应该保持的独立精神。
中国油画界经过近年来的思考与实践,特别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国内油画界曾经掀起的有关油画民族化的争论,加大了对传统文化,包括民间美术的重视。虽然在油画民族化的定义上,学术界看法各异,但从一定程度上说,对打造中国油画,特别是中国油画的品格,寻找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提升中国油画的文化层次,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业已成为界和美术理论界积极面对和反省的命题。
从油画民族化的角度出发,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而对民间艺术的吸收与转化即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一部分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在传统图像中寻找有价值的部分,从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绘画元素,加以利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度西化的评判误区,同时又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到一些新的图像资源。
剪纸、传统纹样、蜡染、木刻等多种民间美术形式,也开始成为中国油画创作中重要的表现元素,丰富了当代中国油画语言,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使中国当代的部分油画风格从之前以西方油画语言为主逐渐开始向本土化过渡。这种形式和语言上的转变是当今中国画坛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值得油画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中国当代油画中出现的民间元素,一方面体现了民间美术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的反省和自觉。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丧失本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都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但使本民族文化处于被改造的弱者地位,还会让本民族艺术家丧失民族自信心,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的。当代绘画在近些年的活跃和繁荣,不仅仅得益于艺术家日益扩大的视野和活跃的创作思想,更得益于中国艺术家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挖掘。
中国民间美术,体系完备,具有强劲的视觉穿透力,并受中国传统哲学和设色观念的影响,以质朴含蓄的寓意为主要内容,崇尚色彩的象征性与装饰性,不仅在图式、色彩等方面可为当代中国油画提供借鉴,其所蕴含的气韵、意境等深层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与中国当代油画具有强烈的互补关系。若能汲取传统民间美术图式中的当代性元素并将其解析,再结合当代油画的形式特征,把握当代人的内心审美感受,完全可为中国当代油画的可持续性发展赋予新的形式与含义,从而最终实现具有当代理念与视觉表现张力的、有当代意义与民族特征的中国油画艺术。再者,通过对民间美术图式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进而能更新当代中国油画理念,充实油画表现语言,彰显当代中国油画的文化性、社会性特质。由此可见,当代中国油画应在遵照文化历史观念的前提下,在进一步探究色彩的视觉意味等的基础上,选择性借用民间色彩的特征和审美心理,揭示色彩传达的外在视觉表象和内在心理效应,使具有中国本土特质的色彩格调、文化心理与深层文化观念互为表里,共融共促。
当代油画创作对于民间美术的吸收与运用,存在着利与弊两方面的条件。在当前的文化环境之下,有些画家尤其是青年画家对乡土味浓郁的民间美术不屑一顾,视之为保守与落后。在当前的高校艺术教育中,也忽视和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更为民间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不利。不过,我们也应看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已经被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抢救和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已经成为重塑中国文化的一项国策,对民间美术的抢救和挖掘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绘画实践上来看,当代绘画中对于传统和民间元素的借用在观念上更加倾向于表现本民族的传统意味;在技法上充分注重传统和民间的艺术手法,传统元素已经开始凸显在画面当中。
民间美术中特有的形式语言与图像表征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符号,是当代中国油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民间美术将成为当代中国油画走向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利器。深刻挖掘与合理利用民间美术,将有助于当代中国油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体西用”,完成传统文化与当代油画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刘象愚,杨恒达,曾艳兵.油画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瞿世镜,任一鸣,李德荣.美术的民族化探讨[M].北京:美术出版社, 1998.
[3] 孙宗白.油画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研究[J].美术观察,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