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草屋闲居,诵读会意,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愉悦,实是阅读最畅快淋漓之理想境界。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对语文课不够重视,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早自习时听不到琅琅读书声,有些即便读了,也只是为了交差、应付,对于文本缺乏欣赏品味和深入分析,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的阅读更是令人担忧。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美读,使内心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触摸与体会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与之同欢笑,与之同患难,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所以,反复朗读,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鉴于此,在教学《陈情表》这篇经典之作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真心、真意和真情,进行情感教育。
【探究设计】
1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李密的“忠孝”之心和两难之境。
2 通过对部分语句的精读品读赏析,深刻体会李密发自肺腑的真心真情,及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凄切婉转的陈情艺术,感受情之深,理之透。
【案例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陆游的《书愤》吗?
(生齐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出师一表真名世”,指的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什么?
生:诸葛亮的《出师表》。
师:是的,而陆游对这篇传世之作的评价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说谁能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的晋朝,却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就是李密的《陈情表》。什么样的文章能和《出师表》相提并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陈情表》,去揭开庐山真面目。
师:(板书:陈情表)
二、解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内容是“陈情”,文体是“表”。
师:本文是谁写给谁的表呢?结合《名师一号》的背景介绍和你自己的知识积淀思考两人的身份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生:李密——蜀汉旧臣,有才辩;晋武帝司马炎——靠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阴险多疑,笼络人心
师:由题目“陈情”,你会生发出哪些问题和思考呢?
生:我不禁会想:谁陈情?陈何情?如何陈的情?结果怎样?
师:非常好,思路很清晰,一连问了4个问题。那么我们目前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氛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李密很孝顺。
生2:我觉得文章很感人。
师: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李密陈何情呢?
生1:我觉得他陈的是对祖母的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祖孙情。
生2:我认为还有对皇帝的感恩之情,忠情。
师:讲得很好。能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希望陛下允许自己在家供养祖母,暂不应诏。
师: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晋武帝看了表后的反应是什么呢?有没有同意李密的请求?
生1:应该会同意吧。李密那么可怜,而且写的那么真诚。
师点评:看得出,你是个很善良的孩子。(生笑)
生2:我觉得司马炎不一定会同意,因为咱们前面看到了司马炎是靠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阴险多疑,他应该不会那么轻易被感动。
师点评:知道联系前面的介绍,知人而论世,很好。
师补充:武帝在看到这篇表后,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并赞叹他日:“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赐奴婢二人”,且“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生:(啊?!)(一些同学表现出惊讶,一些则表现出敬佩)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李密到底是怎样陈情,使得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之感动,既保住了性命,又得以侍奉祖母,且使武帝加以赏赐呢?我们再次精读文本,探究原因。
请一生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一段。
1 师:作者第一段是怎样写自己不幸遭遇、坎坷命运和与祖母的相依为命的呢?
生:(1)纵的方面:“六月——慈父见背;四岁——母亲改嫁;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成立——伶仃孤苦”。照应了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写出了祖母对自己情深似海。(板书:祖母—情深似海)
(2)横的方面:“无伯叔,无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无远近亲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照应了第三段:“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只有祖母和自己相依为命,自己侍奉祖母责无旁贷。
师:你觉得李密为什么在奏表的一开始写自己如此可怜的身世呢?
生1:他想突出祖孙两人的相依为命,为他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让皇帝允许他侍奉祖母,暂不奉诏作铺垫。
生2:我觉得他是想博取对方的同情。
(师板书:动之以孝情)
带着内心的感动再次品读第一段。(齐读,应读出凄苦、悲凉)
2 师:如果你是晋武帝读了这一段,会不会同意让李密在家奉养祖母?如果不会你能否用一句话来反驳李密?
生1: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生2:不同意。李密你既然要孝顺照顾祖母,为什么却一直在蜀汉做官,而现在让你到晋朝做官就不愿意了呢?是不是还是心念旧朝,对新朝有不满?
师评:不错,看来你很有当领导的潜质,很理性。 师:大家想想,如果司马炎一旦这样想,那李密会有怎样的遭遇?
生:不仅照顾不了祖母,还很可能因不满新朝,心念旧朝而被杀。
师:那么李密是怎么打消武帝的疑虑的呢?
生:皇帝的恩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当侍东宫”,官职不断提升;
自己的感激:“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皇帝对自己恩重如山。(板书:皇帝——恩重如山)
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动之以忠情(板书)
3 男生读第三段,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呢?目的是什么?
生1:写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
生2:是晓之以理(板书)
4 女生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
生:李密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先尽孝,后尽忠。言辞极其诚恳真挚,最终使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五、品读语句,感悟真情
《古文观止》评论其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也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是有声的。你认为呢?请找出你最有感触,最为感动的句子加以品读、赏析。
生1:最打动我的是“九岁不行”一句,我邻居家一个小孩17个多月了还走不稳,父母已是心急如焚,而李密到九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虽然可能有夸张,但也可以想象李密的祖母是何等的担心忧虑,并为之付出多少了努力,付出了多少心血。
生2:最打动我的是“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一句。它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读到此处,细想一下,我心里都涌出了一股凄楚之情。
师评:你们说的都很好,古人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概也就是如此吧,而这些正是你们经过反复朗读和品读得到的精神财富和心灵洗礼,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情感世界。
六、延伸拓展
学完《陈情表》,你收获了什么?(生畅谈)
七、课堂小结
品读千古情文,沐浴孝的雨露,作一番心灵的洗涤。正如苏轼所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和品读,我们学习到了李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清晰而严谨的说理艺术,切实感受到了李密的忠孝之情。十六七岁的你们,牵动你们喜怒哀乐的经常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而最容易忽略的则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私情能让你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学其文,更要品其情,学其人。
让我们再次感受李密语言和情感的魅力(师生最后共同配乐声情并茂地齐读文章,沉浸其中)
八、板书
陈情表
——李密
孝(动之以孝情)——情深似海
忠(动之以忠情)——恩重如山
两难(晓之以理)——先孝后忠
九、案例分析
本案例調动学生学会利用手头资料,从《名师一号》了解课文背景,设身处地地感受李密当时的两难处境,使其更好地进入文本。接着,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探究、品读感悟等环节,配乐朗读、全体齐读、男女分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切身感受到李密遭遇的坎坷、祖孙相依为命的可怜、对祖母的感激、对皇帝的感恩、忠孝的两难,感受到李密的至真至诚和文章不蔓不枝的陈情艺术。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在师生共同的反复诵读中水到渠成,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感动着,收获着,学习着,并真切认识到阅读经典就是与古人的对话,全身心投入地反复诵读是走近古人最好的方式。
十、案例反思
宋朝的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评价《陈情表》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所以要领会《陈情表》中的真诚,只有去读,靠分析是不行的。苏轼说:“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很有道理。
这次教学,我和学生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接受了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不再是负担和任务,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我认为语文课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深情去探寻作品中一个个生命的灵魂,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操,丰富情感世界,这就是我这次教学的思考和收获。
陶渊明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草屋闲居,诵读会意,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愉悦,实是阅读最畅快淋漓之理想境界。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对语文课不够重视,对阅读失去了兴趣,早自习时听不到琅琅读书声,有些即便读了,也只是为了交差、应付,对于文本缺乏欣赏品味和深入分析,现代文阅读如此,文言的阅读更是令人担忧。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读、美读,使内心沉到课文中,倾听作者诉说,与作品中的一个个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触摸与体会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与之同欢笑,与之同患难,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所以,反复朗读,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鉴于此,在教学《陈情表》这篇经典之作时,我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真心、真意和真情,进行情感教育。
【探究设计】
1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李密的“忠孝”之心和两难之境。
2 通过对部分语句的精读品读赏析,深刻体会李密发自肺腑的真心真情,及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凄切婉转的陈情艺术,感受情之深,理之透。
【案例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陆游的《书愤》吗?
(生齐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师:“出师一表真名世”,指的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什么?
生:诸葛亮的《出师表》。
师:是的,而陆游对这篇传世之作的评价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说谁能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的晋朝,却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就是李密的《陈情表》。什么样的文章能和《出师表》相提并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陈情表》,去揭开庐山真面目。
师:(板书:陈情表)
二、解题
师:从题目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内容是“陈情”,文体是“表”。
师:本文是谁写给谁的表呢?结合《名师一号》的背景介绍和你自己的知识积淀思考两人的身份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生:李密——蜀汉旧臣,有才辩;晋武帝司马炎——靠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阴险多疑,笼络人心
师:由题目“陈情”,你会生发出哪些问题和思考呢?
生:我不禁会想:谁陈情?陈何情?如何陈的情?结果怎样?
师:非常好,思路很清晰,一连问了4个问题。那么我们目前能解决哪个问题?
生: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氛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李密很孝顺。
生2:我觉得文章很感人。
师:通读全文后,你认为李密陈何情呢?
生1:我觉得他陈的是对祖母的孝之情,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祖孙情。
生2:我认为还有对皇帝的感恩之情,忠情。
师:讲得很好。能用文章中的语言回答李密陈情的目的是什么吗?
生:“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希望陛下允许自己在家供养祖母,暂不应诏。
师: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晋武帝看了表后的反应是什么呢?有没有同意李密的请求?
生1:应该会同意吧。李密那么可怜,而且写的那么真诚。
师点评:看得出,你是个很善良的孩子。(生笑)
生2:我觉得司马炎不一定会同意,因为咱们前面看到了司马炎是靠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阴险多疑,他应该不会那么轻易被感动。
师点评:知道联系前面的介绍,知人而论世,很好。
师补充:武帝在看到这篇表后,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并赞叹他日:“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赐奴婢二人”,且“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生:(啊?!)(一些同学表现出惊讶,一些则表现出敬佩)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李密到底是怎样陈情,使得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之感动,既保住了性命,又得以侍奉祖母,且使武帝加以赏赐呢?我们再次精读文本,探究原因。
请一生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第一段。
1 师:作者第一段是怎样写自己不幸遭遇、坎坷命运和与祖母的相依为命的呢?
生:(1)纵的方面:“六月——慈父见背;四岁——母亲改嫁;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成立——伶仃孤苦”。照应了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写出了祖母对自己情深似海。(板书:祖母—情深似海)
(2)横的方面:“无伯叔,无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无远近亲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照应了第三段:“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只有祖母和自己相依为命,自己侍奉祖母责无旁贷。
师:你觉得李密为什么在奏表的一开始写自己如此可怜的身世呢?
生1:他想突出祖孙两人的相依为命,为他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让皇帝允许他侍奉祖母,暂不奉诏作铺垫。
生2:我觉得他是想博取对方的同情。
(师板书:动之以孝情)
带着内心的感动再次品读第一段。(齐读,应读出凄苦、悲凉)
2 师:如果你是晋武帝读了这一段,会不会同意让李密在家奉养祖母?如果不会你能否用一句话来反驳李密?
生1: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生2:不同意。李密你既然要孝顺照顾祖母,为什么却一直在蜀汉做官,而现在让你到晋朝做官就不愿意了呢?是不是还是心念旧朝,对新朝有不满?
师评:不错,看来你很有当领导的潜质,很理性。 师:大家想想,如果司马炎一旦这样想,那李密会有怎样的遭遇?
生:不仅照顾不了祖母,还很可能因不满新朝,心念旧朝而被杀。
师:那么李密是怎么打消武帝的疑虑的呢?
生:皇帝的恩泽:“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当侍东宫”,官职不断提升;
自己的感激:“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皇帝对自己恩重如山。(板书:皇帝——恩重如山)
师:这样做的目的是——动之以忠情(板书)
3 男生读第三段,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呢?目的是什么?
生1:写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
生2:是晓之以理(板书)
4 女生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
生:李密出了一个两全之策——先尽孝,后尽忠。言辞极其诚恳真挚,最终使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五、品读语句,感悟真情
《古文观止》评论其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也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是有声的。你认为呢?请找出你最有感触,最为感动的句子加以品读、赏析。
生1:最打动我的是“九岁不行”一句,我邻居家一个小孩17个多月了还走不稳,父母已是心急如焚,而李密到九岁的时候还不会走路,虽然可能有夸张,但也可以想象李密的祖母是何等的担心忧虑,并为之付出多少了努力,付出了多少心血。
生2:最打动我的是“母孙二人,更相为命”一句。它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一句,读到此处,细想一下,我心里都涌出了一股凄楚之情。
师评:你们说的都很好,古人说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大概也就是如此吧,而这些正是你们经过反复朗读和品读得到的精神财富和心灵洗礼,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情感世界。
六、延伸拓展
学完《陈情表》,你收获了什么?(生畅谈)
七、课堂小结
品读千古情文,沐浴孝的雨露,作一番心灵的洗涤。正如苏轼所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和品读,我们学习到了李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清晰而严谨的说理艺术,切实感受到了李密的忠孝之情。十六七岁的你们,牵动你们喜怒哀乐的经常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而最容易忽略的则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私情能让你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学其文,更要品其情,学其人。
让我们再次感受李密语言和情感的魅力(师生最后共同配乐声情并茂地齐读文章,沉浸其中)
八、板书
陈情表
——李密
孝(动之以孝情)——情深似海
忠(动之以忠情)——恩重如山
两难(晓之以理)——先孝后忠
九、案例分析
本案例調动学生学会利用手头资料,从《名师一号》了解课文背景,设身处地地感受李密当时的两难处境,使其更好地进入文本。接着,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探究、品读感悟等环节,配乐朗读、全体齐读、男女分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切身感受到李密遭遇的坎坷、祖孙相依为命的可怜、对祖母的感激、对皇帝的感恩、忠孝的两难,感受到李密的至真至诚和文章不蔓不枝的陈情艺术。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在师生共同的反复诵读中水到渠成,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中感动着,收获着,学习着,并真切认识到阅读经典就是与古人的对话,全身心投入地反复诵读是走近古人最好的方式。
十、案例反思
宋朝的真德秀在《文章正宗》中评价《陈情表》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所以要领会《陈情表》中的真诚,只有去读,靠分析是不行的。苏轼说:“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很有道理。
这次教学,我和学生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至真至诚的忠孝之情,接受了一次精神和心灵的洗礼,让学生感觉学习文言文不再是负担和任务,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一种成长和进步。
我认为语文课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深情去探寻作品中一个个生命的灵魂,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情操,丰富情感世界,这就是我这次教学的思考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