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报头版的现状
头版被称为报纸的窗口,头版头条则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增强报纸影响力,吸引读者眼球,首先要做好头版。近年来,中央及省市级党报出于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和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不断对头版进行改善和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头版的报道内容、选题、表现形式逐渐丰富,版式设计更加灵动活泼,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更佳。头版不再被党政新闻垄断,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大量刊发,并能较好地呼应社会热点。这表明各级党报对于新闻性和服务性的追求更加积极,能够更好地照顾民众的利益和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
举例来说,中央级党报《光明日报》在2010年改版之际,根据其面向知识界的读者定位,强调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日报》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它的自我定位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权威的思想理论文化传播平台”,这直接影响到内容选择与版面风格。根据其面向知识分子的定位,《光明日报》不采用视觉冲击强的头版设计,而突出文雅大气的风格,并通过“今日导读”的板块设置提示报纸精彩内容,为头版信息扩容,在色彩和版式上较为丰富活泼。
省市级党报中,《南方日报》2002年以来8次改版,将报头由原来的左半栏位置改为通栏居中,取消报眼,使报头更加醒目突出。2007年推出680型黄金报型,成为“史上最瘦省级党报”,既节约成本,又与国际接轨。拓展头版的导读功能,汇总图文要闻。通过标题、图片、提要形式的导读,使头版的信息浓度高、节奏快,涉及诸多领域,拥有较好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同时突出新闻价值,选题范围从国内外要闻到社区企业均有涉猎。版面语言简洁精练,版式设计灵活,不拘一格。
2006年9月8日,《广州日报》在国内报纸中率先推出“导读与索引”,在正报前面每天辟出一张两版的单页,做当日新闻的导读和索引,在厚报时代为读者提供便利。2012年4月10日,《广州日报》再次引领报业潮流,推出全新四维阅读“第一纸”。以第一张纸打造“新闻”“观点”“互动”“生活”阅读新四维,故此得名。原有的“导读与索引”升级为“今日天下”,按照轻重缓急编排新闻,方便读者明晰便捷地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今日观点”涵盖独家视点、百家争鸣,囊括高端视野、草根声音。“今日生活”担当读者的生活管家,为广东地区居家服务。“今日互动”依托全媒体平台,着力推动报读互动、报网互动。从《广州日报》的报道到网络话题,从新闻大事到身边小事,以奖品和海量关注吸引读者参与。整个版面设计视觉化、板块化,直观生动,以简短醒目的标题引起读者关注,实现快节奏阅读。版面常有广告设置,极端情况下甚至占到整个页面的将近一半。
在2009年的改版中,广州日报社委会提出“必须更加重视‘浅阅读’和对海量信息的精选精编”,总编辑为此提出了“短稿标题化、中稿提要化、长稿立体化”的编辑原则,并要求以此为“抓手”,着力改进新闻文本写作方式,革新版面和新闻呈现形式,力求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迅捷、扼要、直观地检索和获取更加浓缩的精华信息,进而以点带面,激发读者进行“深阅读”的欲望。[1]
2012年《新华日报》改版,在头版“落脚”“新华关注”“新华调查”等品牌栏目的基础上又推出“还原真相”栏目,主要针对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社会传闻、社会话题,派出记者深入调查,多方求证,以确凿的事实,还原真相,匡正视听,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公信力。曾刊出《“10万妇女不孕”告诉我们什么》《“南京猪肉铅超标”这样出笼》《普通盐不会被海藻盐取代》,以新闻事实的呈现提升社会能见度。同时新闻报道体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更多以短文章的形式呈现。版面语言长短结合,更具有贴近性与可读性。
《新华日报》头版亦设置导读板块。为了开阔视野,改变头版“地方脸”的形象,《新华日报》推出专门刊发国内外新闻的集纳式短新闻栏目“搜天下”(同类还有《河南日报》的“速读天下”)。部分新闻的拓展阅读别出心裁地使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如2013年11月6日“搜天下”栏目的最后一条新闻“德‘纳粹宝藏’重见天日”,旁边附有二维码,并注明“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了解详情”。
包括《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内的国内不少省级党报,对于政策宣传、必发的长稿,使用转版的方式转入其他版面,避免给读者带来心理压力,又利用腾出来的空间刊登其他短新闻,尤其让民生新闻抢占制高点。[2]
省市级党报面向市场、应对都市报与市场化报纸的变革值得关注,尤其是《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在党报市场化运营方面的多年经验值得借鉴,这将为党报的长远发展与活力焕发提供保障。另外,如《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应对数字化趋势,采取报网融合,主动利用数字技术(如利用网络资源,推出二维码)实现自身变革的努力值得肯定,也值得在地方党报中推广。
即便如此,党报头版改革任重道远。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党的极其重要的宣传工具的党报,头版头条常常被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等内容所占据,一些自主性报道也存在选题不精、文风陈旧、样式刻板等问题,以至于很多读者对党报的头版头条“敬而远之”,跳过头条,甚至跳过头版去阅读,形成“领导看(报)头、群众看(报)屁股”的现象。
2012年12月以来的党报调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12月26日,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其中提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求新闻媒体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其中与党报相关的具体要求为:1.内容要有针对性;2.语言要鲜活生动;3.标题要准确鲜明;4.篇幅要简短精练;5.编排要清新活泼;6.媒体要定位准确。 夏海澄在《党报一版报道的新趋势新变化》一文中梳理了其后半年来,中央党报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在头版报道上出现的新趋势。作者指出,总体看来各家党报在确保舆论引导和宣传导向的前提下,都在努力遵循新闻规律,但改进的步伐不尽相同。一是尽量压缩和减少领导活动、一般会议、部门和地方一般工作报道的篇幅、数量,对一般会议只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点而不再纯粹报道会议本身;二是增加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基层新闻,以及主流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新闻,突发公共事件、问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以前在省级党报中较少能上一版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如今也成为较常态化的报道。在表现形式方面,从具体稿件题材、内容选择到表现方式,从标题拟制到图表、漫画等元素的运用,从版面组合编排到版式设计,都有了进步。[3]
2013年元旦,《人民日报》改版,并在《新年致读者》中承诺:“继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千方百计方便读者,实实在在服务读者。”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给《人民日报》改版带来很大空间,而“贴近读者”作为《人民日报》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此次改版的方向。
《人民日报》随后出台切实改进文风实施方案,强调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报道内容,针对要闻版(头版)改革,要求“在安排、处理好中央领导同志时政活动报道的同时,加大力度,创新要闻版特别是一版的内容和形式,突出新闻性和可读性,在图片图表使用、标题版式设计等方面大胆探索,使要闻版特别是一版的版面‘活’起来、‘靓’起来”。并对标题制作和篇幅限制有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比如“杜绝工作性、文件式标题和过长、过繁琐的标题,厚题薄文,多做实题”;“重视导读、提要、引题和小标题等的运用”;“消息和评论言论不超过1000字,通讯和深度报道不超过3000字。3000字以上的稿件须经社领导审定”,在具体量化操作层面提出了有效指导。[4]
改版后的头版增加了舆论监督、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更多以短消息形式发布。基层新闻数量增加,报道视角平易,凸显贴近性,版面内容更为丰富充实,版面设计较为活泼。
改版初始,头版多次刊登舆论监督报道:1月3日,在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发生造成8死5伤的爆炸事故后,刊登《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1月4日,头条刊登武汉赫山《治理污染多花数亿 闹市地块荒废8年》的批评报道;1月7日,报道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后,记者给民政部拨打15次电话未得到任何回应的过程;1月17日,刊发内蒙古“菜篮子”项目成欠薪工程的批评报道。1月13-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则连续三天针对中东部雾霾天气进行报道和评论。[5]
同时批评监督性质的评论也登上头版,1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刹住“迎来送往”之风》的评论。1月22日,同样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狠刹浪费之风》再次成为头版头条,而同一主题的评论也多次登上头版。带有批评性质的评论较为密集地出现在头版乃至头条,这在《人民日报》的发展历史上属于罕见现象。[6]
2013年1-9月《人民日报》头版个案分析
多年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组织策划、稿件采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水平,常常被其他党报视为标杆。本文通过研究其头版报道形式、主要议题、报道倾向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头版特点、版面资源分配情况、制作理念等,来折射党报在新的政策性规定之下,如何使报道组织更为灵活,内容体裁更为丰富,报道视野更为开阔,表现手段更为多样,稿件文风更为清新。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抽样统计分析,抽样方式为单月单周单日(除周六周日),这是因为,《人民日报》周六周日一般版面较少(常规为8版),受假日传播效果影响,周六周日报纸制作相对工作日简单而且信息量少,因此选取周一到周五报纸更具分析代表性。经过抽样,共得33份样本,其中1月6份,3月7份,5月8份,7月8份,9月4份。
统计类目包括:(1)报道形式:分纯文字新闻、配图新闻和图片新闻。配图新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图片新闻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2)议题:具体新闻报道议题分为以下十类:会议/文件/致词;时政;经济;文教体卫;社会民生、法治;军事科技;国际动态;外交活动;读者互动。其中,社会民生包括以下问题:劳动就业、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住房、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3)报道倾向:本研究中重点分析正面肯定型报道和负面批评型报道,立场相对客观或是模糊的新闻样本单元不在此分析范围中。正面肯定型报道主要包括经济成果、社会民生工程成果、优良作风、军事科技成果、政治成果;负面批评型报道主要包括经济问题、社会民生、执政作风。(4)报眼和加重稿件体现报纸头版侧重传播的信息和议题,背后受报纸定位、报纸功能、编辑新闻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加重稿件是指头版中编辑着力突出的稿件,突出手法主要包括版面位置(多处于视觉中心)、标题(多加大加粗或加红)、篇幅(是否全文刊发或是摘要长短)、加工效果(是否配有图片、是否有边框加粗等)。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报道形式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头版编辑中,纯文字新闻仍然占多数,达总数量的80%;图片新闻较少,仅占3.67%,视觉设计上仍注重把持严肃庄重的风格。
而在配图新闻与图片新闻中,新华社摄影照片占多数,采用人民日报自身照片较少。新华社照片多为官方认定的权威照片,被其他媒体广泛采用,不过样本中配图新闻与图片新闻也有近1/5的图片为人民日报采写组拍摄或是美编制作,尤其是美编制作的插图,在设计水平与视觉效果上都呈现出相当高的层次。
表2:报道议题分析
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头版中,经济新闻与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包括会议新闻、各种调研视察、国际高层交流等)新闻占主导,尤其是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新闻达90篇,占报道总数的近1/3;经济新闻中多数为报道地方经济成果;社会民生新闻数量排序第4位,但是数量上远远少于前二者。 《人民日报》2009年扩版改革中提出要加大报道的贴近性,增加对社会民生的关注。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民生新闻地位确实得到重视,但是总体上《人民日报》受众定位仍为高端人群。
另外,国际动态及外交活动报道数量仅占报道总数的近1/5,国内新闻占4/5,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重视的仍然是国内言论优势的发挥。
表3:报道倾向分析
由表3统计数据分析,《人民日报》头版中正面肯定报道为多数,占报道总数的近1/4,而负面批评报道虽有,但仍为少数,仅占不到7%,仍以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成果的展示以及正面典型的树立为主要报道理念。
在负面批评报道中,经济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占多数,社会民生主要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回应;执政作风负面报道则主要集中于会议期间以及领导人讲话精神学习活动开展期间,有打击顶风作案以达敲山震虎的功效。
表4:报眼及加重稿件
由表4统计分析,时政经济议题为报眼及加重稿件中的主流,另外党建占比例逾1/10,正符合《人民日报》综合性主流大报以及党的喉舌的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民生中存在的问题成为《人民日报》头版的报眼或是加重稿件,突出强调的力度大于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以及党建学习等议题,《人民日报》在努力改变自己在社会中形成的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向社会公众贴近。
总结及建议
党报的核心读者是社会管理者,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在宣传和指导方面的作用无可置疑。党报在处理重大时政新闻时,虽然有意讲究宣传艺术,凸显新闻价值,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例,这些问题包括:
(1)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会议新闻、文件精神学习活动占用过多版面资源,可读性较差。
(2)俯视视角主导,过多记录领导人的“起居注”,内事外事活动记录太多,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关联较强的新闻较少。
(3)政绩展示过多,成为各地政府公关宣传的窗口,写谁谁看,谁写谁看。
(4)过于重视“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邓小平语)的政治作用,与公众舆论场存在一定的脱节。
当然,经过努力,《人民日报》在头版上的革新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
(1)配图生动新颖,新闻中加入图表数据或是新闻背景、名词解释类链接,使得报道更易为公众理解。
(2)开创“今日谈”类短评,短小精悍,虽然议题上仍然更多配合领导人讲话及文件精神,但是在语言上是一大突破,引导评论向更为通俗接地气的方向发展。
(3)注重对于社会民生及热点议题的回应,在文体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稿件更具实用性。
而《人民日报》头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切实抓好如下改进:
(1)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减少会议/文件/精神学习新闻的比例及所占用的版面资源,减少程式化的新华社全文刊发稿件,提供更多的政策通俗化解读。比如3月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头版几乎全被各种会议新闻占满,4月份则全版都是领导人外事活动,忽视对其他议题的统筹。可以简化与党报报道范围关系不大的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或采取简讯的形式,为其他议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2)盘活整张报纸的新闻资源,以重要新闻事件为核心,形成辐射圈。建议更加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与新闻稿件的编排,选定每一个议题板块的核心事件,同时顾及报道平衡的问题,运用区位排序、强势排序等原则以加框突出,使得核心事件与各版相关信息组合成事件的全貌。
(3)更加注重视觉效果的开发。使图片新闻成为头版的“常客”,并加大对于图片新闻的采集,避免因过多采用新华社图片而造成的版面同质化现象。
另外,发挥自身在新闻配图设计上的优势,多多借鉴信息图示的制作方法,使得新闻稿件更生动活泼且易于理解。
(4)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社会热点及时回应。近年来《人民日报》改革动作并不少,但是社会上仍存在众多偏见,除了报纸本身受各种条条框框影响、更多只是小修小补的原因外,刻板印象太深短时间内无法扭转也是重要原因。虽然饱受诟病,但是《人民日报》的主流地位与政策风向标的性质仍然是公认的,无论社会热点是正面还是负面,及时回应方能够以新闻专业能力赢得媒体同行及社会公众的尊重。
(5)提高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尽管头版中均标明是前一天的本报电或是新华社电,但是一些头版新闻的文章导语中仍存在模糊时效性的做法,如采用“近日”“日前”等词汇,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政府政绩展示的公关稿件。虽然可能无法做到当日事当日审当日发的高效,但建议减少此类新闻时效性不强的新闻稿件,更多放置一些社会热点新闻。
(6)丰富评论议题,加大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与点评。研究样本中,头版评论基本都是配合政策文件或领导人讲话而作,过于宏大叙事,缺少对于基层民生议题的关注,过于强调政治感召力,容易引发读者反感。建议改变单调的评论选题现状,加大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且更多从社会基层的视角而不是俯视的视角。
总的来说,中央级党报关于主要领导人会议和活动的稿件仍占较大比重,而且篇幅较之头版其他文章处在明显优势地位。应注重新闻点和关键信息的提炼,并灵活运用小标题来突出重点,主次有序,层次分明,避免直接长篇摘录会议发言、不加提炼加工的做法,尝试以读者的视角来关注,以记者的语言来重新表达,而非一味照录发言。在标题的拟定上,也应突出个性,采用精练准确的表述。在报道领导人的内事外事活动时,也应该具体考虑其重要性,避免过度挤占其他更具新闻价值信息的版面空间,在篇幅的处理上也应尽量压缩,提高表达效率,努力使会议和活动报道信息化和新闻化,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同时在形式上可以考虑采用记者侧记和背景介绍、阐释评论的报道形式,选取独到的视角报道必要的会议和活动信息,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信息增值,而非简单充当传声筒。在篇幅的控制上,可以采用转内版的形式,只在头版保留标题和简短摘要,转入内版中详尽阐述,采用背景铺述介绍台前幕后的信息,深度解读评论和专题报道辅助理解,增强思想性和信息附加值。 中央级党报在图片及图表的使用上可以更加灵活,可以考虑使用更有生活气息、人情味十足、更有创造性的作品,而非千报一面地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的内容。作为深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央级党报,虽要体现庄重和严肃,但可以主要落实在内容上,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优势,以高水准的报道和评论获得尊重,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以适度灵活,增强国家大报的亲和力和贴近性。
中央级党报还应适度增加国际新闻的比例,不应局限在外事活动的范畴,应打破思想束缚,充分发掘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而且不止步于事实和事件层面,而是充分解读其意义与影响,以启发民众。让党报的宣传色彩降低,更凸显“新闻纸”的价值。
地方性党报应以本地新闻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新闻,充分凸显地方特色和个性,行使好民生服务功能,更好地体现对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既要体现宣传价值,但更多要考虑新闻和市场价值,拓展党报创新的空间,使党报能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焕发生机与活力。
尤为重要的是,无论中央级还是省市级党报,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话题,通常还处在失声状态。党报要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就要直面民众的质疑与关切,在第一时间回应问题,争取实现问题的妥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田小平.短稿标题化 中稿提要化 长稿立体化——广州日报以“浅阅读”引领厚报阅读新方式[J].新闻实践,2009(10).
[2]杭春燕.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J].中国记者,2013(4).
[3]夏海澄.党报一版报道的新趋势新变化[J].新闻战线,2013(7).
[4]《人民日报》编辑部.人民日报扎扎实实转作风改文风求实效[EB/OL].中直党建网,2013年5月21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521/c117092-21557037.html.
[5]彭美,孙亚京.《人民日报》头版改版 领导人报道减少[EB/OL].大河网,2013年1月18日,http://news.163.com/13/0118/09/8LG76OAF
0001124J.html.
[6]钱江晚报.人民日报改版一月:头版舆论监督从零增到12篇[EB/OL].2013年2月2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02/02/content_1991817.htm?div=-1.
(胡泳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华、张盼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头版被称为报纸的窗口,头版头条则被称为报纸的眼睛。增强报纸影响力,吸引读者眼球,首先要做好头版。近年来,中央及省市级党报出于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和对新闻价值的追求,不断对头版进行改善和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头版的报道内容、选题、表现形式逐渐丰富,版式设计更加灵动活泼,视觉效果和阅读体验更佳。头版不再被党政新闻垄断,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大量刊发,并能较好地呼应社会热点。这表明各级党报对于新闻性和服务性的追求更加积极,能够更好地照顾民众的利益和诉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与人文关怀。
举例来说,中央级党报《光明日报》在2010年改版之际,根据其面向知识界的读者定位,强调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与《人民日报》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它的自我定位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权威的思想理论文化传播平台”,这直接影响到内容选择与版面风格。根据其面向知识分子的定位,《光明日报》不采用视觉冲击强的头版设计,而突出文雅大气的风格,并通过“今日导读”的板块设置提示报纸精彩内容,为头版信息扩容,在色彩和版式上较为丰富活泼。
省市级党报中,《南方日报》2002年以来8次改版,将报头由原来的左半栏位置改为通栏居中,取消报眼,使报头更加醒目突出。2007年推出680型黄金报型,成为“史上最瘦省级党报”,既节约成本,又与国际接轨。拓展头版的导读功能,汇总图文要闻。通过标题、图片、提要形式的导读,使头版的信息浓度高、节奏快,涉及诸多领域,拥有较好的开放性与综合性。同时突出新闻价值,选题范围从国内外要闻到社区企业均有涉猎。版面语言简洁精练,版式设计灵活,不拘一格。
2006年9月8日,《广州日报》在国内报纸中率先推出“导读与索引”,在正报前面每天辟出一张两版的单页,做当日新闻的导读和索引,在厚报时代为读者提供便利。2012年4月10日,《广州日报》再次引领报业潮流,推出全新四维阅读“第一纸”。以第一张纸打造“新闻”“观点”“互动”“生活”阅读新四维,故此得名。原有的“导读与索引”升级为“今日天下”,按照轻重缓急编排新闻,方便读者明晰便捷地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今日观点”涵盖独家视点、百家争鸣,囊括高端视野、草根声音。“今日生活”担当读者的生活管家,为广东地区居家服务。“今日互动”依托全媒体平台,着力推动报读互动、报网互动。从《广州日报》的报道到网络话题,从新闻大事到身边小事,以奖品和海量关注吸引读者参与。整个版面设计视觉化、板块化,直观生动,以简短醒目的标题引起读者关注,实现快节奏阅读。版面常有广告设置,极端情况下甚至占到整个页面的将近一半。
在2009年的改版中,广州日报社委会提出“必须更加重视‘浅阅读’和对海量信息的精选精编”,总编辑为此提出了“短稿标题化、中稿提要化、长稿立体化”的编辑原则,并要求以此为“抓手”,着力改进新闻文本写作方式,革新版面和新闻呈现形式,力求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迅捷、扼要、直观地检索和获取更加浓缩的精华信息,进而以点带面,激发读者进行“深阅读”的欲望。[1]
2012年《新华日报》改版,在头版“落脚”“新华关注”“新华调查”等品牌栏目的基础上又推出“还原真相”栏目,主要针对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的社会传闻、社会话题,派出记者深入调查,多方求证,以确凿的事实,还原真相,匡正视听,正确引导舆论,提高公信力。曾刊出《“10万妇女不孕”告诉我们什么》《“南京猪肉铅超标”这样出笼》《普通盐不会被海藻盐取代》,以新闻事实的呈现提升社会能见度。同时新闻报道体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更多以短文章的形式呈现。版面语言长短结合,更具有贴近性与可读性。
《新华日报》头版亦设置导读板块。为了开阔视野,改变头版“地方脸”的形象,《新华日报》推出专门刊发国内外新闻的集纳式短新闻栏目“搜天下”(同类还有《河南日报》的“速读天下”)。部分新闻的拓展阅读别出心裁地使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如2013年11月6日“搜天下”栏目的最后一条新闻“德‘纳粹宝藏’重见天日”,旁边附有二维码,并注明“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了解详情”。
包括《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在内的国内不少省级党报,对于政策宣传、必发的长稿,使用转版的方式转入其他版面,避免给读者带来心理压力,又利用腾出来的空间刊登其他短新闻,尤其让民生新闻抢占制高点。[2]
省市级党报面向市场、应对都市报与市场化报纸的变革值得关注,尤其是《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在党报市场化运营方面的多年经验值得借鉴,这将为党报的长远发展与活力焕发提供保障。另外,如《广州日报》和《南方日报》应对数字化趋势,采取报网融合,主动利用数字技术(如利用网络资源,推出二维码)实现自身变革的努力值得肯定,也值得在地方党报中推广。
即便如此,党报头版改革任重道远。一段时间以来,作为党的极其重要的宣传工具的党报,头版头条常常被会议报道、领导活动等内容所占据,一些自主性报道也存在选题不精、文风陈旧、样式刻板等问题,以至于很多读者对党报的头版头条“敬而远之”,跳过头条,甚至跳过头版去阅读,形成“领导看(报)头、群众看(报)屁股”的现象。
2012年12月以来的党报调整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第六条规定:“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12月26日,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其中提到“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要求新闻媒体从新闻报道、评论言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其中与党报相关的具体要求为:1.内容要有针对性;2.语言要鲜活生动;3.标题要准确鲜明;4.篇幅要简短精练;5.编排要清新活泼;6.媒体要定位准确。 夏海澄在《党报一版报道的新趋势新变化》一文中梳理了其后半年来,中央党报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在头版报道上出现的新趋势。作者指出,总体看来各家党报在确保舆论引导和宣传导向的前提下,都在努力遵循新闻规律,但改进的步伐不尽相同。一是尽量压缩和减少领导活动、一般会议、部门和地方一般工作报道的篇幅、数量,对一般会议只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点而不再纯粹报道会议本身;二是增加民生新闻、社会新闻、基层新闻,以及主流读者感兴趣的其他新闻,突发公共事件、问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越来越多地出现,以前在省级党报中较少能上一版的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如今也成为较常态化的报道。在表现形式方面,从具体稿件题材、内容选择到表现方式,从标题拟制到图表、漫画等元素的运用,从版面组合编排到版式设计,都有了进步。[3]
2013年元旦,《人民日报》改版,并在《新年致读者》中承诺:“继续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千方百计方便读者,实实在在服务读者。”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给《人民日报》改版带来很大空间,而“贴近读者”作为《人民日报》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此次改版的方向。
《人民日报》随后出台切实改进文风实施方案,强调按照新闻价值选择报道内容,针对要闻版(头版)改革,要求“在安排、处理好中央领导同志时政活动报道的同时,加大力度,创新要闻版特别是一版的内容和形式,突出新闻性和可读性,在图片图表使用、标题版式设计等方面大胆探索,使要闻版特别是一版的版面‘活’起来、‘靓’起来”。并对标题制作和篇幅限制有了明确和详细的规定。比如“杜绝工作性、文件式标题和过长、过繁琐的标题,厚题薄文,多做实题”;“重视导读、提要、引题和小标题等的运用”;“消息和评论言论不超过1000字,通讯和深度报道不超过3000字。3000字以上的稿件须经社领导审定”,在具体量化操作层面提出了有效指导。[4]
改版后的头版增加了舆论监督、民生新闻和经济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更多以短消息形式发布。基层新闻数量增加,报道视角平易,凸显贴近性,版面内容更为丰富充实,版面设计较为活泼。
改版初始,头版多次刊登舆论监督报道:1月3日,在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发生造成8死5伤的爆炸事故后,刊登《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1月4日,头条刊登武汉赫山《治理污染多花数亿 闹市地块荒废8年》的批评报道;1月7日,报道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后,记者给民政部拨打15次电话未得到任何回应的过程;1月17日,刊发内蒙古“菜篮子”项目成欠薪工程的批评报道。1月13-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则连续三天针对中东部雾霾天气进行报道和评论。[5]
同时批评监督性质的评论也登上头版,1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题为《刹住“迎来送往”之风》的评论。1月22日,同样署名“本报评论员”的评论《狠刹浪费之风》再次成为头版头条,而同一主题的评论也多次登上头版。带有批评性质的评论较为密集地出现在头版乃至头条,这在《人民日报》的发展历史上属于罕见现象。[6]
2013年1-9月《人民日报》头版个案分析
多年来,《人民日报》在头版的组织策划、稿件采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显示出了高人一筹的水平,常常被其他党报视为标杆。本文通过研究其头版报道形式、主要议题、报道倾向以及由此体现出的头版特点、版面资源分配情况、制作理念等,来折射党报在新的政策性规定之下,如何使报道组织更为灵活,内容体裁更为丰富,报道视野更为开阔,表现手段更为多样,稿件文风更为清新。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抽样统计分析,抽样方式为单月单周单日(除周六周日),这是因为,《人民日报》周六周日一般版面较少(常规为8版),受假日传播效果影响,周六周日报纸制作相对工作日简单而且信息量少,因此选取周一到周五报纸更具分析代表性。经过抽样,共得33份样本,其中1月6份,3月7份,5月8份,7月8份,9月4份。
统计类目包括:(1)报道形式:分纯文字新闻、配图新闻和图片新闻。配图新闻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图片新闻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2)议题:具体新闻报道议题分为以下十类:会议/文件/致词;时政;经济;文教体卫;社会民生、法治;军事科技;国际动态;外交活动;读者互动。其中,社会民生包括以下问题:劳动就业、上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居民住房、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3)报道倾向:本研究中重点分析正面肯定型报道和负面批评型报道,立场相对客观或是模糊的新闻样本单元不在此分析范围中。正面肯定型报道主要包括经济成果、社会民生工程成果、优良作风、军事科技成果、政治成果;负面批评型报道主要包括经济问题、社会民生、执政作风。(4)报眼和加重稿件体现报纸头版侧重传播的信息和议题,背后受报纸定位、报纸功能、编辑新闻价值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加重稿件是指头版中编辑着力突出的稿件,突出手法主要包括版面位置(多处于视觉中心)、标题(多加大加粗或加红)、篇幅(是否全文刊发或是摘要长短)、加工效果(是否配有图片、是否有边框加粗等)。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报道形式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头版编辑中,纯文字新闻仍然占多数,达总数量的80%;图片新闻较少,仅占3.67%,视觉设计上仍注重把持严肃庄重的风格。
而在配图新闻与图片新闻中,新华社摄影照片占多数,采用人民日报自身照片较少。新华社照片多为官方认定的权威照片,被其他媒体广泛采用,不过样本中配图新闻与图片新闻也有近1/5的图片为人民日报采写组拍摄或是美编制作,尤其是美编制作的插图,在设计水平与视觉效果上都呈现出相当高的层次。
表2:报道议题分析
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头版中,经济新闻与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包括会议新闻、各种调研视察、国际高层交流等)新闻占主导,尤其是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新闻达90篇,占报道总数的近1/3;经济新闻中多数为报道地方经济成果;社会民生新闻数量排序第4位,但是数量上远远少于前二者。 《人民日报》2009年扩版改革中提出要加大报道的贴近性,增加对社会民生的关注。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社会民生新闻地位确实得到重视,但是总体上《人民日报》受众定位仍为高端人群。
另外,国际动态及外交活动报道数量仅占报道总数的近1/5,国内新闻占4/5,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重视的仍然是国内言论优势的发挥。
表3:报道倾向分析
由表3统计数据分析,《人民日报》头版中正面肯定报道为多数,占报道总数的近1/4,而负面批评报道虽有,但仍为少数,仅占不到7%,仍以政治经济社会建设成果的展示以及正面典型的树立为主要报道理念。
在负面批评报道中,经济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占多数,社会民生主要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的回应;执政作风负面报道则主要集中于会议期间以及领导人讲话精神学习活动开展期间,有打击顶风作案以达敲山震虎的功效。
表4:报眼及加重稿件
由表4统计分析,时政经济议题为报眼及加重稿件中的主流,另外党建占比例逾1/10,正符合《人民日报》综合性主流大报以及党的喉舌的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社会民生中存在的问题成为《人民日报》头版的报眼或是加重稿件,突出强调的力度大于领导人内事外事活动以及党建学习等议题,《人民日报》在努力改变自己在社会中形成的报喜不报忧的刻板印象,向社会公众贴近。
总结及建议
党报的核心读者是社会管理者,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使命,在宣传和指导方面的作用无可置疑。党报在处理重大时政新闻时,虽然有意讲究宣传艺术,凸显新闻价值,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例,这些问题包括:
(1)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会议新闻、文件精神学习活动占用过多版面资源,可读性较差。
(2)俯视视角主导,过多记录领导人的“起居注”,内事外事活动记录太多,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关联较强的新闻较少。
(3)政绩展示过多,成为各地政府公关宣传的窗口,写谁谁看,谁写谁看。
(4)过于重视“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邓小平语)的政治作用,与公众舆论场存在一定的脱节。
当然,经过努力,《人民日报》在头版上的革新也有不少值得肯定之处:
(1)配图生动新颖,新闻中加入图表数据或是新闻背景、名词解释类链接,使得报道更易为公众理解。
(2)开创“今日谈”类短评,短小精悍,虽然议题上仍然更多配合领导人讲话及文件精神,但是在语言上是一大突破,引导评论向更为通俗接地气的方向发展。
(3)注重对于社会民生及热点议题的回应,在文体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稿件更具实用性。
而《人民日报》头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切实抓好如下改进:
(1)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减少会议/文件/精神学习新闻的比例及所占用的版面资源,减少程式化的新华社全文刊发稿件,提供更多的政策通俗化解读。比如3月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的头版几乎全被各种会议新闻占满,4月份则全版都是领导人外事活动,忽视对其他议题的统筹。可以简化与党报报道范围关系不大的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或采取简讯的形式,为其他议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2)盘活整张报纸的新闻资源,以重要新闻事件为核心,形成辐射圈。建议更加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与新闻稿件的编排,选定每一个议题板块的核心事件,同时顾及报道平衡的问题,运用区位排序、强势排序等原则以加框突出,使得核心事件与各版相关信息组合成事件的全貌。
(3)更加注重视觉效果的开发。使图片新闻成为头版的“常客”,并加大对于图片新闻的采集,避免因过多采用新华社图片而造成的版面同质化现象。
另外,发挥自身在新闻配图设计上的优势,多多借鉴信息图示的制作方法,使得新闻稿件更生动活泼且易于理解。
(4)进一步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关注与报道,对于社会热点及时回应。近年来《人民日报》改革动作并不少,但是社会上仍存在众多偏见,除了报纸本身受各种条条框框影响、更多只是小修小补的原因外,刻板印象太深短时间内无法扭转也是重要原因。虽然饱受诟病,但是《人民日报》的主流地位与政策风向标的性质仍然是公认的,无论社会热点是正面还是负面,及时回应方能够以新闻专业能力赢得媒体同行及社会公众的尊重。
(5)提高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尽管头版中均标明是前一天的本报电或是新华社电,但是一些头版新闻的文章导语中仍存在模糊时效性的做法,如采用“近日”“日前”等词汇,其中不乏一些地方政府政绩展示的公关稿件。虽然可能无法做到当日事当日审当日发的高效,但建议减少此类新闻时效性不强的新闻稿件,更多放置一些社会热点新闻。
(6)丰富评论议题,加大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与点评。研究样本中,头版评论基本都是配合政策文件或领导人讲话而作,过于宏大叙事,缺少对于基层民生议题的关注,过于强调政治感召力,容易引发读者反感。建议改变单调的评论选题现状,加大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且更多从社会基层的视角而不是俯视的视角。
总的来说,中央级党报关于主要领导人会议和活动的稿件仍占较大比重,而且篇幅较之头版其他文章处在明显优势地位。应注重新闻点和关键信息的提炼,并灵活运用小标题来突出重点,主次有序,层次分明,避免直接长篇摘录会议发言、不加提炼加工的做法,尝试以读者的视角来关注,以记者的语言来重新表达,而非一味照录发言。在标题的拟定上,也应突出个性,采用精练准确的表述。在报道领导人的内事外事活动时,也应该具体考虑其重要性,避免过度挤占其他更具新闻价值信息的版面空间,在篇幅的处理上也应尽量压缩,提高表达效率,努力使会议和活动报道信息化和新闻化,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同时在形式上可以考虑采用记者侧记和背景介绍、阐释评论的报道形式,选取独到的视角报道必要的会议和活动信息,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信息增值,而非简单充当传声筒。在篇幅的控制上,可以采用转内版的形式,只在头版保留标题和简短摘要,转入内版中详尽阐述,采用背景铺述介绍台前幕后的信息,深度解读评论和专题报道辅助理解,增强思想性和信息附加值。 中央级党报在图片及图表的使用上可以更加灵活,可以考虑使用更有生活气息、人情味十足、更有创造性的作品,而非千报一面地采用标准化、模式化的内容。作为深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中央级党报,虽要体现庄重和严肃,但可以主要落实在内容上,充分发挥资源和信息优势,以高水准的报道和评论获得尊重,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可以适度灵活,增强国家大报的亲和力和贴近性。
中央级党报还应适度增加国际新闻的比例,不应局限在外事活动的范畴,应打破思想束缚,充分发掘有新闻价值的报道内容,而且不止步于事实和事件层面,而是充分解读其意义与影响,以启发民众。让党报的宣传色彩降低,更凸显“新闻纸”的价值。
地方性党报应以本地新闻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新闻,充分凸显地方特色和个性,行使好民生服务功能,更好地体现对突发和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既要体现宣传价值,但更多要考虑新闻和市场价值,拓展党报创新的空间,使党报能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焕发生机与活力。
尤为重要的是,无论中央级还是省市级党报,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话题,通常还处在失声状态。党报要想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就要直面民众的质疑与关切,在第一时间回应问题,争取实现问题的妥善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田小平.短稿标题化 中稿提要化 长稿立体化——广州日报以“浅阅读”引领厚报阅读新方式[J].新闻实践,2009(10).
[2]杭春燕.改文风,党报头版创新担重责——碎片化传播中媒体的责任追求、深度追求[J].中国记者,2013(4).
[3]夏海澄.党报一版报道的新趋势新变化[J].新闻战线,2013(7).
[4]《人民日报》编辑部.人民日报扎扎实实转作风改文风求实效[EB/OL].中直党建网,2013年5月21日,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3/0521/c117092-21557037.html.
[5]彭美,孙亚京.《人民日报》头版改版 领导人报道减少[EB/OL].大河网,2013年1月18日,http://news.163.com/13/0118/09/8LG76OAF
0001124J.html.
[6]钱江晚报.人民日报改版一月:头版舆论监督从零增到12篇[EB/OL].2013年2月2日,http://qjwb.zjol.com.cn/html/2013-02/02/content_1991817.htm?div=-1.
(胡泳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华、张盼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