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是选手,而应该称为学员。不是评委,而是导师。”灿星制作宣传总监陆伟在介绍节目时,有意地将《中国好声音》与一般选秀节目区别开来。
而灿星制作总裁田明在对媒体介绍时,也强调《中国好声音》不同于传统选秀模式。他认为传统的选秀节目包括海选、无门槛、评委、投票四大主要特征,而《中国好声音》一条也没有。
这显然是《中国好声音》在“限娱令”的政策限制下寻求空间的方式。而该节目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也确实与它进行正规的版权引进、强调音乐的专业性、传递积极正面的感情有关。
购买国外版权
灿星制作引进《The Voice》也带有一定的机缘巧合。
“当时我们还在纠结引进《X FACTOR》还是《The Voice》,结果《X FACTOR》被辽宁卫视抢先购买了版权,我们就决定引进《The Voice》。”陆伟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原本属于荷兰节目《The Voice》,该节目2010年在荷兰首播,即吸引了该国18%的人口观看。目前已有超过45个国家购买了《The Voice》的版权,在本土复制其节目模式。
一个被传媒关注较多的问题,就是《中国好声音》不同于以往的克隆和模仿,而是通过购买引进国外版权模式。此前,灿星制作已经引进制作了《中国达人秀》,并在开播之际创造过收视率的神话。业内认为,《中国达人秀》是一个尝试,而《中国好声音》更成熟的运作流程及更可靠的创收机制,很可能会唱响电视文化产业浪潮的主旋律。
媒体人石述思认为,《中国好声音》的标志意义在于,“创意匮乏的中国电视将从此进入版权引进年代,并倒逼中国电视结束克隆、模仿、抄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走向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原创的阳光地带。”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星空传媒项目顾问徐帆认为,从《中国好声音》近日的火爆来看,正版引进、合作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也将是未来四五年,最容易被大众和官方接受的形式。
而浙江卫视副总监杜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引进国外版权模式也是学习怎么将自己的内容包装成模式输送到国际上的好方式:“通过引进,我们知道了国际上的规范。我们引进了英国的灯光、舞美的技术力量,成立了自己的御用团队,使得节目品质的提升非常快。
突出中国人情感
但是模式不是万能的。辽宁卫视高价买入《X FACTOR》版权后推出的《激情唱响》可以说是“物尽其用”,据悉,该节目从舞台尺寸、背景板甚至到灯光瓦数,都和原版节目一模一样。但这档节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中国好声音》则在本土化上下了更多工夫。
陆伟介绍,在叙事结构方面,中国人可能对于过快的剪辑方式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的剪辑节奏降慢一些,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
从寻找导师到培养学员,《中国好声音》都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模式。陆伟介绍说,在寻找导师的过程中,“先重点锁定了2位一线大牌,然后根据导师的关系圈,寻找与他们关系比较好的。我们找了十几位,只有刘欢和那英最先与我们进行面谈,我们总裁多次飞北京跟他们面聊,最终确定了这个事情。”
而在节目导师考核等环节中,《中国好声音》也将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带到了节目中来。这种本土化的效果在收视率上反映出来。
“从国外同类节目的收视曲线来看,第一阶段,盲听盲选之后,进入导师考核环节,收视率就会开始下降。因为导师转身与学员反向选择的悬念消失了,但在《中国好声音》中,进入导师考核环节后,收视率反而上升了,导师与学员在教学中培养的情谊在节目中也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与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节目中展示了这一部分,也就比较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
抛弃审丑模式
此外,“盲听盲选”这一节目模式,使得《中国好声音》的遴选标准回归到对音乐本身上来。这一模式使《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区分开来。《中国好声音》走红之后,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品牌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何佳讯MBA班上的一个品牌案例。
“选手是一个‘品牌’,而声音对选手来说是‘产品’。歌唱是最常见的选秀类型,但很多选秀节目往往看重选手相貌、台风等综合因素,筛选出来的选手往往是花瓶,观众并不认可。而《中国好声音》只看重‘产品’,查考的目标很不一样,所以遴选出来的选手确实是非常棒的歌手,歌声甚至比专业歌手更好。”何佳讯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是从品牌角度解读《中国好声音》。
这还使得《中国好声音》有励志的效果。何佳讯笑称:“假设谢霆锋来参加《中国好声音》,很可能一个导师都不会转过来。”这与网上很多观众的看法一样,有观众认为《中国好声音》中的选手因为唱歌好听,个个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集老胖丑、矮矬穷、土肥圆等多个贬义词于一身了。
而灿星制作总裁田明在对媒体介绍时,也强调《中国好声音》不同于传统选秀模式。他认为传统的选秀节目包括海选、无门槛、评委、投票四大主要特征,而《中国好声音》一条也没有。
这显然是《中国好声音》在“限娱令”的政策限制下寻求空间的方式。而该节目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也确实与它进行正规的版权引进、强调音乐的专业性、传递积极正面的感情有关。
购买国外版权
灿星制作引进《The Voice》也带有一定的机缘巧合。
“当时我们还在纠结引进《X FACTOR》还是《The Voice》,结果《X FACTOR》被辽宁卫视抢先购买了版权,我们就决定引进《The Voice》。”陆伟告诉本报记者。
《中国好声音》的节目版权,原本属于荷兰节目《The Voice》,该节目2010年在荷兰首播,即吸引了该国18%的人口观看。目前已有超过45个国家购买了《The Voice》的版权,在本土复制其节目模式。
一个被传媒关注较多的问题,就是《中国好声音》不同于以往的克隆和模仿,而是通过购买引进国外版权模式。此前,灿星制作已经引进制作了《中国达人秀》,并在开播之际创造过收视率的神话。业内认为,《中国达人秀》是一个尝试,而《中国好声音》更成熟的运作流程及更可靠的创收机制,很可能会唱响电视文化产业浪潮的主旋律。
媒体人石述思认为,《中国好声音》的标志意义在于,“创意匮乏的中国电视将从此进入版权引进年代,并倒逼中国电视结束克隆、模仿、抄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走向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原创的阳光地带。”
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星空传媒项目顾问徐帆认为,从《中国好声音》近日的火爆来看,正版引进、合作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也将是未来四五年,最容易被大众和官方接受的形式。
而浙江卫视副总监杜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引进国外版权模式也是学习怎么将自己的内容包装成模式输送到国际上的好方式:“通过引进,我们知道了国际上的规范。我们引进了英国的灯光、舞美的技术力量,成立了自己的御用团队,使得节目品质的提升非常快。
突出中国人情感
但是模式不是万能的。辽宁卫视高价买入《X FACTOR》版权后推出的《激情唱响》可以说是“物尽其用”,据悉,该节目从舞台尺寸、背景板甚至到灯光瓦数,都和原版节目一模一样。但这档节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中国好声音》则在本土化上下了更多工夫。
陆伟介绍,在叙事结构方面,中国人可能对于过快的剪辑方式不适应,因此《中国好声音》把故事的剪辑节奏降慢一些,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
从寻找导师到培养学员,《中国好声音》都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模式。陆伟介绍说,在寻找导师的过程中,“先重点锁定了2位一线大牌,然后根据导师的关系圈,寻找与他们关系比较好的。我们找了十几位,只有刘欢和那英最先与我们进行面谈,我们总裁多次飞北京跟他们面聊,最终确定了这个事情。”
而在节目导师考核等环节中,《中国好声音》也将中国人的情感模式带到了节目中来。这种本土化的效果在收视率上反映出来。
“从国外同类节目的收视曲线来看,第一阶段,盲听盲选之后,进入导师考核环节,收视率就会开始下降。因为导师转身与学员反向选择的悬念消失了,但在《中国好声音》中,进入导师考核环节后,收视率反而上升了,导师与学员在教学中培养的情谊在节目中也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来了,与西方文化不一样,中国人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节目中展示了这一部分,也就比较容易激起观众的共鸣。”
抛弃审丑模式
此外,“盲听盲选”这一节目模式,使得《中国好声音》的遴选标准回归到对音乐本身上来。这一模式使《中国好声音》与其他选秀节目区分开来。《中国好声音》走红之后,成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品牌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何佳讯MBA班上的一个品牌案例。
“选手是一个‘品牌’,而声音对选手来说是‘产品’。歌唱是最常见的选秀类型,但很多选秀节目往往看重选手相貌、台风等综合因素,筛选出来的选手往往是花瓶,观众并不认可。而《中国好声音》只看重‘产品’,查考的目标很不一样,所以遴选出来的选手确实是非常棒的歌手,歌声甚至比专业歌手更好。”何佳讯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如是从品牌角度解读《中国好声音》。
这还使得《中国好声音》有励志的效果。何佳讯笑称:“假设谢霆锋来参加《中国好声音》,很可能一个导师都不会转过来。”这与网上很多观众的看法一样,有观众认为《中国好声音》中的选手因为唱歌好听,个个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集老胖丑、矮矬穷、土肥圆等多个贬义词于一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