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非正式场合,都有这样一种言论:“看十八大以后吧”。人们判断未来,都把十八大作为改变的关键所在。不论是股票行情,还是经营环境;不论是社会变革,还是官员去向。所有难决定、看不清的未来,似乎都等十八大。
国庆节后,舆论上会有喜迎十八大的气氛。虽然人们“喜”,但相信大多数人却不真正明白喜从何来。对事物抱有希望就会“喜”,至于这种希望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
虚无的希望,让人想起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在这部两幕剧中,两个流浪汉在一条四野空荡的村路上无所事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谁、何时出现,甚至戈多是否真的存在,他们并不知道。
未曾出现的戈多成了两个流浪汉的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就能得救。”可戈多总是等不来,他们苦闷得想自杀,但又不能死,因为他们必须等待戈多。在剧作家看来,人生就是如此,既难活,又难死,在无尽的绝望中,靠虚无的希望存活。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等待戈多,并且将继续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冷幽默,中国也有类似的寓言故事——《狼来了》。牧羊童靠忽悠别人取乐,一次次喊“狼来了”狼却没来,等真有狼来,已无人相信。两个故事,一个是“自欺”,一个是“欺人”。给自己虚无的希望是“自欺”,把这种虚无传递给别人则是“欺人”。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等待十八大——人们期盼十八大、舆论号召“喜迎十八大”,甚至地方政府要“保卫十八大”。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戈多的使者总告诉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晚准来”。而在具体召开时间公布之前,也没人说得清楚十八大什么时候来,只知道它一定会来。
十八大不是戈多,人们对它的期盼,并非“开会”这一形式,而是会议的内核——即将形成的某种改变甚至拯救中国的决议和方案,所有的人都寄希望于它,并相信“它来了,咱们就能得救”。
人们等待十八大,只是为了寄托某种情绪。人们期待这种变化可以拯救当前的困局,可以让人们确定未来的方向,可以让明天更美好。
戈多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而等待戈多的人,其实对自己的命运却极少努力改变,只是一味等待再等待,永远等下去,靠一点点的希望而活着。
十八大的召开,给人们带来希望,但这个希望同样难以确定、不可捉摸。似乎一切都在等着十八大,但十八大会有什么真正的决定,没有多少风声。我们相信,大的社会变革,通常都会在发生之前思潮涌动、舆论争鸣。如果高层对这种变革已经形成共识,人们也可以在他们的公开露面和讲话中有所觉察。
但当前的舆论,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对十八大即将形成决议的“吹风”,也没有十八大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讨论,所有的一切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这种平静,有时会让我们产生“戈多是否真的存在”的怀疑。
《等待戈多》在1953年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场,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共鸣。当时的西方世界,刚刚经历二战的噩梦,整个社会都深陷伤痛:美好破灭、信仰坍塌、上帝不复存在。旧的支柱瓦解、新的希望尚未找到,人们在等待,又不知等待什么,整个社会陷入“颓废的一代”,人们就像等待戈多的百无聊赖的流浪汉。
西方社会最终跨过虚无的文化情绪,跨越的力量来自人们自己,而非等来的“戈多”。荒诞的戏剧,让人们正视内心,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戏剧无情地展现出人们内心最卑微的现实,但面对现实,才能跳出怪圈,重新开始。
当前的社会,与战后的西方世界一样面临巨大的信仰缺失——“实现共产主义”很少再被提及,传统信仰也在反反复复中被颠覆。人们热衷于追求金钱和权力。伴随着财富不断积累,各种矛盾也层出不穷,甚至到了难以化解的地步。
如果我们也像流浪汉一样,等待戈多,靠希望来救赎自己,只一味相信“明天会更好”,显然是不够的。十八大也许真会出台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决策,就像戈多真的来了一样,但流浪汉的命运真是仅仅依靠戈多就可以拯救的吗?对此,我们应该相信,改变命运更多的要靠自己。
国庆节后,舆论上会有喜迎十八大的气氛。虽然人们“喜”,但相信大多数人却不真正明白喜从何来。对事物抱有希望就会“喜”,至于这种希望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
虚无的希望,让人想起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在这部两幕剧中,两个流浪汉在一条四野空荡的村路上无所事事,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但戈多是谁、何时出现,甚至戈多是否真的存在,他们并不知道。
未曾出现的戈多成了两个流浪汉的救命稻草:“戈多来了,咱们就能得救。”可戈多总是等不来,他们苦闷得想自杀,但又不能死,因为他们必须等待戈多。在剧作家看来,人生就是如此,既难活,又难死,在无尽的绝望中,靠虚无的希望存活。尽管如此,“我们还要等待戈多,并且将继续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是西方人的冷幽默,中国也有类似的寓言故事——《狼来了》。牧羊童靠忽悠别人取乐,一次次喊“狼来了”狼却没来,等真有狼来,已无人相信。两个故事,一个是“自欺”,一个是“欺人”。给自己虚无的希望是“自欺”,把这种虚无传递给别人则是“欺人”。
最近一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等待十八大——人们期盼十八大、舆论号召“喜迎十八大”,甚至地方政府要“保卫十八大”。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戈多的使者总告诉流浪汉,“戈多今晚不来了,但明晚准来”。而在具体召开时间公布之前,也没人说得清楚十八大什么时候来,只知道它一定会来。
十八大不是戈多,人们对它的期盼,并非“开会”这一形式,而是会议的内核——即将形成的某种改变甚至拯救中国的决议和方案,所有的人都寄希望于它,并相信“它来了,咱们就能得救”。
人们等待十八大,只是为了寄托某种情绪。人们期待这种变化可以拯救当前的困局,可以让人们确定未来的方向,可以让明天更美好。
戈多作为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没有外形、难以确定、不可捉摸、无法看见的存在,他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而等待戈多的人,其实对自己的命运却极少努力改变,只是一味等待再等待,永远等下去,靠一点点的希望而活着。
十八大的召开,给人们带来希望,但这个希望同样难以确定、不可捉摸。似乎一切都在等着十八大,但十八大会有什么真正的决定,没有多少风声。我们相信,大的社会变革,通常都会在发生之前思潮涌动、舆论争鸣。如果高层对这种变革已经形成共识,人们也可以在他们的公开露面和讲话中有所觉察。
但当前的舆论,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没有对十八大即将形成决议的“吹风”,也没有十八大后社会发展方向的讨论,所有的一切都四平八稳、按部就班。这种平静,有时会让我们产生“戈多是否真的存在”的怀疑。
《等待戈多》在1953年轰动法国,连演三百场,取得了空前的社会共鸣。当时的西方世界,刚刚经历二战的噩梦,整个社会都深陷伤痛:美好破灭、信仰坍塌、上帝不复存在。旧的支柱瓦解、新的希望尚未找到,人们在等待,又不知等待什么,整个社会陷入“颓废的一代”,人们就像等待戈多的百无聊赖的流浪汉。
西方社会最终跨过虚无的文化情绪,跨越的力量来自人们自己,而非等来的“戈多”。荒诞的戏剧,让人们正视内心,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戏剧无情地展现出人们内心最卑微的现实,但面对现实,才能跳出怪圈,重新开始。
当前的社会,与战后的西方世界一样面临巨大的信仰缺失——“实现共产主义”很少再被提及,传统信仰也在反反复复中被颠覆。人们热衷于追求金钱和权力。伴随着财富不断积累,各种矛盾也层出不穷,甚至到了难以化解的地步。
如果我们也像流浪汉一样,等待戈多,靠希望来救赎自己,只一味相信“明天会更好”,显然是不够的。十八大也许真会出台给社会带来深刻变化的决策,就像戈多真的来了一样,但流浪汉的命运真是仅仅依靠戈多就可以拯救的吗?对此,我们应该相信,改变命运更多的要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