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如何把这台重头戏演好?本文作者从教学实出发,分析了作文教学中的现状,并随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或措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措施
据调查了解,任何考试,在语文试卷中,作文赋分的比重都比较大,因此,在社会和学校的师生中,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要下决心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如何抓好作文教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教材误导,读啥写啥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往往是读什么类型的文章就写什么类型的作文,这种“因读而写”的做法,把写作变成了阅读的附庸,造成写作内容前后脱节,缺乏连贯和梯度,而且常有重复。同时,这种作文模式,没有单项训练、没有分解训练,写作起点太高,多数学生难以把握,容易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的一条是从源头抓起,敢于挑战教材,善于活学活用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构建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可先对表达方式进行分项训练,一项一项逐步进行;再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用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构文,训练谋篇布局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进行诸如审题、立意、选材、详略等等的单向训练。只有这种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化训练规律,才能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二、抓也无用,不如不抓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作文水平是天生的,会写就是会写,不会写的,教也没用。因此,对作文教学,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失去信心,缺乏指导,把指导学生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认为只要完成每学期的作文数量就万事大吉了。因而,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总是原地踏步,造成恶性循环。还有老师认为:作文是一种慢功夫,抓一时半会,也显不出什么效果,这等于浪费时间,还不如不抓的好,以便让出时间一来让学生多做些其他的基础知识练习。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果。它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危害性是毋庸赘言的。因此,我们要切实端正这种看法,不但要抓,而且要常抓不懈。
三、误解成语,以读代写
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说得有理,但需灵活运用,细心体会,理论结合实践,切不可盲目追求和迷信。然而,有些教师,却不懂得运用这个成语,让学生一味地读,不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妄想靠以读代练,以读代写的方式来提高作文水平,那只能是一种痴心妄想,其作文水平是不能提高的,而且可以预料,下笔不但不会如有“神”,而且还会遭到“鬼”的骚乱,使写作越来越糟。
诚然,书读多了,的确对写作的提高大有好处,但也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每颗心都有一个自己的天空,别人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能代替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只是多读,而不能自出机杼,也只能是拾人牙慧,同样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理想和效果。所以,我们还是主张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他们多写自己的生活,多发自己的感慨,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真正出路。
四、指导失当 缺乏积累
作文课上,常听到学生在教室里一片长吁短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天哪,这作文,我真的无话可说”等等。迫于完成任务,学生即使冥思苦想地“写”了点,其内容也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为何“望文生畏,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生平时疏于留心观察生活,疏于对生活进行回味或体验,疏于在阅读和生活中进行素材积累。有这几种“疏于”的存在,怎么不使作文素材出现“贫血”的现象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加强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储备语言材料。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2)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把书中的名言佳句及自己读书后的感悟,通过读书笔记或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常常翻阅、体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作文训练中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这才算是真正地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在社会这本大教科书,生活这个万花筒里,有政治的变幻、军事的风云、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与保护、邻里关系、亲朋交往、国家之情、父母之爱。只要引导学生留心去耳闻目睹,用心去感知观察,就能获取大量的材料,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的“时”“事”就是生活。试想,没有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他们的视野仅紧箍在只读“圣贤书”的小天地里,怎能有鲜活的文章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的源头之水,便没有作文教学及学生习作的“清如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必须走好这一步。
【关键词】作文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措施
据调查了解,任何考试,在语文试卷中,作文赋分的比重都比较大,因此,在社会和学校的师生中,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共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成也作文,败也作文,要下决心提高作文水平”。因此,如何抓好作文教学,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样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一、教材误导,读啥写啥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一般是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往往是读什么类型的文章就写什么类型的作文,这种“因读而写”的做法,把写作变成了阅读的附庸,造成写作内容前后脱节,缺乏连贯和梯度,而且常有重复。同时,这种作文模式,没有单项训练、没有分解训练,写作起点太高,多数学生难以把握,容易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的一条是从源头抓起,敢于挑战教材,善于活学活用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构建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可先对表达方式进行分项训练,一项一项逐步进行;再由分项训练到综合训练,用几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构文,训练谋篇布局能力。与此同时,还要进行诸如审题、立意、选材、详略等等的单向训练。只有这种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系列化训练规律,才能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二、抓也无用,不如不抓
在一些教师的眼里,作文水平是天生的,会写就是会写,不会写的,教也没用。因此,对作文教学,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失去信心,缺乏指导,把指导学生作文当成是一种负担。认为只要完成每学期的作文数量就万事大吉了。因而,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总是原地踏步,造成恶性循环。还有老师认为:作文是一种慢功夫,抓一时半会,也显不出什么效果,这等于浪费时间,还不如不抓的好,以便让出时间一来让学生多做些其他的基础知识练习。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效果。它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危害性是毋庸赘言的。因此,我们要切实端正这种看法,不但要抓,而且要常抓不懈。
三、误解成语,以读代写
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话说得有理,但需灵活运用,细心体会,理论结合实践,切不可盲目追求和迷信。然而,有些教师,却不懂得运用这个成语,让学生一味地读,不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妄想靠以读代练,以读代写的方式来提高作文水平,那只能是一种痴心妄想,其作文水平是不能提高的,而且可以预料,下笔不但不会如有“神”,而且还会遭到“鬼”的骚乱,使写作越来越糟。
诚然,书读多了,的确对写作的提高大有好处,但也应该看到:每个人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每颗心都有一个自己的天空,别人的文章写得再好,也不能代替自己的内心感受,更不能代替自己的写作水平。如果只是多读,而不能自出机杼,也只能是拾人牙慧,同样达不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理想和效果。所以,我们还是主张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让他们多写自己的生活,多发自己的感慨,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真正出路。
四、指导失当 缺乏积累
作文课上,常听到学生在教室里一片长吁短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天哪,这作文,我真的无话可说”等等。迫于完成任务,学生即使冥思苦想地“写”了点,其内容也是苍白无力的。学生为何“望文生畏,无话可写”?究其原因:恐怕是学生平时疏于留心观察生活,疏于对生活进行回味或体验,疏于在阅读和生活中进行素材积累。有这几种“疏于”的存在,怎么不使作文素材出现“贫血”的现象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加强阅读积累与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
(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储备语言材料。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2)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把书中的名言佳句及自己读书后的感悟,通过读书笔记或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并常常翻阅、体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作文训练中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这才算是真正地找到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在社会这本大教科书,生活这个万花筒里,有政治的变幻、军事的风云、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与保护、邻里关系、亲朋交往、国家之情、父母之爱。只要引导学生留心去耳闻目睹,用心去感知观察,就能获取大量的材料,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的“时”“事”就是生活。试想,没有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他们的视野仅紧箍在只读“圣贤书”的小天地里,怎能有鲜活的文章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的源头之水,便没有作文教学及学生习作的“清如许”,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文教学必须走好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