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中旨在论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国学经典对高中古诗文阅读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为了产生这样的作用,可以采取哪些活动。
关键词:国学经典;古诗文阅读;积极作用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内容都占据半壁江山而不止。古诗文是母语长河的源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特别是现在“一点四面”在高考育人功能方面的深化,使得古诗文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可撼动。可以说,古诗文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宏观方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微观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不可否认,进入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于陌生。学生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知识基础,面对费解如天书一般的古诗文阅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对学生古诗文阅读心理的研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出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国学经典的知识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底蕴,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基础。国学经典的长期诵读既增强了语感,又能提供孜孜不息的能力源泉。
我们应该明确,“古诗文阅读”这个概念是基于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在内的共35分的考试内容的总体提法。它所占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几次与作文。那么怎么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谈谈国学经典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之于文言文——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个教师和考生都知道2015年试卷中开始出现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很正常地明确了文学文化常识的“合法地位”。面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大量背诵,而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国学知识讲座中提到的“弄璋”之喜,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在文言文翻译中,把它理解成一个家庭喜得贵子,随便也能积累到,“弄瓦”之喜指的是生了个女儿的喜事。文学文化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很接地气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况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另外,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篇目,其中语言形式,停顿规律,常用虚词的位置等会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感,这样语感很好地应用到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断句部分。断句固然有规律,但是,规律如果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所得,效果一定更好。
二、国学经典之于古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情
国学经典无论是《论语》的智慧,还是《菜根谭》的豁达,抑或《道德经》的博大等等,其中無不蕴含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思想。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知人论世”。只有知道了古人的思想轨迹,我们就不难理解《锦瑟》中李商隐的生命的纠结和痛苦。也更能理解李白和杜甫同是诗歌的先贤,同时有济世为民的追求,李白能洒脱如道家的无为,而杜甫却苦寒交迫,生活潦倒。
另外,国学经典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诗,其或句子错落,或语言整齐,或典故生动,或故事丰富,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教材,我们可以因信手拈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这可以让学生自然接受了很严格的平仄的规律。也可以因牢记《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明确了如何潇洒大度的过一生。
三、国学经典之于名句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学很丰富,国学经典很集中地出现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学习经典本身,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下句,现在的考查也是理解性的默写,所以,有了国学经典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把握古人的文化思维,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去体会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不至于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国学经典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灵活生动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活动主要形式是”我解名言”,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庄子》等,这其中有许多名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找出对自己影响大,感悟深的句子,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先把名言写在黑板上,演讲者先解释名言的大意,然后讲解名言的适用场景和自己对名言的解读。积极进取的儒家,洒脱无为的道家,与世无争的佛学,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来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而且进行了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教育
2.形式多样的假期阅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提倡学生假期阅读《古文观止》,这不仅仅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深入探究,也是学生们培养对文言文的认知度,让枯燥的文言文成为“陌生的熟悉人”。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成效,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能互补缺漏,交流能增长智慧,交流也能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的投身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3.妙趣横生的竞赛活动
有竞争才有压力,为了推进国学经典与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精心编排了一些试题,既体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结合国学知识中的经典。一是精心搜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成语,如,破釜沉舟、东施效颦、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共挽鹿车等成语,然后组织了一场成语大赛,效果特别好。二是,教师可以精心筹备古诗文默写大赛,大赛可分为几个阶段初赛和决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雅俗共赏的讲座辅导
结合学校培养自主招生人才的需要,我举办了国学知识讲座,把国学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到少年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加深国学经典学习的价值。
总体来说,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国学经典的渗透于学习。国学经典本身也是以古诗文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既然二者并行不悖,那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促进二者的健康发展。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是“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标号为JJC1215045。
关键词:国学经典;古诗文阅读;积极作用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古代诗文的内容都占据半壁江山而不止。古诗文是母语长河的源头,是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特别是现在“一点四面”在高考育人功能方面的深化,使得古诗文的地位更加稳固而不可撼动。可以说,古诗文教育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宏观方面还是应试教育的微观方面,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同时,不可否认,进入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得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由于古诗文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于陌生。学生既没有文化底蕴,也没有知识基础,面对费解如天书一般的古诗文阅读,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方式上,由于缺乏对学生古诗文阅读心理的研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面对此种现象,语文教师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研究出一些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新方法,既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有实践意义。
国学经典的知识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底蕴,国学经典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古诗文阅读的理解基础。国学经典的长期诵读既增强了语感,又能提供孜孜不息的能力源泉。
我们应该明确,“古诗文阅读”这个概念是基于高考试卷中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在内的共35分的考试内容的总体提法。它所占分值,在高考试卷中几次与作文。那么怎么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我们谈谈国学经典在其中能起到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之于文言文——润物细无声
任何一个教师和考生都知道2015年试卷中开始出现了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考试内容。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更是很正常地明确了文学文化常识的“合法地位”。面对这部分内容,学生不可能大量背诵,而国学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比如,国学知识讲座中提到的“弄璋”之喜,学生就可以很好的在文言文翻译中,把它理解成一个家庭喜得贵子,随便也能积累到,“弄瓦”之喜指的是生了个女儿的喜事。文学文化常识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学生能联系现实生活很接地气的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况且还学会了举一反三。
另外,长期诵读国学经典篇目,其中语言形式,停顿规律,常用虚词的位置等会让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感,这样语感很好地应用到了文言文考试内容的断句部分。断句固然有规律,但是,规律如果来源于学生自己亲身所得,效果一定更好。
二、国学经典之于古诗词——也无风雨也无情
国学经典无论是《论语》的智慧,还是《菜根谭》的豁达,抑或《道德经》的博大等等,其中無不蕴含着古人先贤的处世思想。而理解古代诗歌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知人论世”。只有知道了古人的思想轨迹,我们就不难理解《锦瑟》中李商隐的生命的纠结和痛苦。也更能理解李白和杜甫同是诗歌的先贤,同时有济世为民的追求,李白能洒脱如道家的无为,而杜甫却苦寒交迫,生活潦倒。
另外,国学经典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古诗,其或句子错落,或语言整齐,或典故生动,或故事丰富,这本身就是难得的教材,我们可以因信手拈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則殆”,这可以让学生自然接受了很严格的平仄的规律。也可以因牢记《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明确了如何潇洒大度的过一生。
三、国学经典之于名句默写——只缘身在此山中
国学很丰富,国学经典很集中地出现在了初高中的课本中,学习经典本身,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上下句,现在的考查也是理解性的默写,所以,有了国学经典中的名句的理解,更能很好地把握古人的文化思维,让学生顺理成章地去体会出出题者的出题意图,而不至于在答题时张冠李戴。
为了能让国学经典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1.灵活生动的课前演讲
课前演讲活动主要形式是”我解名言”,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自己喜欢的国学经典名著。例如《论语》、《道德经》、《菜根谭》《庄子》等,这其中有许多名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找出对自己影响大,感悟深的句子,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先把名言写在黑板上,演讲者先解释名言的大意,然后讲解名言的适用场景和自己对名言的解读。积极进取的儒家,洒脱无为的道家,与世无争的佛学,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丰富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成果来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热情,而且进行了很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教育
2.形式多样的假期阅读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提倡学生假期阅读《古文观止》,这不仅仅是对古诗文的一次深入探究,也是学生们培养对文言文的认知度,让枯燥的文言文成为“陌生的熟悉人”。为了推动这项活动的成效,在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交流能互补缺漏,交流能增长智慧,交流也能让学生更自信更积极的投身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3.妙趣横生的竞赛活动
有竞争才有压力,为了推进国学经典与高中古诗文的学习进程,教师可以精心编排了一些试题,既体现高考的命题特点也结合国学知识中的经典。一是精心搜集一些有历史内涵的成语,如,破釜沉舟、东施效颦、草木皆兵、指鹿为马,共挽鹿车等成语,然后组织了一场成语大赛,效果特别好。二是,教师可以精心筹备古诗文默写大赛,大赛可分为几个阶段初赛和决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4.雅俗共赏的讲座辅导
结合学校培养自主招生人才的需要,我举办了国学知识讲座,把国学知识一点点的渗透到少年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而感到骄傲。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加深国学经典学习的价值。
总体来说,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水平离不开国学经典的渗透于学习。国学经典本身也是以古诗文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既然二者并行不悖,那我们作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就更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用更多更好的教学形式来促进二者的健康发展。
本文属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类别是“省教育厅规划课题”,课题标号为JJC121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