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观察能力 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83-01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接触现实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进行正确完整的分析、比较,就必须先学会观察,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地进行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察觉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教会学生有序、全面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以形象为主,缺乏对事物观察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紧紧围绕观察目的,引导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现象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从中获取概念,发现规律,这就是观察的目标定向能力。
例如,在教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时,笔者先让学生拿出9根课前事先准备好的小棒,练习摆“口”游戏,每4根摆一个口,看看能摆几个“口”,还剩下几根小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列出算式9÷4=2……1。
接下来,再分别拿出10根、11根、12根小棒,让学生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时很多学生似乎上了瘾,乐此不疲地拿出13根、14根……小棒继续摆弄着。笔者随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算式的结果: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
9÷4=2……1
10÷4=2……2
11÷4=2……3
12÷4=3……0
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之后,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这些操作结果,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大胆猜测“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并通过验证发现规律所在,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当除数是5时,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是6、7呢?为什么?从而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往往会因为观察的随意性而轻易草率地做出结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聚地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只有一步一步按照程序观察,才能避免遗漏和疏忽,确保观察的全面性。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一课为例,教师要在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桌间一人撒游戏棒,一人把这两根小棒呈现的情况用直线的形式画在白纸上,多撒几次,画出不同的情况。随后,笔者在学生所画的作品中选择了如下五幅予以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第3、4幅作品中的两条直线不断延长时”的情况,并以PPT动画演示两直线延长后相交的情况,深化学生对“相交”的认识。再以“找身边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在生活中见到了哪些平行的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对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在学生得出“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后,教师还应抓住“無限延长永不相交”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突破对“在同一平面内”的空间认识,在进一步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浓厚兴趣。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要让观察成为智力发展的基础,就必须启发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总结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相似与不同,挖掘出事物的隐含条件和性质,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使观察结论完整、全面。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内容时,笔者分别准备了一个圆柱型的小木块和一个圆锥型的小木块,让学生在桌子上进行滚动实验。在学生发现圆锥体的小木块滚动起来不容易后,引发学生思考: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从而引发学生对圆柱型和圆锥型小木块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从整体上抓住圆柱和圆锥的本质特征,并找出圆柱和圆锥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为接下来继续学习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打好基础。
总之,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感知、观察事物,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责编 林 剑)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A-
0083-01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接触现实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一个窗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进行正确完整的分析、比较,就必须先学会观察,只有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地进行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才能透过现象察觉知识的本质。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教会学生有序、全面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选择感知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以形象为主,缺乏对事物观察过程中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紧紧围绕观察目的,引导学生透过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现象去观察、思考事物的本质,从中获取概念,发现规律,这就是观察的目标定向能力。
例如,在教学“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时,笔者先让学生拿出9根课前事先准备好的小棒,练习摆“口”游戏,每4根摆一个口,看看能摆几个“口”,还剩下几根小棒。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列出算式9÷4=2……1。
接下来,再分别拿出10根、11根、12根小棒,让学生分别列出不同的算式。这时很多学生似乎上了瘾,乐此不疲地拿出13根、14根……小棒继续摆弄着。笔者随即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算式的结果:在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与余数的大小有何关系?
9÷4=2……1
10÷4=2……2
11÷4=2……3
12÷4=3……0
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之后,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这些操作结果,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大胆猜测“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结论,并通过验证发现规律所在,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当除数是5时,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是6、7呢?为什么?从而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感知程序,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事物很表面化,往往会因为观察的随意性而轻易草率地做出结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步聚地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只有一步一步按照程序观察,才能避免遗漏和疏忽,确保观察的全面性。
以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一课为例,教师要在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桌间一人撒游戏棒,一人把这两根小棒呈现的情况用直线的形式画在白纸上,多撒几次,画出不同的情况。随后,笔者在学生所画的作品中选择了如下五幅予以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第3、4幅作品中的两条直线不断延长时”的情况,并以PPT动画演示两直线延长后相交的情况,深化学生对“相交”的认识。再以“找身边的平行线”,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在生活中见到了哪些平行的现象,让学生在生活的实例中对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在学生得出“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后,教师还应抓住“無限延长永不相交”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突破对“在同一平面内”的空间认识,在进一步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浓厚兴趣。
三、抓住本质特征,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要让观察成为智力发展的基础,就必须启发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进行有目的地探索,总结出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透过事物的相似与不同,挖掘出事物的隐含条件和性质,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所在,使观察结论完整、全面。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内容时,笔者分别准备了一个圆柱型的小木块和一个圆锥型的小木块,让学生在桌子上进行滚动实验。在学生发现圆锥体的小木块滚动起来不容易后,引发学生思考: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从而引发学生对圆柱型和圆锥型小木块进行仔细观察,让学生从整体上抓住圆柱和圆锥的本质特征,并找出圆柱和圆锥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能提升学生的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为接下来继续学习侧面积、表面积、体积等知识打好基础。
总之,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良好观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感知、观察事物,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