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孤身一人潜入马里亚纳海沟。许多和他一样对潜水有着执迷的爱好者,一次次地沉入海底,漫游于内太空的神秘世界。香港演员吕颂贤就是其一。
吕颂贤的潜水履历表战绩赫赫。
他手握十余证照,同时是具备发牌资格的“教练官的教练”;曾到访及受训于香港、中国内地、澳洲、帛琉、关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台湾、越南及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等地潜点;还曾将PSAI潜水协会引进中国、在内地首创潜水展;同时也致力于潜水技术在民间的传播推广;更曾经以考古工作者训练官的身份,参与多次文物发掘项目,现为SDITDI教练训练官。
然而大部分人了解的吕颂贤,仍停留在“前TVB当红小生”的光环下。殊不知,在荧屏之外,这位最贴近原著描述的“令狐冲”的饰演者,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香港乃至大陆地区潜水运动界数一数二的“掌门人”。“2001年到2005年,当时的我还年轻,玩得特别疯。和原先的电视台解约后,我一度暂停了全部的演艺工作,专心潜水。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但除去分配给演艺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时间,我依然还会保持一年至少一次正式潜水的计划。”
最近,作为受邀顾问之一,吕颂贤正在和广西旅游局合作共同开发桂林等地的水下洞穴,他相信,未来在中国大陆推广潜水运动,尤其是技术潜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选择。
亲水天性
吕颂贤热爱运动,也有一套自己的养生法则:坚持健身,同时茹素。拍摄处女作《拳王》时,他正经拜过师学过拳,早年也曾和演员何宝生进行过新西兰环岛骑行的公益计划,对潜水运动更是一见钟情。
“喜欢潜水,多少是因为香港人有亲水的天性。”如果从1995年第一次和演员尹天照在泰国苏梅岛体验潜水开始算起,吕颂贤的“潜龄”已有十八年。起初,海底一派蔚蓝、静谧的天地让他着迷,探访鱼群、珊瑚成为他潜水的重点目标。玩潜水一直有“新手摸大牌”一说,吕颂贤曾亲眼见过几种鲨鱼,却也羡慕着有的新手轻松就能见到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翻车鱼,自己则次次不遇—然而,正是潜水的不确定性让他对“内太空”的探寻更加着迷。
1999年拿下教练资格证后,吕颂贤转而对彼时刚进入香港的“技术潜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是现代职业潜水发源地,为了更精进的学习,他曾先后多次赴美受训、购买专业设备,慢慢地将玩票变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美国有不少内陆湖,他们常有湖泊洞穴探索项目。那些水底洞穴绵延千里,一直走能通往另外一个水下通道。”
“曾有很多人以为洞穴探索简单,但其实洞穴差不多是潜水最高境界,训练程序非常小心。”吕颂贤说,观光潜水必须有潜伴(Diving Buddy),技术潜水则更讲究队形,最少三人为一队。因为洞穴是密封的环境,出了事不能迅速逃生,极其依赖潜伴的相互协作。“只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按照程序进入,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潜水这件事上,吕颂贤是一个随性的行动派,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近年来,各大潜水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虽然也和朋友合伙承包过以技术潜水为主的培训机构PSAI、做过市场总监,但吕颂贤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因此最终也还是回归到自由人身份:“潜水这个事还是乐趣第一,不是真正的工作。投资、商业方面的东西我实在顾不来。”虽然演艺事务繁忙,真正外出潜水次数变少,但吕颂贤还是在计划“过年后去什么地方”,只要找到对的潜伴、信赖的团队,就会是一段愉悦的体验。
传道授业
“二战”末期,军用潜水发展迅猛,法国人开发了第一件有效率且安全的开放式回路空气瓶潜水器,在欧美迅速流行开来。开放式和封闭式回路装置的结合,极大促进了休闲潜水和技术潜水运动的发展,也使科学、考古研究和商业潜水变作可能。战后,美国因地理、经济等优势,逐渐成为职业潜水运动大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潜水在香港才算真正起步,各种项目五花八门。我在九十年代后期正式学习,算是第二代。我学潜水是在潜水运动爆发并走向普及的初期,也是我们那一代,使得潜水在香港真正发展起来。”
而在内地,也是吕颂贤这一代经验丰富的潜水爱好者将这项运动慢慢引进。
“一开始,我发现在内地发展潜水很难。潜水虽是中高端的运动,但费用不算太贵,一线城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能负担得起,而且近年的价格已经愈发合理。但是,大家对海的概念很薄弱,他们认为潜水必定要去海边,像东南亚、新西兰。最近的也要到海南。除非你很热爱,否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吕颂贤强调,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美国内陆技术潜水项目的兴盛就是很好的反例。“我意识到反而是技术潜水可以慢慢在大陆推广,因为只要你想,在家门口就能玩。大陆东南沿海、广东广西都可以开发湖泊潜水。比如,上海附近的千岛湖就是理想技术潜水地,水底还有一座宋代古城。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积极参与在大陆筹办潜水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认同这项运动了。”
说起做教练多年的经验,吕颂贤自信满满:“技术潜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也无法说难度,要看一开始受训的方向。观光潜水和技术潜水两者间的整套训练程序完全不同。不过,我的教学方式,是尽量把技术潜水元素糅合进观光训练的课程里。我不强求学生接受‘技术潜水会比较好玩’的观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技多不压身,打好基础是关键。”
吕颂贤的徒弟大都是他在演艺圈的朋友。和奥运冠军乐静宜师徒多年,她建议二人可以和旅游卫视合拍一档节目。最近,演员毛俊杰也成为他的新生,2012年3月,吕颂贤刚刚陪她去三亚受训。早年,他还和导演尔冬升合作过香港政府、旅游局投拍的潜水电影。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尔冬升本人是观光潜水的粉丝,吕颂贤的妻子麦景婷也受他影响,成为了一名潜水爱好者。
“在中国,学习潜水已经很容易了,各类潜水协会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选择国际范围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就好。”吕颂贤特别介绍道,在中国比较有名的CMAS,是众多商业潜水协会中唯一一家非营利机构。 海底宝藏
1999年,吕颂贤的朋友、香港商人陈来发无偿资助120万港币用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开发项目。吕颂贤应邀训练考古专家下水,因此有幸看过了勘探和打捞的一手资料。遗憾的是他没有亲历下水过程:“考古有考古的一套方案,我们不懂,不能破坏文物。”
2004年,吕颂贤遇到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朋友在马来西亚海域探索一战和二战间被击沉的一艘日本补给舰。“在朦胧的海幕里,它像深海幽灵般隐约地乍现乍没,闪晃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心情只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吕颂贤在自己的潜水手册中这样形容见到舰体的第一反应,“当我游过它庞大的身躯时,感觉到它是冷冷的,孤单而寂寞;可是瞬息间,我又看到它浑然不同的一面。”
当他在残骸内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时,发现一群个子很小、全身红色、眼睛闪着恐怖绿光的小虾,用手电筒一照,一对对发出绿光的眼睛怒望着来客:“它们填满了整个空间,到底是敌是友?会不会是亡魂的眼睛正在怒骂我们?”吕颂贤说,那次探访留给他最难以磨灭的回忆,是对战争的痛恨和生命无常的慨叹。
而另一则“鬼故事”,则让他心怀敬畏。2005年,吕颂贤接到消息,有一艘“二战”时期日本运英国战俘的船在舟山东极岛被美国潜艇打沉,七百多个英国士兵死在里面。当时,探测队在水面打八字,但每次到沉船附近时仪器就“滴”的一声中断,找了三个小时都一无所获。后来回大船吃午饭,吕颂贤看见船上的香炉才知道当天是鬼节。拜完神后的十五分钟,探测队便成功将目标锁定在水底三十米的位置。但是,吕颂贤和团队下水后,裹挟泥沙的水流急得让人无法平衡,能见度连手掌都看不到,更危险的是水域附近暗布渔网,情况异常恐怖。
“我们连船都没碰到便无功而返,没有人愿意再投资搞这个项目,至今我也不知道探测到的是不是那艘沉船。”吕颂贤回忆,“在国外允许打捞沉船和宝藏,职业挖宝团队也能跟国家分成。中国的制度不一样,民间不能碰这个范畴。其实如果中国允许,可以和民间合作共同开发。我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一定能发现更多海底的秘密。”
技术潜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技术潜水,由过去较极端的运动发展成为民众能够参与的运动。潜水员需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对用具、潜伴、环境、动作步骤、时间等因素都有严格把控。
1)长期保持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潜水要在身体最佳状况下进行。感冒、睡眠不足、耳压不平衡;喝碳酸饮料后、酒后、宿醉后、刚吃饱时;心理不适、恐惧时均禁止潜水。
2)游泳和潜水训练应长久持续,了解自身体力和潜水技术程度,不做超过能力的行为。
3)潜水前做好计划。
4)遵守潜水结伴制度,不可单独潜水,潜水同伴间无条件救助。
5)使用熟悉且状态正常的设备,潜水前务必检查设备,禁止自己修理和调整调节器。
6)技术潜水须穿干式潜水服(从头到脚严密包裹入水不会湿身)。干衣并非技术潜水独享,冷水域国家地区训练都要穿着。
7)每次下潜,必须休息三到四小时才能继续下水。因为潜水员作水肺潜水时,吸取氧气同时吸取氮气,必须经过“排氮时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不受伤害。
8)水深6米以内,当气瓶压力达到3.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在更深水域时,一旦气瓶压力达到5.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
9)不为节省空气而屏气潜水,“安全停留”不能疏忽,上升时要保持连续吐气。
10)在能见度差的环境,一定要和潜水同伴拉绳做记号,并辅以探照灯开路。
11)在海底,有毒的水母等生物须敬而远之。
12) “逗留时间25分钟”必须遵守。
13)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14)潜水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激活动。
15)潜水后12小时内不能乘坐飞机。
16)停止潜水6个月,应先经教练测试后,才能再次开始潜水活动。
吕颂贤的潜水履历表战绩赫赫。
他手握十余证照,同时是具备发牌资格的“教练官的教练”;曾到访及受训于香港、中国内地、澳洲、帛琉、关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台湾、越南及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等地潜点;还曾将PSAI潜水协会引进中国、在内地首创潜水展;同时也致力于潜水技术在民间的传播推广;更曾经以考古工作者训练官的身份,参与多次文物发掘项目,现为SDITDI教练训练官。
然而大部分人了解的吕颂贤,仍停留在“前TVB当红小生”的光环下。殊不知,在荧屏之外,这位最贴近原著描述的“令狐冲”的饰演者,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香港乃至大陆地区潜水运动界数一数二的“掌门人”。“2001年到2005年,当时的我还年轻,玩得特别疯。和原先的电视台解约后,我一度暂停了全部的演艺工作,专心潜水。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但除去分配给演艺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时间,我依然还会保持一年至少一次正式潜水的计划。”
最近,作为受邀顾问之一,吕颂贤正在和广西旅游局合作共同开发桂林等地的水下洞穴,他相信,未来在中国大陆推广潜水运动,尤其是技术潜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选择。
亲水天性
吕颂贤热爱运动,也有一套自己的养生法则:坚持健身,同时茹素。拍摄处女作《拳王》时,他正经拜过师学过拳,早年也曾和演员何宝生进行过新西兰环岛骑行的公益计划,对潜水运动更是一见钟情。
“喜欢潜水,多少是因为香港人有亲水的天性。”如果从1995年第一次和演员尹天照在泰国苏梅岛体验潜水开始算起,吕颂贤的“潜龄”已有十八年。起初,海底一派蔚蓝、静谧的天地让他着迷,探访鱼群、珊瑚成为他潜水的重点目标。玩潜水一直有“新手摸大牌”一说,吕颂贤曾亲眼见过几种鲨鱼,却也羡慕着有的新手轻松就能见到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翻车鱼,自己则次次不遇—然而,正是潜水的不确定性让他对“内太空”的探寻更加着迷。
1999年拿下教练资格证后,吕颂贤转而对彼时刚进入香港的“技术潜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是现代职业潜水发源地,为了更精进的学习,他曾先后多次赴美受训、购买专业设备,慢慢地将玩票变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美国有不少内陆湖,他们常有湖泊洞穴探索项目。那些水底洞穴绵延千里,一直走能通往另外一个水下通道。”
“曾有很多人以为洞穴探索简单,但其实洞穴差不多是潜水最高境界,训练程序非常小心。”吕颂贤说,观光潜水必须有潜伴(Diving Buddy),技术潜水则更讲究队形,最少三人为一队。因为洞穴是密封的环境,出了事不能迅速逃生,极其依赖潜伴的相互协作。“只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按照程序进入,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潜水这件事上,吕颂贤是一个随性的行动派,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近年来,各大潜水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虽然也和朋友合伙承包过以技术潜水为主的培训机构PSAI、做过市场总监,但吕颂贤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因此最终也还是回归到自由人身份:“潜水这个事还是乐趣第一,不是真正的工作。投资、商业方面的东西我实在顾不来。”虽然演艺事务繁忙,真正外出潜水次数变少,但吕颂贤还是在计划“过年后去什么地方”,只要找到对的潜伴、信赖的团队,就会是一段愉悦的体验。
传道授业
“二战”末期,军用潜水发展迅猛,法国人开发了第一件有效率且安全的开放式回路空气瓶潜水器,在欧美迅速流行开来。开放式和封闭式回路装置的结合,极大促进了休闲潜水和技术潜水运动的发展,也使科学、考古研究和商业潜水变作可能。战后,美国因地理、经济等优势,逐渐成为职业潜水运动大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潜水在香港才算真正起步,各种项目五花八门。我在九十年代后期正式学习,算是第二代。我学潜水是在潜水运动爆发并走向普及的初期,也是我们那一代,使得潜水在香港真正发展起来。”
而在内地,也是吕颂贤这一代经验丰富的潜水爱好者将这项运动慢慢引进。
“一开始,我发现在内地发展潜水很难。潜水虽是中高端的运动,但费用不算太贵,一线城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能负担得起,而且近年的价格已经愈发合理。但是,大家对海的概念很薄弱,他们认为潜水必定要去海边,像东南亚、新西兰。最近的也要到海南。除非你很热爱,否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吕颂贤强调,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美国内陆技术潜水项目的兴盛就是很好的反例。“我意识到反而是技术潜水可以慢慢在大陆推广,因为只要你想,在家门口就能玩。大陆东南沿海、广东广西都可以开发湖泊潜水。比如,上海附近的千岛湖就是理想技术潜水地,水底还有一座宋代古城。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积极参与在大陆筹办潜水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认同这项运动了。”
说起做教练多年的经验,吕颂贤自信满满:“技术潜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也无法说难度,要看一开始受训的方向。观光潜水和技术潜水两者间的整套训练程序完全不同。不过,我的教学方式,是尽量把技术潜水元素糅合进观光训练的课程里。我不强求学生接受‘技术潜水会比较好玩’的观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技多不压身,打好基础是关键。”
吕颂贤的徒弟大都是他在演艺圈的朋友。和奥运冠军乐静宜师徒多年,她建议二人可以和旅游卫视合拍一档节目。最近,演员毛俊杰也成为他的新生,2012年3月,吕颂贤刚刚陪她去三亚受训。早年,他还和导演尔冬升合作过香港政府、旅游局投拍的潜水电影。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尔冬升本人是观光潜水的粉丝,吕颂贤的妻子麦景婷也受他影响,成为了一名潜水爱好者。
“在中国,学习潜水已经很容易了,各类潜水协会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选择国际范围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就好。”吕颂贤特别介绍道,在中国比较有名的CMAS,是众多商业潜水协会中唯一一家非营利机构。 海底宝藏
1999年,吕颂贤的朋友、香港商人陈来发无偿资助120万港币用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开发项目。吕颂贤应邀训练考古专家下水,因此有幸看过了勘探和打捞的一手资料。遗憾的是他没有亲历下水过程:“考古有考古的一套方案,我们不懂,不能破坏文物。”
2004年,吕颂贤遇到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朋友在马来西亚海域探索一战和二战间被击沉的一艘日本补给舰。“在朦胧的海幕里,它像深海幽灵般隐约地乍现乍没,闪晃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心情只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吕颂贤在自己的潜水手册中这样形容见到舰体的第一反应,“当我游过它庞大的身躯时,感觉到它是冷冷的,孤单而寂寞;可是瞬息间,我又看到它浑然不同的一面。”
当他在残骸内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时,发现一群个子很小、全身红色、眼睛闪着恐怖绿光的小虾,用手电筒一照,一对对发出绿光的眼睛怒望着来客:“它们填满了整个空间,到底是敌是友?会不会是亡魂的眼睛正在怒骂我们?”吕颂贤说,那次探访留给他最难以磨灭的回忆,是对战争的痛恨和生命无常的慨叹。
而另一则“鬼故事”,则让他心怀敬畏。2005年,吕颂贤接到消息,有一艘“二战”时期日本运英国战俘的船在舟山东极岛被美国潜艇打沉,七百多个英国士兵死在里面。当时,探测队在水面打八字,但每次到沉船附近时仪器就“滴”的一声中断,找了三个小时都一无所获。后来回大船吃午饭,吕颂贤看见船上的香炉才知道当天是鬼节。拜完神后的十五分钟,探测队便成功将目标锁定在水底三十米的位置。但是,吕颂贤和团队下水后,裹挟泥沙的水流急得让人无法平衡,能见度连手掌都看不到,更危险的是水域附近暗布渔网,情况异常恐怖。
“我们连船都没碰到便无功而返,没有人愿意再投资搞这个项目,至今我也不知道探测到的是不是那艘沉船。”吕颂贤回忆,“在国外允许打捞沉船和宝藏,职业挖宝团队也能跟国家分成。中国的制度不一样,民间不能碰这个范畴。其实如果中国允许,可以和民间合作共同开发。我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一定能发现更多海底的秘密。”
技术潜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技术潜水,由过去较极端的运动发展成为民众能够参与的运动。潜水员需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对用具、潜伴、环境、动作步骤、时间等因素都有严格把控。
1)长期保持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潜水要在身体最佳状况下进行。感冒、睡眠不足、耳压不平衡;喝碳酸饮料后、酒后、宿醉后、刚吃饱时;心理不适、恐惧时均禁止潜水。
2)游泳和潜水训练应长久持续,了解自身体力和潜水技术程度,不做超过能力的行为。
3)潜水前做好计划。
4)遵守潜水结伴制度,不可单独潜水,潜水同伴间无条件救助。
5)使用熟悉且状态正常的设备,潜水前务必检查设备,禁止自己修理和调整调节器。
6)技术潜水须穿干式潜水服(从头到脚严密包裹入水不会湿身)。干衣并非技术潜水独享,冷水域国家地区训练都要穿着。
7)每次下潜,必须休息三到四小时才能继续下水。因为潜水员作水肺潜水时,吸取氧气同时吸取氮气,必须经过“排氮时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不受伤害。
8)水深6米以内,当气瓶压力达到3.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在更深水域时,一旦气瓶压力达到5.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
9)不为节省空气而屏气潜水,“安全停留”不能疏忽,上升时要保持连续吐气。
10)在能见度差的环境,一定要和潜水同伴拉绳做记号,并辅以探照灯开路。
11)在海底,有毒的水母等生物须敬而远之。
12) “逗留时间25分钟”必须遵守。
13)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14)潜水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激活动。
15)潜水后12小时内不能乘坐飞机。
16)停止潜水6个月,应先经教练测试后,才能再次开始潜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