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太空漫游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莱坞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经孤身一人潜入马里亚纳海沟。许多和他一样对潜水有着执迷的爱好者,一次次地沉入海底,漫游于内太空的神秘世界。香港演员吕颂贤就是其一。
  吕颂贤的潜水履历表战绩赫赫。
  他手握十余证照,同时是具备发牌资格的“教练官的教练”;曾到访及受训于香港、中国内地、澳洲、帛琉、关岛、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台湾、越南及美国佛罗里达奥兰多等地潜点;还曾将PSAI潜水协会引进中国、在内地首创潜水展;同时也致力于潜水技术在民间的传播推广;更曾经以考古工作者训练官的身份,参与多次文物发掘项目,现为SDITDI教练训练官。
  然而大部分人了解的吕颂贤,仍停留在“前TVB当红小生”的光环下。殊不知,在荧屏之外,这位最贴近原著描述的“令狐冲”的饰演者,已经摇身一变,成为香港乃至大陆地区潜水运动界数一数二的“掌门人”。“2001年到2005年,当时的我还年轻,玩得特别疯。和原先的电视台解约后,我一度暂停了全部的演艺工作,专心潜水。虽然那段时光已经过去了,但除去分配给演艺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时间,我依然还会保持一年至少一次正式潜水的计划。”
  最近,作为受邀顾问之一,吕颂贤正在和广西旅游局合作共同开发桂林等地的水下洞穴,他相信,未来在中国大陆推广潜水运动,尤其是技术潜水,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选择。
  亲水天性
  吕颂贤热爱运动,也有一套自己的养生法则:坚持健身,同时茹素。拍摄处女作《拳王》时,他正经拜过师学过拳,早年也曾和演员何宝生进行过新西兰环岛骑行的公益计划,对潜水运动更是一见钟情。
  “喜欢潜水,多少是因为香港人有亲水的天性。”如果从1995年第一次和演员尹天照在泰国苏梅岛体验潜水开始算起,吕颂贤的“潜龄”已有十八年。起初,海底一派蔚蓝、静谧的天地让他着迷,探访鱼群、珊瑚成为他潜水的重点目标。玩潜水一直有“新手摸大牌”一说,吕颂贤曾亲眼见过几种鲨鱼,却也羡慕着有的新手轻松就能见到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翻车鱼,自己则次次不遇—然而,正是潜水的不确定性让他对“内太空”的探寻更加着迷。
  1999年拿下教练资格证后,吕颂贤转而对彼时刚进入香港的“技术潜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是现代职业潜水发源地,为了更精进的学习,他曾先后多次赴美受训、购买专业设备,慢慢地将玩票变成了自己的第二职业。“美国有不少内陆湖,他们常有湖泊洞穴探索项目。那些水底洞穴绵延千里,一直走能通往另外一个水下通道。”
  “曾有很多人以为洞穴探索简单,但其实洞穴差不多是潜水最高境界,训练程序非常小心。”吕颂贤说,观光潜水必须有潜伴(Diving Buddy),技术潜水则更讲究队形,最少三人为一队。因为洞穴是密封的环境,出了事不能迅速逃生,极其依赖潜伴的相互协作。“只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按照程序进入,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在潜水这件事上,吕颂贤是一个随性的行动派,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近年来,各大潜水机构在中国遍地开花,虽然也和朋友合伙承包过以技术潜水为主的培训机构PSAI、做过市场总监,但吕颂贤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因此最终也还是回归到自由人身份:“潜水这个事还是乐趣第一,不是真正的工作。投资、商业方面的东西我实在顾不来。”虽然演艺事务繁忙,真正外出潜水次数变少,但吕颂贤还是在计划“过年后去什么地方”,只要找到对的潜伴、信赖的团队,就会是一段愉悦的体验。
  传道授业
  “二战”末期,军用潜水发展迅猛,法国人开发了第一件有效率且安全的开放式回路空气瓶潜水器,在欧美迅速流行开来。开放式和封闭式回路装置的结合,极大促进了休闲潜水和技术潜水运动的发展,也使科学、考古研究和商业潜水变作可能。战后,美国因地理、经济等优势,逐渐成为职业潜水运动大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潜水在香港才算真正起步,各种项目五花八门。我在九十年代后期正式学习,算是第二代。我学潜水是在潜水运动爆发并走向普及的初期,也是我们那一代,使得潜水在香港真正发展起来。”
  而在内地,也是吕颂贤这一代经验丰富的潜水爱好者将这项运动慢慢引进。
  “一开始,我发现在内地发展潜水很难。潜水虽是中高端的运动,但费用不算太贵,一线城市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能负担得起,而且近年的价格已经愈发合理。但是,大家对海的概念很薄弱,他们认为潜水必定要去海边,像东南亚、新西兰。最近的也要到海南。除非你很热爱,否则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
  吕颂贤强调,这种观念是片面的,美国内陆技术潜水项目的兴盛就是很好的反例。“我意识到反而是技术潜水可以慢慢在大陆推广,因为只要你想,在家门口就能玩。大陆东南沿海、广东广西都可以开发湖泊潜水。比如,上海附近的千岛湖就是理想技术潜水地,水底还有一座宋代古城。因此从2005年开始,我积极参与在大陆筹办潜水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认同这项运动了。”
  说起做教练多年的经验,吕颂贤自信满满:“技术潜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也无法说难度,要看一开始受训的方向。观光潜水和技术潜水两者间的整套训练程序完全不同。不过,我的教学方式,是尽量把技术潜水元素糅合进观光训练的课程里。我不强求学生接受‘技术潜水会比较好玩’的观念,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技多不压身,打好基础是关键。”
  吕颂贤的徒弟大都是他在演艺圈的朋友。和奥运冠军乐静宜师徒多年,她建议二人可以和旅游卫视合拍一档节目。最近,演员毛俊杰也成为他的新生,2012年3月,吕颂贤刚刚陪她去三亚受训。早年,他还和导演尔冬升合作过香港政府、旅游局投拍的潜水电影。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尔冬升本人是观光潜水的粉丝,吕颂贤的妻子麦景婷也受他影响,成为了一名潜水爱好者。
  “在中国,学习潜水已经很容易了,各类潜水协会的课程都是大同小异,选择国际范围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就好。”吕颂贤特别介绍道,在中国比较有名的CMAS,是众多商业潜水协会中唯一一家非营利机构。   海底宝藏
  1999年,吕颂贤的朋友、香港商人陈来发无偿资助120万港币用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开发项目。吕颂贤应邀训练考古专家下水,因此有幸看过了勘探和打捞的一手资料。遗憾的是他没有亲历下水过程:“考古有考古的一套方案,我们不懂,不能破坏文物。”
  2004年,吕颂贤遇到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朋友在马来西亚海域探索一战和二战间被击沉的一艘日本补给舰。“在朦胧的海幕里,它像深海幽灵般隐约地乍现乍没,闪晃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心情只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震撼。”吕颂贤在自己的潜水手册中这样形容见到舰体的第一反应,“当我游过它庞大的身躯时,感觉到它是冷冷的,孤单而寂寞;可是瞬息间,我又看到它浑然不同的一面。”
  当他在残骸内经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时,发现一群个子很小、全身红色、眼睛闪着恐怖绿光的小虾,用手电筒一照,一对对发出绿光的眼睛怒望着来客:“它们填满了整个空间,到底是敌是友?会不会是亡魂的眼睛正在怒骂我们?”吕颂贤说,那次探访留给他最难以磨灭的回忆,是对战争的痛恨和生命无常的慨叹。
  而另一则“鬼故事”,则让他心怀敬畏。2005年,吕颂贤接到消息,有一艘“二战”时期日本运英国战俘的船在舟山东极岛被美国潜艇打沉,七百多个英国士兵死在里面。当时,探测队在水面打八字,但每次到沉船附近时仪器就“滴”的一声中断,找了三个小时都一无所获。后来回大船吃午饭,吕颂贤看见船上的香炉才知道当天是鬼节。拜完神后的十五分钟,探测队便成功将目标锁定在水底三十米的位置。但是,吕颂贤和团队下水后,裹挟泥沙的水流急得让人无法平衡,能见度连手掌都看不到,更危险的是水域附近暗布渔网,情况异常恐怖。
  “我们连船都没碰到便无功而返,没有人愿意再投资搞这个项目,至今我也不知道探测到的是不是那艘沉船。”吕颂贤回忆,“在国外允许打捞沉船和宝藏,职业挖宝团队也能跟国家分成。中国的制度不一样,民间不能碰这个范畴。其实如果中国允许,可以和民间合作共同开发。我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一定能发现更多海底的秘密。”
  技术潜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技术潜水,由过去较极端的运动发展成为民众能够参与的运动。潜水员需面临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对用具、潜伴、环境、动作步骤、时间等因素都有严格把控。
  1)长期保持体育锻炼,维持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潜水要在身体最佳状况下进行。感冒、睡眠不足、耳压不平衡;喝碳酸饮料后、酒后、宿醉后、刚吃饱时;心理不适、恐惧时均禁止潜水。
  2)游泳和潜水训练应长久持续,了解自身体力和潜水技术程度,不做超过能力的行为。
  3)潜水前做好计划。
  4)遵守潜水结伴制度,不可单独潜水,潜水同伴间无条件救助。
  5)使用熟悉且状态正常的设备,潜水前务必检查设备,禁止自己修理和调整调节器。
  6)技术潜水须穿干式潜水服(从头到脚严密包裹入水不会湿身)。干衣并非技术潜水独享,冷水域国家地区训练都要穿着。
  7)每次下潜,必须休息三到四小时才能继续下水。因为潜水员作水肺潜水时,吸取氧气同时吸取氮气,必须经过“排氮时间”才能保证身体健康不受伤害。
  8)水深6米以内,当气瓶压力达到3.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在更深水域时,一旦气瓶压力达到5.0MPa,必须上升至水面。
  9)不为节省空气而屏气潜水,“安全停留”不能疏忽,上升时要保持连续吐气。
  10)在能见度差的环境,一定要和潜水同伴拉绳做记号,并辅以探照灯开路。
  11)在海底,有毒的水母等生物须敬而远之。
  12) “逗留时间25分钟”必须遵守。
  13)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14)潜水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激活动。
  15)潜水后12小时内不能乘坐飞机。
  16)停止潜水6个月,应先经教练测试后,才能再次开始潜水活动。
其他文献
在长篇小说《关关雎鸠》里,我忍不住地用文字描写了一段长笛曲,巴赫的作品,帕胡迪演奏的,我充满了激动,尽量用那些有色彩的文字,还把曲调的感受跟北京郊外的田野联系在一起。许多朋友都知道,我小时候吹过长笛。2005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写了长篇小说《英格力士》,我回到了文学的场景里,那是多么阳光明媚的日子,文学让我感觉到一个人的内心是可以有欢乐和幸福的。于是,非常渴望吹长笛。朋友从美国给我买了一
期刊
中国的企业为什么要到纽约投资?第一,不是我们钱多;第二,不是因为中国没市场,因为中国有14亿人,全世界的市场中国还是最大的;第三,也不是因为国际化很光荣,相当于女性做一个化妆,说出门增加自信,我想作为一个买卖人,从来不为这个所迷惑。我们口袋的钱总是有限的,全世界市场中国是最大的,我们是为了利润而生存,不是为了虚荣心而活着。我们为什么要到纽约?这就牵扯到对钱的感情。我们对钱永远保持着我们对孩子一样的
期刊
第五届成长型企业峰会暨2012最具投资价值企业颁奖典礼在广州圆满落幕,广东民营企业家共聚一堂,探讨出一条树立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共赢之路。  在当代中国,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主体,更是壮大市场经济发展规模、提高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度发酵,国内要求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呼声愈加强烈,作为中国经济舞台最活跃的商帮之一,广东民企如何以变应变化危为机?粤商又
期刊
艺术家要出名、自己的艺术品要高价,需要业界的肯定,艺术展因而不仅仅是展览艺术品那么简单,它们是一种门槛。为什么现在艺术界现在一窝蜂的创造“年展”、“双年展”、“三年展”?不是给大家欣赏的,是通过这个关口给艺术家“入门槛”,给策展人、评论家一个升级的平台,因此展览的作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展览要做得多么牛气,多么有国际“品位”,能够找到多少已经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家、评论家来“站台”。这样一来,各
期刊
2012年全球经济唱衰,富人资产缩水,全球奢侈品市场跌入了一个新的低谷,可是,中国市场依然坚挺,并且在不断扩容。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质变。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1年世界GDP数据显示为69.66万亿美元,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布的数据,2011年奢侈品全球消费额为1.4万亿美元,这样算来其所占全球GDP的2%。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持续萎靡,但这个比重却不断上升。近期财
期刊
10月11日,上海美术馆迎来了本地具有较高声望的文化官员陈燮君先生个人画展的开幕式,现场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而在三楼展厅,带着浅棕肤色身披无袖汗衫马夹的林文杰,正安静地环视着自己的作品,稍歇,把一幅往墙上小心挂好,掰一块泡沫塑料,裁平,写上几个字,贴上双面胶,在作品下边使劲一摁,完事儿,移步,下一件。偌大的展厅只有两个中老年朋友在忙活,另一位是旅美策展人张平杰先生,他做着同样的事儿。为了第二天即将开
期刊
无论政界还是商界,夏佳理在香港都属于『一言九鼎』的人。  要知道,二十年前,在香港,他养的一匹叫翠河的马比港督还要有名。  夏佳理的前任是梁振英,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这一职位上。夏佳理的前任和继任还有李业广和陈祖泽,分别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香港赛马会董事局主席这两个职位上,这三个职位,被并称为香港最有权力的三职。律师出身的夏佳理一一任过。4月份,从港交所主席的职位上离任
期刊
酷炫机车  看到上面那辆超酷的机车了吗?从气势上看和蝙蝠侠那辆很像吧?它是由三名来自美国加州圣荷西州立大学的学生设计出来的。这辆机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球形车轮,能做到零回转半径(zero turning radius),非常便于驾驶。其实距离最初三名学生完成设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今在赞助商的帮助下硬件制造才得以完成,未来在搞定软件完善其自我平衡功能后一切就大功告成了。虽说这辆机车驾驶起来非常特别
期刊
做出“不熊”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013年的宏观流动性将继续改善。市场乐观的另一个也是最受期待的因素,还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可能带来的“新政红利”  曾有一个段子夹了一句话:说贩毒最赚钱,中石油笑了。这里说的中石油,正是2007年11月5日以48.60元的天价开盘至今仍徘徊在9元之下的中国石油。这只开盘后再也没涨过开盘价的“鬼股”,套牢了无数中小散户。2012年11月5日,媒体算了一笔账:假设股价相
期刊
刘晓庆当年那句名言,“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更加难上加难”,放到杨澜身上,立刻冰消雪融—不成立了。  无论身兼了多少种角色,无论亲身参与了多少大小事务,公众面前的杨澜、私底下的杨澜,都从无疲态,始终完好地保持着那份优雅和从容。  因为和她同龄,又因为同样是要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女性、孩子的母亲,杨澜在我心里的地位,堪称偶像。不敢说对她我比别人更了解,但确实有一些感同身受的明白。我知道她是那种工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