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能为学生从事保险相关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但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较为松散,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本文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人身保险“一个流程、三类业务”,对《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进行了项目制优化,并对本课程的项目制教学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人身保险 项目制 优化 高职院校
《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是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人寿、健康、意外伤害三大保险产品知识,以及掌握办理人身保险业务的流程,该课程能为学生从事保险相关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时代性,根据客户自身的情况分析所面临的风险,针对保险缺口提出合理的保险规划,为保险展业奠定基础;能够指导客户填写投保书,制作寿险规划书,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但目前高职院校《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相关课程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这种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项目制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松散,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缺少对岗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因而课程开设与岗位需求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有必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媒介组织课程内容,对《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项目制优化。
二、项目制优化思路
对《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进行项目制优化坚持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课程知识目标”的设计思路,结合寿险公司的岗位设置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寿险公司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大业务为核心,按照核保、理赔、保全服务的业务操作流程,围绕“一个流程、三类业务”确定教学内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岗位-工作内容” 与“职业技能”和《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的“知识目标”见表1。
三、《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教学项目设计
结合上述思路,本课程组将《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内容分解为六大学习项目、14个子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包含若干工作任务,在每个教学项目内实现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的循环。六个项目涵盖了人身保险的基础知识和寿险公司三大类业务及流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具体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计见表2。
本课程项目的设置将对产品和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在对产品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循环。因此,在人寿保险产品、健康保险产品、意外伤害保险产品三部分,均是先学习该险种主要产品种类,然后选择一主要产品进行展业-核保-承保-理赔的业务循环。同时,增加了家庭人身保险保障方案设计的学习模块和项目,旨在通过对家庭保障方案的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训练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项目制教学实施建议
1、学习小组的设置要实现优势互补
本课程项目制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法,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每组6-7人的学习小组,设置一名组长,负责对小组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分工安排。学习小组的设置过程,要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互补。建议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男女生比例,结合学生意愿来设置学习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在实现学生直接传帮带的过程中,还能将男生思路开阔、女生基础知识扎实、心思缜密等优势充分结合,很好的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项目制教学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准备、任务实施和评价等步骤进行,要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启发引导及情景模拟、小组展示法和学生实训操作等教学方法,让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工作结果并参与讨论,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有关知识、技能,反思自已的项目进程和有关的处理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评价考核机制要继续优化完善
项目制教学改变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因此传统的期末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方式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建议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的考核,使学生增加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保障学生有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另外,可以实现期末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如期末考试在卷面考试内容中突出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还把获得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职业资格证书折合成一定的分数计入考试总成绩。
4、完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不会存在问题,但项目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实际业务操作为基础的。因此,有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项目制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年轻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进行企业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努力向 “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以便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更能得心应手。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保险行业高素质一线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保障项目制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10.12.
[2] 余 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身保险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经济研究导刊[J],2011.11.
[3] 杜继勇,赵丽娟,许志平,高职《人身保险业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6.
[4] 乌玉洁,《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7.
[5] 陈欣欣,《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财经界(学术版)[J], 2013年20期.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教学内容项目制优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周淑芬,项目编号:GJXH2013-171。
【关键词】 人身保险 项目制 优化 高职院校
《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是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的主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人寿、健康、意外伤害三大保险产品知识,以及掌握办理人身保险业务的流程,该课程能为学生从事保险相关工作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时代性,根据客户自身的情况分析所面临的风险,针对保险缺口提出合理的保险规划,为保险展业奠定基础;能够指导客户填写投保书,制作寿险规划书,从整体上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但目前高职院校《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相关课程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这种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生产、服务一线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项目制优化的必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松散,与专业整体培养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缺少对岗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因而课程开设与岗位需求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有必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媒介组织课程内容,对《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项目制优化。
二、项目制优化思路
对《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进行项目制优化坚持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课程知识目标”的设计思路,结合寿险公司的岗位设置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以寿险公司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大业务为核心,按照核保、理赔、保全服务的业务操作流程,围绕“一个流程、三类业务”确定教学内容。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学生所面向的“岗位-工作内容” 与“职业技能”和《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的“知识目标”见表1。
三、《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教学项目设计
结合上述思路,本课程组将《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内容分解为六大学习项目、14个子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包含若干工作任务,在每个教学项目内实现业务流程和工作任务的循环。六个项目涵盖了人身保险的基础知识和寿险公司三大类业务及流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具体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的设计见表2。
本课程项目的设置将对产品和业务流程进行了整合,在对产品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业务流程的循环。因此,在人寿保险产品、健康保险产品、意外伤害保险产品三部分,均是先学习该险种主要产品种类,然后选择一主要产品进行展业-核保-承保-理赔的业务循环。同时,增加了家庭人身保险保障方案设计的学习模块和项目,旨在通过对家庭保障方案的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训练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四、《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项目制教学实施建议
1、学习小组的设置要实现优势互补
本课程项目制教学过程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法,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每组6-7人的学习小组,设置一名组长,负责对小组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分工安排。学习小组的设置过程,要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互补。建议由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男女生比例,结合学生意愿来设置学习小组,这样的分组方式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在实现学生直接传帮带的过程中,还能将男生思路开阔、女生基础知识扎实、心思缜密等优势充分结合,很好的体现项目小组的真正价值。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在项目制教学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按照任务布置、任务准备、任务实施和评价等步骤进行,要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录像观摩、启发引导及情景模拟、小组展示法和学生实训操作等教学方法,让每个项目参与者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工作结果并参与讨论,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熟悉有关知识、技能,反思自已的项目进程和有关的处理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评价考核机制要继续优化完善
项目制教学改变了传统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因此传统的期末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方式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和改革。建议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的考核,使学生增加了对学习过程的重视程度,保障学生有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有利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另外,可以实现期末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如期末考试在卷面考试内容中突出职业资格考试的知识点,还把获得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职业资格证书折合成一定的分数计入考试总成绩。
4、完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对专业知识的把握不会存在问题,但项目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从项目的设计到实施都是以实际业务操作为基础的。因此,有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项目制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年轻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进行企业实践锻炼,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努力向 “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以便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更能得心应手。职业技术院校也可以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保险行业高素质一线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保障项目制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桂梅,《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保险职业学院学报[J],2010.12.
[2] 余 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人身保险实务》课程教学设计,经济研究导刊[J],2011.11.
[3] 杜继勇,赵丽娟,许志平,高职《人身保险业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6.
[4] 乌玉洁,《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7.
[5] 陈欣欣,《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财经界(学术版)[J], 2013年20期.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人身保险原理与实务>教学内容项目制优化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周淑芬,项目编号:GJXH201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