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形势,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本文从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三个方面提出符合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完善和调整的见解。
关键词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节约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1992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同年8月,我国政府制定“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1994年政府制定完成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199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明确做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十五”计划具体提出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他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截止到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节约资源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目前我国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5和1/5,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2.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三、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中也对循环经济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2006年起,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07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6).7-9.
[2] 舒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5).55-56.
[3] 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2004(7).42-43.
[4] 潘燕.五中全会透视[J].瞭望.2005(40).26-28.
[5] 王友民.节约能源资源: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J].江淮.2007(7).18-19.
作者简介:洪宇女(1978-),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关键词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节约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战略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1992年,我国政府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同年8月,我国政府制定“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选择。1994年政府制定完成并批准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1996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明确做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十五”计划具体提出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社会和经济的其他领域也都全面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加强了可持续发展有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及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截止到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1部,环境保护法律6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3部,防灾减灾法律3部,制定了人口、资源、环境、灾害方面的行政规章100余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成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法律起草、监督实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节约资源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1.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目前我国重要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2/5和1/5,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和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
2.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钢铁、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
三、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我们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而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中也对循环经济作了详细的阐述,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四、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从2006年起,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07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6).7-9.
[2] 舒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求是杂志.2005(15).55-56.
[3] 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2004(7).42-43.
[4] 潘燕.五中全会透视[J].瞭望.2005(40).26-28.
[5] 王友民.节约能源资源: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J].江淮.2007(7).18-19.
作者简介:洪宇女(1978-),洛阳理工学院工程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