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中有一部分重点人群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等特殊原因,造成其行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不仅妨碍其自身健康发展及就业,更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班、团集体的核心,具备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对不同重点人群进行帮扶的优势,因此创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重点人群的界定、种类及影响,探讨了建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的原则,反思了当前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生骨干;重点人群;机制
高校中有一部分重点人群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等特殊原因,造成其行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不仅妨碍其自身健康发展及就业,更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但同时,高校中也存在着一大批在集体中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受到学生拥戴的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群体,即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班、团集体的核心,学校老师和广大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班团干部、学生党员亦或社团干部,都可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对不同重点人群进行帮扶,从心理关怀到学业辅导,从日常监督到信息上传,形式多样。因此将高校学生骨干与高校学生重点人群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创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骨干机制是具有极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重点人群界定、种类及影响
高校学生重点人群是指在某方面存在不利或处于劣势的群体,是与高校普通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群体。基于这种认同,并结合高校当前的实际,本文给高校学生重点人群或弱势人群的概念界定为: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心理、学习、经济、民族、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又没办法单靠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阻碍自身发展,或危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学生群體。这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人际交往困难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习障碍群体、边疆少数民族群体、心理或生理问题群体、适应弱势群体。
一方面,重点人群固有的弱势状况使其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到了他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我价值、回报家庭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重点人群学生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能会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成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高效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的原则
建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应本着“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用,形成一整套符合重点学生群体特点与发挥学生骨干作用的运作机制,在工作中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个性化、流程化、精细化”辅导。
1、重点人群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即摸清并掌握高校学生重点群体的具体情况。对重点人群认真把脉,通过调查研究的办法对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同学关系、交友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把详细资料数据记入学生档案。重点群体学生档案必须坚持“摸排为主,分类规范,定期更新”的档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认可教师、学生导员、宿管、班干部、班级信息员、心理委员、宿舍长、家长等多方力量,通过新生入学排查(基本信息、心理、经济、学习等)、期初期末排查(学业、行为、心理、缴费等)、巡查和定期的调研进行学生状况的摸排,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2、联系机制的针对性
针对重点人群情况,学生骨干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理应发挥自身先进性,帮助重点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的针对性也自然不同。高校学生骨干既是学生中的骨干,又是学生的一部分,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能起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干部针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式。将学生干部按实际情况,酌情与重点人群学生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化管理。不同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学生形成了一对一联系或者甚至为多对一的交叉联系方式。
3、联系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与重点人群相联系进行帮扶的学生骨干,其工作具有极其鲜明的直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的具有第一时和十分直观的认识感受。而重点人群相应的特殊变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最应保持警惕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如不引起足够重视,极易引起对高校正常教学重大影响的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骨干工作位置的特殊性,打造畅通的重点人群信息反馈渠道。以学生骨干作为重点人群信息反馈入口,每一位联系机制内的学生骨干对自己联系的重点人群对象要进行跟踪考察,并按时将相关信息整理上传至各专业年级学生管理负责人。如遇到突发或恶性情况,学生骨干则需第一时间向相关专业年级学生负责人进行详细通报。打造高校的重点人群打造信息反馈渠道。
三、“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的问题与反思
(一)“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当前问题
1.重点人群分层举措模糊
对大学生重点人群的分类标准每个学校大至相同,均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等几大类。然而在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高校往往没有去深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对同类型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大学生重点人群教育帮扶举措缺乏针对性直接影响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2.对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对其他类型的重点人群关注较少
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引起了教育者、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他类型重点人群则常常被忽视,如思想困难群体。由于近年来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价值观念的撞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信念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所有重点人群的教育工作。 3.学生骨干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尚不明显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他们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如在政治理论水平、组织观念、人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少数学生骨干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价值观不明确。在联系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逃避责任等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这些现象原因在于部分学生骨干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不强。此外,部分学生骨干思想比较活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理想信念也比较淡化。
(二)反思与措施
1.适时更新对重点人群定位,联系机制进行阶段性调整
重点人群因其不同的特殊原因而会引起各异的不定行为,在我们联系机制中对特殊群体的划分自然是必须的。而又由于相同特殊群体自身的各异性,对其依据层次性与规律性的进一步划分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当我们实开展“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工作时,要根据实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对重点人群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通过重点人群学生目标在近一段时间来其所处的新阶段(如大一,入学陌生不适;大二大三,恋爱问题与网瘾爆发;大四,就业压力等)、所进行的新事务、所面对的新难题,适时更新对重点人群的新定位,以此来重新调整机制中学生骨干的选择与联系方式的确定。
2.合理分配学生骨干任务,各尽其能
由于学生骨干的种类不同,其优势与针对性也各不相同。唯有根据实施情况,积极调配学生骨干,真正做到各尽其能。并且要把以不同种类学生骨干相互配合的组合形式,作为联系机制的重要方式进行学生重点人群的联系工作。通过此项措施,保障联系机制的效率。
3.加强学生骨干培训,促进素质完善
面对当前学生骨干素质薄弱,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的特点,想要使其能够胜任“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中的位置,就必须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完善。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更要从相关素质技能上帮助其懂得如何应对重点人群。与一般学生骨干培训不同,为了能够使得学生骨干能够适应与重点人群的联系机制,我们就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意的设计与规划。我们可以结合过去培训形式展开以下三种形式进行培训:一是请领导或专家对学生骨干做与重点人群建立联系机制的重要性的讲座,从而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骨干召开联系机制工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可以使学生骨干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学生骨干进行较系统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能学习,知晓掌握学校“联系机制”中,对重点人群信息传递的规范渠道、应对措施使用的等相关事项。
参考文献:
[1] 刘宝国.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02:76-78.
[2] 李尧,吴志春.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02:36-38.
[3] 于美亚.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3,06:47-48.
[4] 黄莺. 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 理论观察,2013,04:137-138.
[5] 高杨文. 大学生中的重点人群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4:73-74.
关键词:学生骨干;重点人群;机制
高校中有一部分重点人群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学习、生活、感情等特殊原因,造成其行为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而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不仅妨碍其自身健康发展及就业,更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影响校园稳定。但同时,高校中也存在着一大批在集体中积极发挥模范作用,受到学生拥戴的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群体,即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班、团集体的核心,学校老师和广大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联系的纽带,班团干部、学生党员亦或社团干部,都可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对不同重点人群进行帮扶,从心理关怀到学业辅导,从日常监督到信息上传,形式多样。因此将高校学生骨干与高校学生重点人群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创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骨干机制是具有极重要现实意义的。
一、高校重点人群界定、种类及影响
高校学生重点人群是指在某方面存在不利或处于劣势的群体,是与高校普通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群体。基于这种认同,并结合高校当前的实际,本文给高校学生重点人群或弱势人群的概念界定为: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在心理、学习、经济、民族、人际关系等诸多领域中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但又没办法单靠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阻碍自身发展,或危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学生群體。这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人际交往困难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习障碍群体、边疆少数民族群体、心理或生理问题群体、适应弱势群体。
一方面,重点人群固有的弱势状况使其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到了他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自我价值、回报家庭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重点人群学生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能会影响到高校校园的安全,成为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建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
二、建立“高效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的原则
建立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应本着“做精、做细、做实”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用,形成一整套符合重点学生群体特点与发挥学生骨干作用的运作机制,在工作中坚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个性化、流程化、精细化”辅导。
1、重点人群信息搜集的准确性
即摸清并掌握高校学生重点群体的具体情况。对重点人群认真把脉,通过调查研究的办法对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同学关系、交友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把详细资料数据记入学生档案。重点群体学生档案必须坚持“摸排为主,分类规范,定期更新”的档案管理办法,充分调动辅导员、班主任、认可教师、学生导员、宿管、班干部、班级信息员、心理委员、宿舍长、家长等多方力量,通过新生入学排查(基本信息、心理、经济、学习等)、期初期末排查(学业、行为、心理、缴费等)、巡查和定期的调研进行学生状况的摸排,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2、联系机制的针对性
针对重点人群情况,学生骨干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理应发挥自身先进性,帮助重点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的针对性也自然不同。高校学生骨干既是学生中的骨干,又是学生的一部分,在学校管理和建设中能起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干部针对不同类别的重点人群采取不同的联系方式。将学生干部按实际情况,酌情与重点人群学生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化管理。不同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学生形成了一对一联系或者甚至为多对一的交叉联系方式。
3、联系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与重点人群相联系进行帮扶的学生骨干,其工作具有极其鲜明的直接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骨干对重点人群的心理与行为变化的具有第一时和十分直观的认识感受。而重点人群相应的特殊变化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最应保持警惕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如不引起足够重视,极易引起对高校正常教学重大影响的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骨干工作位置的特殊性,打造畅通的重点人群信息反馈渠道。以学生骨干作为重点人群信息反馈入口,每一位联系机制内的学生骨干对自己联系的重点人群对象要进行跟踪考察,并按时将相关信息整理上传至各专业年级学生管理负责人。如遇到突发或恶性情况,学生骨干则需第一时间向相关专业年级学生负责人进行详细通报。打造高校的重点人群打造信息反馈渠道。
三、“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的问题与反思
(一)“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当前问题
1.重点人群分层举措模糊
对大学生重点人群的分类标准每个学校大至相同,均分为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等几大类。然而在对这些群体进行教育帮扶时,高校往往没有去深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中不同层次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对同类型群体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人施教。大学生重点人群教育帮扶举措缺乏针对性直接影响帮扶工作的实效性。
2.对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关注较多,对其他类型的重点人群关注较少
经济困难、心理困难学生引起了教育者、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而其他类型重点人群则常常被忽视,如思想困难群体。由于近年来西方强势文化思潮的输入和价值观念的撞击,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信念逐渐偏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在帮扶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所有重点人群的教育工作。 3.学生骨干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整体影响尚不明显
作为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他们身上也有缺点和不足,如在政治理论水平、组织观念、人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少数学生骨干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价值观不明确。在联系机制的实施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信息传递不及时、逃避责任等服务意识淡薄的现象,这些现象原因在于部分学生骨干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不强。此外,部分学生骨干思想比较活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理想信念也比较淡化。
(二)反思与措施
1.适时更新对重点人群定位,联系机制进行阶段性调整
重点人群因其不同的特殊原因而会引起各异的不定行为,在我们联系机制中对特殊群体的划分自然是必须的。而又由于相同特殊群体自身的各异性,对其依据层次性与规律性的进一步划分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当我们实开展“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工作时,要根据实时情况,每隔一段时间,便要对重点人群档案信息进行补充完善,通过重点人群学生目标在近一段时间来其所处的新阶段(如大一,入学陌生不适;大二大三,恋爱问题与网瘾爆发;大四,就业压力等)、所进行的新事务、所面对的新难题,适时更新对重点人群的新定位,以此来重新调整机制中学生骨干的选择与联系方式的确定。
2.合理分配学生骨干任务,各尽其能
由于学生骨干的种类不同,其优势与针对性也各不相同。唯有根据实施情况,积极调配学生骨干,真正做到各尽其能。并且要把以不同种类学生骨干相互配合的组合形式,作为联系机制的重要方式进行学生重点人群的联系工作。通过此项措施,保障联系机制的效率。
3.加强学生骨干培训,促进素质完善
面对当前学生骨干素质薄弱,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的特点,想要使其能够胜任“高校学生骨干联系重点人群机制”中的位置,就必须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完善。不仅要从思想意识上使其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更要从相关素质技能上帮助其懂得如何应对重点人群。与一般学生骨干培训不同,为了能够使得学生骨干能够适应与重点人群的联系机制,我们就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有意的设计与规划。我们可以结合过去培训形式展开以下三种形式进行培训:一是请领导或专家对学生骨干做与重点人群建立联系机制的重要性的讲座,从而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定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组织学生骨干召开联系机制工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可以使学生骨干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三是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学生骨干进行较系统的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能学习,知晓掌握学校“联系机制”中,对重点人群信息传递的规范渠道、应对措施使用的等相关事项。
参考文献:
[1] 刘宝国.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02:76-78.
[2] 李尧,吴志春.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5,02:36-38.
[3] 于美亚. 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 教育与职业,2013,06:47-48.
[4] 黄莺. 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机制研究[J]. 理论观察,2013,04:137-138.
[5] 高杨文. 大学生中的重点人群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08,04: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