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变成大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热点。大众旅游的盛行,不仅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同时也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旅游摄影群体,摄影逐渐成为全民的摄影,因此旅游摄影也流行起来。本文从旅游的角度对摄影作一探讨,初步分析了大众旅游背景下的摄影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大众旅游;旅游摄影
一、旅游及摄影形成的背景
根据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的《观光的凝视》表述,1840年左右,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兴起大众观光旅游的重要时刻。1841年,通济隆旅行社安排了世界上第一次包办式旅游,第一家铁路旅馆也开始营业,冠达邮轮公司的远洋航线也实现了首航。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性重要标志之一的摄影,被正式认定的发明时间为1839年。从时间上来看,摄影术的诞生于现代观光旅游的出现只相差一两年。厄里说:“就这样,公元1840年,是世界看似在变,而且新的关系模式被确立而永远无法回头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也是结合集体式观光凝视、旅行欲望以及摄影复制技术于一身的‘观光凝视’,成为西方现代性重要一环的时刻。”[1]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兴盛起来,进入20世纪才真正普及的现代大众旅游,则把个人性质的空间移动行为,变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这个从旅行改变为旅游的变化,是人类社会与生活文化形态发生重要转变的标志之一。
二、摄影与旅游的關系
其实,早于厄里,美国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就发现旅游与摄影存在一种有趣的关系。她指出:“事实上,摄影首先是作为中产阶级者的眼睛的延伸而发挥其功能的,闲逛者的感受力是如此准确地被波德莱尔描述过。摄影师是侦察、跟踪、巡游城市地狱的孤独漫步者的武装版,这位窥探狂式的闲逛者发现城市是一种由众多骄奢淫逸的极端所构成的风景。”[2]同时苏珊·桑塔格指出摄影与旅游业相辅相成地发展,照片是旅游无可置疑的证明,旅游越多对照片的依赖就越大。她说“既然是为了快乐才旅游,不随身携带照相机那么似乎就太不合情理了”。厄里等人则认为如果没有发明摄影技术,那么基于凝视的旅游会和现在大相径庭,甚至现代的旅游业根本就不是这样存在的,即提出“如果没有摄影术,也就不会有当代全球的旅游业”的观点。
奥斯本则发现摄影与旅游是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相关现象,奥斯本这样说:“普遍的旅游文化和经济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化与(摄影)媒体从根本上是秘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周宪教授认为旅游摄影变了旅游视觉文化意义和旅游视觉模式,照相机镜头成为旅游者眼光合乎逻辑的延伸,反映着主体意识形态,在这里照相机就是眼睛,照片则是眼见之物。[3]
随着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普及,旅游现象本身也成为了摄影的对象。在美国摄影家李·弗里德兰的摄影中,出现了现代旅游观光客的形象。在他的一张拍摄于1969年的照片里,一对可能是夫妻的老年旅游者,一人手举照相机拍照、另一人手持望远镜远望,在他们面前的则是著名的南达柯他州的山体总统形象雕像。他们是谁,从这张照片看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景观本身与观看者这两者同时出现在一张照片中。而法国摄影家马克·里布,作为一个持续观察中国长达五十多年的外国摄影家,中国的著名观光点,如长城、黄山、北京等也成为了他观察表现中国的重要方面。他拍摄到了当时还没有被组织化的中国国内旅游的一些照片,这构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有趣部分。里布既是一个外国观光客,但同时也是一个观看“观光客的凝视”的观光客兼拍摄者。他以这样复杂的身份与眼光,为中国人记录了中国人的旅游景象。
而现代社会中,休闲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和消费活动,也是一种现代性的标志。通过旅游这个现代生活方式,我们将自身置身于与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观看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摄影就是记录旅游的一种便携的方式。
三、旅游摄影的文化内涵
旅游摄影,是以旅游要素和旅游活动为拍摄主体的摄影类型。旅游摄影的主题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和类型密不可分,包含了旅游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成为旅游摄影的主题。旅游摄影贯穿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等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为旅游摄影提供了丰富的摄影素材,这正是旅游摄影区别于其他专项摄影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摄影拥有庞大爱好者群体的特殊吸引力所在。所以,旅游摄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无论从它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普遍现象还是它的功能去分析,都可以作多重文化意义的解读。
(一)旅游者审美观念和“即兴表演”带来的体验
从表面上看,旅游者透过镜头比较随意地拍摄旅游地,但实际上在拍摄中包含了旅游者对事物审美和选择过程,决定着什么可以值得他们观赏,以及哪些图像和记忆应该带回家中。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有将旅游中的一些场景用相机将它们浪漫地“固定”下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的实质,即什么样的事物值得一看、什么样的画面和记忆是值得带回的。当旅游结束后,那些旅游中留下的照片,是闪光灯将自然界陌生的风景变得亲密而熟悉画面的结果,它们成为旅游者回忆、建构“旅游经历”的重要凭证。
摄影留念在现代旅游中必不可少,旅游者在镜头前用各种姿势释放自己对旅游地的情感,用照片来表达类似“某某到此一游”,因而有学者认为“摄影塑造着旅行过程,以至整个旅途就成为了胶片上捕获的一个个‘好风景’,旅游目标、照相机和胶片技术构成了旅行的真正本质”。[4]摄影留念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即兴表演”后的留存,它将那些值得回忆的场景,尤其是最美好的照片,用摄影的方式保留在相册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摄影留念就变成珍贵的“老照片”,当旅游者重温这些“老照片”时,他们会根据照片中的图像极力去追寻自己的旅游经历。因而旅游摄影是一种能给旅游者带来持久性和延续性的旅游体验。
(二)建构与宣传旅游地形象
旅游摄影在建构与宣传旅游地形象中的地位不可缺少,现代旅游产业下的旅游地形象建构与宣传,除了用形象用语之外,图片形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和旅游相关的报刊、杂志、地图、网站、电视节目、博客等媒体,都有许多展示旅游地突出形象的图片,包括风景、人物、建筑、服装、习俗等。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又用相机中拍摄旅游地,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在网站、博客、QQ空间、游记等不同媒体上展示,参与了旅游地“天堂形象”的建构。例如现在流行的一些摄影网站,很多美丽的风景、风俗人情都位于网站首页,想去旅游的游客发现了,便会亲自去体验一番。因而对于很多旅游地来说,与其是它们宣传了自身,还不如说是旅游者用摄影发现和建构了它们的“天堂形象”。
四、结语
旅游摄影作为现代大众旅游活动中的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体现了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对客体的“凝视”,但是这种流动的“凝视”并非是静止的,而是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旅游者用视觉“凝视”旅游地,反过来旅游地通过被“凝视”去塑造旅游者的眼光。从表面上来看,旅游摄影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实践活动,每个旅游者都有这种实践的体验;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摄影涉及了视觉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体验、旅游行为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约翰·厄里,叶浩译,《观光客的凝视》,书林,2007,台北,P254。
[2]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P55。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 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5。
[4]尤瑞.游客凝视[M].杨慧,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6.
作者简介
刘茜,女,1992年7月,汉族,江苏靖江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关键词:大众旅游;旅游摄影
一、旅游及摄影形成的背景
根据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的《观光的凝视》表述,1840年左右,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兴起大众观光旅游的重要时刻。1841年,通济隆旅行社安排了世界上第一次包办式旅游,第一家铁路旅馆也开始营业,冠达邮轮公司的远洋航线也实现了首航。与此同时,作为现代性重要标志之一的摄影,被正式认定的发明时间为1839年。从时间上来看,摄影术的诞生于现代观光旅游的出现只相差一两年。厄里说:“就这样,公元1840年,是世界看似在变,而且新的关系模式被确立而永远无法回头的重要历史时刻。这也是结合集体式观光凝视、旅行欲望以及摄影复制技术于一身的‘观光凝视’,成为西方现代性重要一环的时刻。”[1]
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兴盛起来,进入20世纪才真正普及的现代大众旅游,则把个人性质的空间移动行为,变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这个从旅行改变为旅游的变化,是人类社会与生活文化形态发生重要转变的标志之一。
二、摄影与旅游的關系
其实,早于厄里,美国思想家苏珊·桑塔格就发现旅游与摄影存在一种有趣的关系。她指出:“事实上,摄影首先是作为中产阶级者的眼睛的延伸而发挥其功能的,闲逛者的感受力是如此准确地被波德莱尔描述过。摄影师是侦察、跟踪、巡游城市地狱的孤独漫步者的武装版,这位窥探狂式的闲逛者发现城市是一种由众多骄奢淫逸的极端所构成的风景。”[2]同时苏珊·桑塔格指出摄影与旅游业相辅相成地发展,照片是旅游无可置疑的证明,旅游越多对照片的依赖就越大。她说“既然是为了快乐才旅游,不随身携带照相机那么似乎就太不合情理了”。厄里等人则认为如果没有发明摄影技术,那么基于凝视的旅游会和现在大相径庭,甚至现代的旅游业根本就不是这样存在的,即提出“如果没有摄影术,也就不会有当代全球的旅游业”的观点。
奥斯本则发现摄影与旅游是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相关现象,奥斯本这样说:“普遍的旅游文化和经济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文化与(摄影)媒体从根本上是秘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周宪教授认为旅游摄影变了旅游视觉文化意义和旅游视觉模式,照相机镜头成为旅游者眼光合乎逻辑的延伸,反映着主体意识形态,在这里照相机就是眼睛,照片则是眼见之物。[3]
随着现代大众旅游的兴起与普及,旅游现象本身也成为了摄影的对象。在美国摄影家李·弗里德兰的摄影中,出现了现代旅游观光客的形象。在他的一张拍摄于1969年的照片里,一对可能是夫妻的老年旅游者,一人手举照相机拍照、另一人手持望远镜远望,在他们面前的则是著名的南达柯他州的山体总统形象雕像。他们是谁,从这张照片看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景观本身与观看者这两者同时出现在一张照片中。而法国摄影家马克·里布,作为一个持续观察中国长达五十多年的外国摄影家,中国的著名观光点,如长城、黄山、北京等也成为了他观察表现中国的重要方面。他拍摄到了当时还没有被组织化的中国国内旅游的一些照片,这构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有趣部分。里布既是一个外国观光客,但同时也是一个观看“观光客的凝视”的观光客兼拍摄者。他以这样复杂的身份与眼光,为中国人记录了中国人的旅游景象。
而现代社会中,休闲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和消费活动,也是一种现代性的标志。通过旅游这个现代生活方式,我们将自身置身于与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完全不同的地方观看他人的生活方式,而摄影就是记录旅游的一种便携的方式。
三、旅游摄影的文化内涵
旅游摄影,是以旅游要素和旅游活动为拍摄主体的摄影类型。旅游摄影的主题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和类型密不可分,包含了旅游的六大要素——行、游、住、食、购、娱,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单独成为旅游摄影的主题。旅游摄影贯穿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等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为旅游摄影提供了丰富的摄影素材,这正是旅游摄影区别于其他专项摄影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摄影拥有庞大爱好者群体的特殊吸引力所在。所以,旅游摄影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无论从它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普遍现象还是它的功能去分析,都可以作多重文化意义的解读。
(一)旅游者审美观念和“即兴表演”带来的体验
从表面上看,旅游者透过镜头比较随意地拍摄旅游地,但实际上在拍摄中包含了旅游者对事物审美和选择过程,决定着什么可以值得他们观赏,以及哪些图像和记忆应该带回家中。几乎所有的旅游者都有将旅游中的一些场景用相机将它们浪漫地“固定”下来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的实质,即什么样的事物值得一看、什么样的画面和记忆是值得带回的。当旅游结束后,那些旅游中留下的照片,是闪光灯将自然界陌生的风景变得亲密而熟悉画面的结果,它们成为旅游者回忆、建构“旅游经历”的重要凭证。
摄影留念在现代旅游中必不可少,旅游者在镜头前用各种姿势释放自己对旅游地的情感,用照片来表达类似“某某到此一游”,因而有学者认为“摄影塑造着旅行过程,以至整个旅途就成为了胶片上捕获的一个个‘好风景’,旅游目标、照相机和胶片技术构成了旅行的真正本质”。[4]摄影留念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即兴表演”后的留存,它将那些值得回忆的场景,尤其是最美好的照片,用摄影的方式保留在相册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摄影留念就变成珍贵的“老照片”,当旅游者重温这些“老照片”时,他们会根据照片中的图像极力去追寻自己的旅游经历。因而旅游摄影是一种能给旅游者带来持久性和延续性的旅游体验。
(二)建构与宣传旅游地形象
旅游摄影在建构与宣传旅游地形象中的地位不可缺少,现代旅游产业下的旅游地形象建构与宣传,除了用形象用语之外,图片形象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和旅游相关的报刊、杂志、地图、网站、电视节目、博客等媒体,都有许多展示旅游地突出形象的图片,包括风景、人物、建筑、服装、习俗等。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又用相机中拍摄旅游地,将他们拍摄的照片在网站、博客、QQ空间、游记等不同媒体上展示,参与了旅游地“天堂形象”的建构。例如现在流行的一些摄影网站,很多美丽的风景、风俗人情都位于网站首页,想去旅游的游客发现了,便会亲自去体验一番。因而对于很多旅游地来说,与其是它们宣传了自身,还不如说是旅游者用摄影发现和建构了它们的“天堂形象”。
四、结语
旅游摄影作为现代大众旅游活动中的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体现了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对客体的“凝视”,但是这种流动的“凝视”并非是静止的,而是体现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旅游者用视觉“凝视”旅游地,反过来旅游地通过被“凝视”去塑造旅游者的眼光。从表面上来看,旅游摄影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实践活动,每个旅游者都有这种实践的体验;从深层次来看,旅游摄影涉及了视觉文化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体验、旅游行为等多个方面。
参考文献
[1]约翰·厄里,叶浩译,《观光客的凝视》,书林,2007,台北,P254。
[2]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P55。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 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5。
[4]尤瑞.游客凝视[M].杨慧,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6.
作者简介
刘茜,女,1992年7月,汉族,江苏靖江人,硕士学位,扬州大学,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