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任教小学语文快二十年,对语文教学方法作了一步步的探索。下面我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上世纪九十年代,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剁碎传授给学生,学生不用太多思考直接接受,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时,第一课时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字解词、再读课文、了解文意、理清段落、概括段意。第二课时开始是对学生上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摸底,然后精读课文,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进行相关的巩固练习,最后完成作业。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基本都是老师在细致全面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做笔记,很少有动脑参与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合考试,坏处是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其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上,教师灌输性地传播知识,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掌握,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设计了教学的问题和答案,仅仅照本宣科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仅仅是一纸空文。学生思维难以发散,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有限,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新的教学方法就像春笋一样探出了尝试的头,一片春意盎然。主旨是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方法。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派语文老师不远千里听课取经。最有代表性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模式,分别是“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和“韵语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少讲、学生主体。我尝试运用辽宁省丹东市试行的“韵语”语文教学方法。
韵语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少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主体。我试行的是中年级的教学,采用整体阅读法。第一课时,第一步以看图或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并交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要求,提前把重点与要求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指出重点是什么需要达到哪些要求的。第二步,教学新课(一)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先入为主范读课文,然后学生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不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中主要讲了什么?读完分组练习说一说主要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汇报总结主要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二)细读课文,学习字词。首先,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己通过动手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汇报,扫清了粗读时不认识的字和不能理解的词。其次,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连贯地把课文读几遍,因学生本身的情况自己掌握次数。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3.教师指导读,要读熟。4.提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开头写了什么,中间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然后用“课文主要写了——,开头写了——,中间写了——,最后写了——”这种模式汇报。经过训练,学生井然有序,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教师不讲太多,只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忙得不亦乐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努力和付出。学生汇报完后,再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又用多种方式抓住了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感受,作者表达了什么?第二课时,课时开始时的任务是复述课文,练习背诵(部分或全篇因文章要求而定),接下来完成课堂作业,回答课后问题,抄写巩固字词句等。
课堂紧张而有序,没有学生会因为无事可做而东张西望,教师话不多,但达到了教学要求。一篇课文学下来读了十遍左右,全班学生基本都会读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多读、读熟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根本,所以韵语教学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整堂课都在读。如果在学生还不会读的情况下讲解课文,就一定徒劳。韵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说和写,加强复述、背诵,能仿写的就仿写,不能仿写的就背诵,加强语言积累。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为写作打下了基础。韵语教学的主题中心就是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说写紧密结合。要动口、动手、动脑,不要一问一答式的教师与几个学生对话,要让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有效学习。
我尝试这样教学,通过多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这样改变了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轻松,学生快乐。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当家做主”,由以往被动型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型的课堂主人翁。譬如故事类型的课文是提高学生学习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点部分,因为此类课文生动,而且信息量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要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模拟故事内容互动交流。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前行,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上世纪九十年代,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将知识剁碎传授给学生,学生不用太多思考直接接受,是“填鸭式”教学。教学时,第一课时一般都是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导入新课、初读课文、识字解词、再读课文、了解文意、理清段落、概括段意。第二课时开始是对学生上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摸底,然后精读课文,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接着进行相关的巩固练习,最后完成作业。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基本都是老师在细致全面地讲解,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做笔记,很少有动脑参与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合考试,坏处是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其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注重学生的共性,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上,教师灌输性地传播知识,机械性地要求学生掌握,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设计了教学的问题和答案,仅仅照本宣科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没有鼓励学生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真正掌握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仅仅是一纸空文。学生思维难以发散,语文学习能力提高有限,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课标的出台,新的教学方法就像春笋一样探出了尝试的头,一片春意盎然。主旨是找到一个更有效的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方法。学校通过各种渠道派语文老师不远千里听课取经。最有代表性的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个模式,分别是“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和“韵语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少讲、学生主体。我尝试运用辽宁省丹东市试行的“韵语”语文教学方法。
韵语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少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主体。我试行的是中年级的教学,采用整体阅读法。第一课时,第一步以看图或讲故事等形式导入新课并交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要求,提前把重点与要求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指出重点是什么需要达到哪些要求的。第二步,教学新课(一)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教师先入为主范读课文,然后学生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不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中主要讲了什么?读完分组练习说一说主要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汇报总结主要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二)细读课文,学习字词。首先,学生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自己通过动手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汇报,扫清了粗读时不认识的字和不能理解的词。其次,指名朗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三)熟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生连贯地把课文读几遍,因学生本身的情况自己掌握次数。2.指名朗读,指导长句中的停顿。3.教师指导读,要读熟。4.提问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开头写了什么,中间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然后用“课文主要写了——,开头写了——,中间写了——,最后写了——”这种模式汇报。经过训练,学生井然有序,积极地投入到思考中,教师不讲太多,只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忙得不亦乐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老师平时的努力和付出。学生汇报完后,再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感情。“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又用多种方式抓住了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感受,作者表达了什么?第二课时,课时开始时的任务是复述课文,练习背诵(部分或全篇因文章要求而定),接下来完成课堂作业,回答课后问题,抄写巩固字词句等。
课堂紧张而有序,没有学生会因为无事可做而东张西望,教师话不多,但达到了教学要求。一篇课文学下来读了十遍左右,全班学生基本都会读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多读、读熟是学习整篇课文的根本,所以韵语教学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整堂课都在读。如果在学生还不会读的情况下讲解课文,就一定徒劳。韵语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说和写,加强复述、背诵,能仿写的就仿写,不能仿写的就背诵,加强语言积累。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还为写作打下了基础。韵语教学的主题中心就是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说写紧密结合。要动口、动手、动脑,不要一问一答式的教师与几个学生对话,要让每一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有效学习。
我尝试这样教学,通过多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这样改变了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教学模式,教师轻松,学生快乐。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当家做主”,由以往被动型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型的课堂主人翁。譬如故事类型的课文是提高学生学习交际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重点部分,因为此类课文生动,而且信息量高,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要根据课堂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模拟故事内容互动交流。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摸索前行,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