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省老河口市秦集小学踩踏事故,刺痛人心。它仿佛是在教育肌肤上撕开裂口,也为校园安全的整饬提供了教训与镜鉴。据记者采访,有些家长、学生反映,2月26日晚有教师聚餐,部分老师醉酒,未能按时起床开宿舍大门,以致酿成悲剧。当地政府已承认,这是一起责任事故,已撤免8名相关责任人。
这起踩踏悲剧,事发突然,时间点离开学不远,以至于公众尚未从节后氛围中抽身,就陷入沉痛之中。多名孩子的死伤像块疤痕,烙在了公共记忆中。从黑校车、被砍到踩踏,灾祸过后,笼罩在孩子身上的阴霾,似乎未曾散去。而灾祸过后,“校园安全”字眼也会被提上公共议程。
踩踏事故发生后,调查、问责、整治,似乎正循序展开。副市长含泪道歉、责任人第一时间被撤免等,都展现了责任省思的决心。与此同时,有些刺耳的声音,也在撩拨公众的情绪,如校方称“刚刚开学,学生太兴奋”。2月28日当地媒体在报道时,还用了“家属情绪稳定”等字眼。可有死者家属称,还没人找他们谈善后事宜,反而有人催其早些将孩子的遗体送殡仪馆。
如果说,火速问责、官员道歉是循着“亡羊补牢”的态势发展,也有助于拉开反思帷幕,那避责式表述,显然太过麻木,也在制造着对公众情绪的二次割裂,无益于汲取教训、对悲剧进行深层检讨与规避。
校园踩踏事故,之前也曾发生过。看起来,它的祸由都带有几分偶然性。譬如这次,原因就疑为“老师醉酒,延迟了开门时间”。大批学生围聚门口,宿舍门一开,他们就鱼贯而出,这为踩踏埋下了伏笔。
意外的“醉酒延误”,或是造成踩踏事故的由头。这令人扼腕痛惜。“醉酒向来易误事”,如果没有醉酒的因,大概不会有“迟开宿舍门”的果。如果学生能有序出门,踩踏或可避免……遗憾的是,“如果”之轻,载不起反思之重。
对于事故,若总拿“偶然”说事,则容易造成归因的片面化。在光山校园伤害案后,《人民日报》曾评论道,对惨案应“双向归因”,才能更好地寻绎事件的上下文。言必提“制度缺漏”,容易忽略个体偏失;但对事故的反省,止于追责个人,也会造成症结遗留。
教师失职,应遭谴责。但应看到,这起事故并非“一时不巧”,而是遵循“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发生逻辑。按理说,中小学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防患意识也较匮乏。在此情景下,学校的及时引导不可或缺。若是在现场,学生拥挤出门时,老师能加以应急性疏导,或许秩序也不至于混乱。
而更深层次的“溯因”则在于:学生寄宿制下,宿舍管理的粗放与疏漏。而若仔细追溯,这或跟“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远难题有关;校园基础设施的简陋,铁门轻易坍塌,质量未必合格:教师与“琐碎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嵌合,会否造成力不从心,懈怠心也潜滋暗长……这些隐患叠加,势必会带来风险堆高,而运动式的整治,无法连根拔起。
踩踏事故已酿成,就该用深层归因、反思去续尾,而漏洞补全,应是反思的落点。心香一瓣,惟愿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因校园安全疮孔而凋零,也但愿校园安全,能在制度与人心的打理中,像阳光一样打照在孩子身上。(来源:2013年3月1日《华西都市报》)(编辑/冯立梅)
这起踩踏悲剧,事发突然,时间点离开学不远,以至于公众尚未从节后氛围中抽身,就陷入沉痛之中。多名孩子的死伤像块疤痕,烙在了公共记忆中。从黑校车、被砍到踩踏,灾祸过后,笼罩在孩子身上的阴霾,似乎未曾散去。而灾祸过后,“校园安全”字眼也会被提上公共议程。
踩踏事故发生后,调查、问责、整治,似乎正循序展开。副市长含泪道歉、责任人第一时间被撤免等,都展现了责任省思的决心。与此同时,有些刺耳的声音,也在撩拨公众的情绪,如校方称“刚刚开学,学生太兴奋”。2月28日当地媒体在报道时,还用了“家属情绪稳定”等字眼。可有死者家属称,还没人找他们谈善后事宜,反而有人催其早些将孩子的遗体送殡仪馆。
如果说,火速问责、官员道歉是循着“亡羊补牢”的态势发展,也有助于拉开反思帷幕,那避责式表述,显然太过麻木,也在制造着对公众情绪的二次割裂,无益于汲取教训、对悲剧进行深层检讨与规避。
校园踩踏事故,之前也曾发生过。看起来,它的祸由都带有几分偶然性。譬如这次,原因就疑为“老师醉酒,延迟了开门时间”。大批学生围聚门口,宿舍门一开,他们就鱼贯而出,这为踩踏埋下了伏笔。
意外的“醉酒延误”,或是造成踩踏事故的由头。这令人扼腕痛惜。“醉酒向来易误事”,如果没有醉酒的因,大概不会有“迟开宿舍门”的果。如果学生能有序出门,踩踏或可避免……遗憾的是,“如果”之轻,载不起反思之重。
对于事故,若总拿“偶然”说事,则容易造成归因的片面化。在光山校园伤害案后,《人民日报》曾评论道,对惨案应“双向归因”,才能更好地寻绎事件的上下文。言必提“制度缺漏”,容易忽略个体偏失;但对事故的反省,止于追责个人,也会造成症结遗留。
教师失职,应遭谴责。但应看到,这起事故并非“一时不巧”,而是遵循“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发生逻辑。按理说,中小学学生心智尚不成熟,防患意识也较匮乏。在此情景下,学校的及时引导不可或缺。若是在现场,学生拥挤出门时,老师能加以应急性疏导,或许秩序也不至于混乱。
而更深层次的“溯因”则在于:学生寄宿制下,宿舍管理的粗放与疏漏。而若仔细追溯,这或跟“撤点并校”带来的上学远难题有关;校园基础设施的简陋,铁门轻易坍塌,质量未必合格:教师与“琐碎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嵌合,会否造成力不从心,懈怠心也潜滋暗长……这些隐患叠加,势必会带来风险堆高,而运动式的整治,无法连根拔起。
踩踏事故已酿成,就该用深层归因、反思去续尾,而漏洞补全,应是反思的落点。心香一瓣,惟愿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因校园安全疮孔而凋零,也但愿校园安全,能在制度与人心的打理中,像阳光一样打照在孩子身上。(来源:2013年3月1日《华西都市报》)(编辑/冯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