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历来为各大教育家所争议,笔者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转变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与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优化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改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人性本质的尊重,遵循人类个性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续300多年的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学校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对其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就指出:“创新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也把“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目标。教育目标升级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自然而然要更新,与时俱进。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亲其师,信其道”。小学语文正是小学生刚刚接受规范化、系统化母语教学的起跑线,塑造自身个性的开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扮演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文化素养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新学生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師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跟孩子们交往”,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沟通,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和顾虑,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师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地进行互动、产生心灵的对话,教师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异彩纷呈,整个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极少,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教材的选文文本几乎都用汉语言文字写成,据研究,汉语中的虚词除外,实词中的每个汉字一般至少有三种含义。正是语言文字的模糊性,造就了每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结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
自从孔子创办私塾以来,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谈话法为主,讲究因材施教。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倡“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等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手段已经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慢慢地增添了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现代的课堂上,我们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的多功能性,可以引发学生的无限联想,但是毕竟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期,对每种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旺盛,且他们大多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看问题和做事情都比较天真和幼稚。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分寸,点到为止。
三、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都离不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相适应;课堂信息反馈是否畅通与及时;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他们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
四、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古语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指导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学会寻求获取知识的最优化途径;学会选择合适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小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浅,思想单纯,天真,爱幻想,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好。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质疑,培养能力)逐步指导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由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使用教学方法的不同,当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会不同,导致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临场指导;座谈会,调查访问,个别谈话,班组交流,印发学法规程和有关资料等等。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总而言之,优化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转换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还给学生一片蓝天,才能更好地构建理想与有效性兼容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优化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改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对人性本质的尊重,遵循人类个性发展的自然规律。延续300多年的课堂教学,仍然是目前学校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对其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江泽民总书记就指出:“创新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也把“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目标。教育目标升级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自然而然要更新,与时俱进。中国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亲其师,信其道”。小学语文正是小学生刚刚接受规范化、系统化母语教学的起跑线,塑造自身个性的开端,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扮演得好不好,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一代文化素养的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势在必行。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活生生的人,并非学习的奴隶,也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新学生观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師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跟孩子们交往”,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沟通,消除学生学习上的负担和顾虑,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安全、愉快的学习环境。这样师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地进行互动、产生心灵的对话,教师更容易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了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异彩纷呈,整个课堂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极少,大家都知道,语文学科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教材的选文文本几乎都用汉语言文字写成,据研究,汉语中的虚词除外,实词中的每个汉字一般至少有三种含义。正是语言文字的模糊性,造就了每位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形成了“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结果。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殊性。
自从孔子创办私塾以来,教学方法以讲授法、谈话法为主,讲究因材施教。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则提倡“教无定法”“教是为了不教”等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手段已经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慢慢地增添了电视机、录像机、投影仪、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现代的课堂上,我们使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和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多媒体的多功能性,可以引发学生的无限联想,但是毕竟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期,对每种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旺盛,且他们大多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看问题和做事情都比较天真和幼稚。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分寸,点到为止。
三、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创建一个有活力、高效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都离不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是否相适应;课堂信息反馈是否畅通与及时;课堂的教学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效等,这些因素都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出身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因此他们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
四、注重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古语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要指导个性有差异的学生学会寻求获取知识的最优化途径;学会选择合适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学会对自己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小学生人生阅历比较浅,思想单纯,天真,爱幻想,模仿能力较强,可塑性好。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质疑,培养能力)逐步指导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学会选择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由于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使用教学方法的不同,当然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会不同,导致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途径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临场指导;座谈会,调查访问,个别谈话,班组交流,印发学法规程和有关资料等等。虽然方法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会自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总而言之,优化和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教师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转换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还给学生一片蓝天,才能更好地构建理想与有效性兼容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