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一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李杨的作品《盲山》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述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选择一些比较敏感的社会话题进行叙述,用一些名不经传的小人物来折射当今社会上很现实的问题。
  尽管只是一些小人物,可他们在影片中的话语主导与身份体认,往往能够激起观影人的强烈的正义感。这种心灵震撼的力量绝不少于华丽的场景和宏伟的特效。李杨通过他的作品引起人们对社会百态的深层次关怀和关注,立体地展现人性和灵魂,为实现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打开一扇大门。
  导演李杨的叙事风格的平静,对影片巨大冲击力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李杨以纪录片的样式推演情节,强烈的纪实色彩首先为影片注入了感动人心的力量,事实最具说服力,影响也最深远。《盲山》平静化叙事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不仅让观众看到了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也给影视创作者在叙事方法、结构等方面一定的借鉴,提升了影视创作的空间。
  在当中国的电影业一哄而上开始拙劣地模仿西方电影宏伟的特效制作和品位时,《盲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以贴近的方式表现当下中国某些地域农村物质和精神双重生活的现状,这类电影虽然在当代中国影坛有些异类,但在多元现代性语境下却各有其独特的价值。
  其次,《盲山》选取了人贩子拐卖妇女赚钱的题材是众人身边常发生的事,并不新鲜。但由于影片主要反映的并不是被拐卖的妇女所遭受的苦难,而是反映悲惨事件背后那些表情冷漠、不予受害人人道援助的看客,跳出了类似题材影片表现的老路子,从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感受到了人们的无知和人性扭曲的悲剧。导演使出浑身解数给观众以真的感觉,自然地叙事,极少介入其中发表评论,将“盲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状态完整细腻地表现出来,讓观众看过后自己品评、反思。
  《盲山》不仅反映了人贩子拐卖妇女的罪恶,更主要的表现了盲区内的贫穷、落后、罪恶,包括文化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村民的粗鄙、拖欠工资、儿童失学等诸多问题。生存条件恶劣,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下,“买妻”成为他们延续后代的方式,在自由恋爱的当今社会这甚至是不可想象的生存方式,然而它真实的存在着,在当代文明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蛮荒的力量企图向内腐蚀发展中的文明社会,甚至花钱买来当今“社会的希望”,以延续后代,然后继续封闭地成长、花钱买媳妇、孕育愚昧的后代,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此外,《盲山》将批判的眼光投向了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人口拐卖。作品在带给观众纪实性的沉重观影体验的同时,也在强烈的冲击着社会的神经,它的悲剧性是层层递进的,促使受众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思考,从而对现代文明进行深刻的反思。从直观上说,《盲山》的教育意义之一,就是警示现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家庭的压力、金钱的诱惑、人生的追求等多种因素下,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与理智的判断,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从更深的层次上说,主人公白雪梅的遭遇是社会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文明的悲剧。白雪梅的人物设定不是普通的社会一员,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社会明天的希望。这种“希望”被拐入大山,被束缚了自由,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象征,是发展着的当代文明与封闭、落后、愚昧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
  大山里的典型代表,也是这种文化下的社会大背景,教育的欠缺使得村中文明进化程度与社会大环境差距巨大,在倡导个体价值与自由追求的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以“繁殖”作为基本生存理念的群体存在。但它真实的存在着,提醒着我们文明的同步与教育的普及的必要性。在愚昧文化的大背景下,文明的种子被扼杀,尚存理智的中间地带被不断黑化,形成不可逆转的死循环。
  其次,对“看客”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看,《盲山》不仅仅是讲述一个被拐女大学命运、批判人贩子及村民愚昧、法律意识淡薄的影片。“盲即‘亡目’,导演批判矛头掉转,鲜明地直指那些所谓‘看客’。”
  导演用冷静的镜头对准世态炎凉,目的是唤醒社会上依然双手抱起的看客们。鲁迅先生对于国人不要冷漠的呐喊还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回荡,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要失去明朗的双眼,变成社会的看客,这大概是李杨导演对于整个社会的警醒与启示。这样的“盲山”,在当代社会不止这一座,而现今迫切的任务就是对其普及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改善愚昧的文化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盲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中国每年有成千上万被拐卖的妇女,其中大多数知识结构低下,但也不乏有大学生甚至是博士生被拐卖到山区若干年后才被救出的新闻见诸媒体。这是在主流传媒报道中被掩抑的一小部分中国,而这部分中国又“现实”得如此触目心。人口生态的盲山之重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轻,应该是这部影片力图达到的理想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人类学纪录片作为人类学的研究工具,不仅具有研究价值,更使得人类文化得到了历时性的传承和共识性的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而如今新兴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在新媒体时代下,人类学纪录片应该与时代接轨,走到台前,用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与新兴技术结合,拓展人类学纪录片受众,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弘扬人类文化,传承人类文明。  关键词:人类学纪录片;新媒体时代;发展价值
期刊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成绩,当前阶段,绘画艺术多元化的艺术格局已初具规模。文章首先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然后提出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绘画;美术;艺术风格;审美  绪论  一定时期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国
期刊
摘要:京极夏彦是日本推理小说界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他将妖怪写入推理小说的大胆创作思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书内容特色极其鲜明,可以说是为推理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姑获鸟之夏》作为其处女座,将这种新奇大胆的创作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不乏对人性的剖析,让人读后感慨良多。书中的人物“京极堂”是作者的化身,作者将自己也写入书中,和读者一起探索人与妖的界限。  关键词:日本推理小说;京极夏彦;妖怪推理
期刊
摘要:创建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来处理土地资源的流转中突显的弊端和难题。分析土地资源信息评价要素,研究土地资源流动的影响效果。制定了土地分等定级的价格测算方案,阐明了土地理论价格和土地市场价格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明确了土地资源信息化构建路径准则和相关策略要求。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建立的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可以优化土地市场对土地流转的配置能力,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数据分析;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路径
期刊
初识“舞蹈形态”一词还是在舞蹈杂志的舞剧评析上,多见于舞剧舞蹈的本体形态分析,但此后对这一词的具体释义并未详加深究。再闻“舞蹈形态”是在于平老师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课程上,反复提及到舞蹈形态分析的重要性,在此后的导师课上我们也被多次提点到不可脱离舞蹈艺术本体去做舞蹈研究,研究的重点还应在舞蹈艺术自身上,这也就有了后来开始对舞蹈本体研究相关著述的关注,直到近来阅读到由于平老师著述于1998年还在北京舞
期刊
摘要:舞蹈编导指的是对舞蹈的动作、舞台表现方式等进行设计和布置的人员。他以舞蹈创作为主,是各种舞蹈演出的幕后设计师。在设计舞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舞蹈的内容、形式、演员以及舞台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这就对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和个人文化艺术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以“舞蹈编导需要具有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艺术素质”为主题,对此略加申述。  关键词:舞蹈编导;文化艺术素质;创新意识  引言:  舞蹈艺术
期刊
奥尼尔开始探索实验戏剧,运用一系列戏剧手段来传达主题内涵,因为对当时美国戏剧界的不满,更不屑于父亲詹姆斯老一套的戏剧表演体系,于是反叛的奥尼尔决定革新美国戏剧,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这同样归功于普林温斯剧团,奥尼尔的早期独幕剧被接受并引起轰动剧团功不可没,此后奥尼尔大多数剧作都是在此上演。拥有一个具有创造性想象力的剧团一直是奥尼尔的梦想,但这似乎很难实施,在当时还是以崇高人物为主人公,缺少生机与活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森罗万象,其中的传统美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远自甲骨文时代,近至中国近代史,千千万万画家们在用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来描绘出我国大好河山,为我国的传统美术的发展作出了一番不可多得的贡献。传统美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渲染,对现代史的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的重点目的,就是对平面设计传达效果以及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做出一番充分阐述与分析了。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下,新兴的各式各样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环境艺术设计就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强劲的发展动力源泉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中,设计出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特点的艺术作品。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探索其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彩表现。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综合应用  引言  环境艺术设计师会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其设计的作
期刊
摘要:《情书》电影中镜像理论最明显的体现便是:藤井树和渡边博子有着一模一样的相貌,以及男树和女树都是“藤井树”这个名字,同名同姓的设置在影片中,为阴差阳错和制造矛盾提供着可能性,它也同时建立起男树和女树有着某种尴尬而且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男树;女树;自我确认;  前言:  1936年,拉康提出“镜像阶段”理论,这是他深刻地研究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观点。电影银幕与镜子十分相似,在电影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