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学校常规工作的科学管理,是确保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根本举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树好学校和教师形象的根本要求。本文就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学 常规管理 创新
一、当前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交流传递
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区、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是教学行为的信息源,是下级教学措施的决策者,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2.忽略教师的个性作用
面常规用一个模子衡量教育行为,譬如在备课组活动当中实行统一要求,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知识背景,忽略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层次,备课中要求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态度的影响,推行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凡上课就用这个标准衡量。把所有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在单一的模式上面,过分重标准规范,把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个性能力等内在因素与教学行为分离。使老师成为用规定程序统一标准加工学生的机器。
3.重数量轻质量管理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沒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看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实现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是学校稳步发展的坚强保证。如何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试做剖析如下:
一、管理工作有创新、求实效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到教学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常规总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有所出新。常规的管理和执行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别的。尽管我们的教学常规是统一要求的,但在具体处理上,我们还是把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区别开来,把不同学科区别开来。就学生这一群体,我们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也有适当的差别。执行过程中让教师参与常规检查,调动大家共同遵守常规,且注意让学生参与管理,形成教、学、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注重管理常新的同时,我更为注重的是管理的实效性。教学要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所谓精细,“精”就是高水平的工作要求,“细”就是细致的管理措施。而这一切都要做“实”,才有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工作都不是很复杂,关键是坚持与检查,而检查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自查与互查。在学校的两操、食堂就餐、环境卫生、课间纪律、文明礼仪、仪容仪表等常规工作,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成立文明监督岗,由学生会干部及各班纪律委员组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工作也会使得学校的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比如在两操检查中,我们制定了两操评分细则,通告于全校师生,然后对文明监督员进行培训。每天文明监督员就深入到各班班级,根据评分细则,对各班打出得分,公示于学校的常规评比栏中。学校因此逐渐会形成“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
三、推进学习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的学习一般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双向的教与学互动,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管理既要突出制度建设,也要彰显人文关怀。教学管理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结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管理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实、公正、实效、细心、恒心、耐心、精心,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失时机的,积极主动的,分阶段的,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在动态中寻找管理办法,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关键词】中学 常规管理 创新
一、当前中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行为管理,轻知识交流传递
常规管理的组织自上而下,有区、校、教研组、教师之间垂直链接,下级服从上级,上级是教学行为的信息源,是下级教学措施的决策者,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成为信息沟通的障碍,造成教学效率低,适应能力差,思想僵化。过多的层次、过死的职责、过细的职能禁锢了教师的思维,限制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的发挥。下级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案,而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上级。教师之间缺乏互动的方式传递信息,进行合作。
2.忽略教师的个性作用
面常规用一个模子衡量教育行为,譬如在备课组活动当中实行统一要求,忽略了教师的个性和知识背景,忽略了不同班级的学生层次,备课中要求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态度的影响,推行统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凡上课就用这个标准衡量。把所有教师的教学思想统一在单一的模式上面,过分重标准规范,把教师的情感意志、道德价值观、个性能力等内在因素与教学行为分离。使老师成为用规定程序统一标准加工学生的机器。
3.重数量轻质量管理
量化管理进入学校并沒有什么错,但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看班上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看有几个学生考上了名牌大学,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看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政治学习评先进,看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整不工整,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些教学管理干部将不能量化的也要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实现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目标的根本途径。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是学校稳步发展的坚强保证。如何加强学校常规管理,试做剖析如下:
一、管理工作有创新、求实效
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充分意识到教学常规管理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过程。常规总是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一旦教与学的具体情况已发生了变化,那么常规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随之变化,就必须重新修订,有所出新。常规的管理和执行也是因人而异,因情有别的。尽管我们的教学常规是统一要求的,但在具体处理上,我们还是把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区别开来,把不同学科区别开来。就学生这一群体,我们对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也有适当的差别。执行过程中让教师参与常规检查,调动大家共同遵守常规,且注意让学生参与管理,形成教、学、管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注重管理常新的同时,我更为注重的是管理的实效性。教学要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所谓精细,“精”就是高水平的工作要求,“细”就是细致的管理措施。而这一切都要做“实”,才有意义。
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
前面我们说过,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工作都不是很复杂,关键是坚持与检查,而检查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自查与互查。在学校的两操、食堂就餐、环境卫生、课间纪律、文明礼仪、仪容仪表等常规工作,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管理。学校成立文明监督岗,由学生会干部及各班纪律委员组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工作也会使得学校的秩序井然,环境优美。比如在两操检查中,我们制定了两操评分细则,通告于全校师生,然后对文明监督员进行培训。每天文明监督员就深入到各班班级,根据评分细则,对各班打出得分,公示于学校的常规评比栏中。学校因此逐渐会形成“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
三、推进学习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素,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客观因素。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的学习一般仍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变为双向的教与学互动,改革考试方法,加强学习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管理既要突出制度建设,也要彰显人文关怀。教学管理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堂结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管理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实、公正、实效、细心、恒心、耐心、精心,一步一个脚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需要,我们只有不失时机的,积极主动的,分阶段的,脚踏实地地进行管理变革。在动态中寻找管理办法,我们的学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