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地理教学,大都采取照本宣科、以成绩论英雄的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也使中学地理教育陷于困境之中。具体说来存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地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的昏昏欲睡。教育模式陈旧、呆板。教學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手段落后、贫乏,使整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3.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知识底子薄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有好多的课程没有开足开够,很多应该知道的东西也从未接触过,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就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地图、地球仪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更是知之甚少。
2.时间投入少
由于初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好多的地理学习任务也只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但有些学生没完成的课后也不去完成。结果造成课内不学课外更不去学。同时学生做的练习太少,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不愿动手动脑。
3.学习无方法
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好多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知识不能形成系统体系,不能抓住主线和关键词,知识很零碎。一些学生在课堂里会做白日梦,提问时站起来还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学生的思维没有跟随老师的思路。
三、教育观念的问题
在初中教学阶段,普遍存在着轻视地理学科的现象,另外,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文轻图、重课本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而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做与用严重脱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中指出:“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说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要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也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2.课堂中做好讨论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3.课堂上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4.课后做好巩固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对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曹日昌.
[3]《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4]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地理》.王民.
[5]《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
[6]《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师方面的问题
1.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地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学生只是听众、观众,从黑板到笔记本,记的昏昏欲睡。教育模式陈旧、呆板。教學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低下。
2.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从课本到课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教学手段落后、贫乏,使整个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主体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3.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方面的问题
1.知识底子薄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有好多的课程没有开足开够,很多应该知道的东西也从未接触过,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几乎一片空白,就一些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地图、地球仪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更是知之甚少。
2.时间投入少
由于初中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好多的地理学习任务也只能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但有些学生没完成的课后也不去完成。结果造成课内不学课外更不去学。同时学生做的练习太少,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更不愿动手动脑。
3.学习无方法
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方法不当,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比如好多学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知识不能形成系统体系,不能抓住主线和关键词,知识很零碎。一些学生在课堂里会做白日梦,提问时站起来还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学生的思维没有跟随老师的思路。
三、教育观念的问题
在初中教学阶段,普遍存在着轻视地理学科的现象,另外,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文轻图、重课本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从而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做与用严重脱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验修订版)中指出:“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地理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说的不同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是既包括一个相对固定,兼顾教、学的模式,又能够容纳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发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课前要做好预习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它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也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2.课堂中做好讨论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一般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进行诱导、点拨、归纳。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的点拨、诱导性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解决,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当然,作为新授课,无论教师对教材内容怎样挖掘,最终都应回到课本这一层面,所谓深入而浅出。
3.课堂上独立完成作业
课堂练习题应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信息;同时,练习中少数较难题又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主动状态;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4.课后做好巩固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预习时有疑问而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对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曹日昌.
[3]《改变价值取向促进教改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4]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地理》.王民.
[5]《课堂教育心理学》.章志光等译.
[6]《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