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心中的自然山水美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中“自然”概念隐含两重意向,分别为自然山水与自然然人格。《世说新语》中对于该自然概念有大量的刻画描绘。通过《世说新语》可见魏晋时期文人精神世界中对于山水自然逍遥之境的审美追逐,他们借由山水之体悟,引申与自身生命之间联络,进而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世说新语》所呈现的魏晋风骨更多是超越世俗价值的精神空灵,并最终还原至道家精神中的自然和谐,建立起对话。其中诗意之美、哲思之美和自然之美,是极为典型的魏晋人士心中性灵状态与追求。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士人;自然审美;士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30-02
  0 引言
  魏晋六朝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形象鲜明,其所处特殊的历史时期孕育了中国瑰奇的文化风貌,并建构起独到的中式美学。需了解的是,政权跌宕和异族纷争所导致的王朝迅速更迭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精神有了更多清静无为的虚无倾向,宽松政治背景下的美学自由也诞生了极为独特的自然审美情操,进而生发出与众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风貌。《世说新语》作为典型代表,通过魏晋六朝名士生活所示来呈现名士生活状态,表达一个时代的精神气息。
  1 魏晋人关注山水的原因
  1.1 气候变迁
  《世说新语》当中魏晋名士所仰赖欣赏的山水及其背后隐含的自然文化,离不开客观层面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而气候变迁也成为了自然山水能够独立形成审美的滥觞。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是魏晋名士思维认知的重心,在此过程中构建起了天人之际的交感,形成了情境式的内心境界。在此背景之下,山水自然便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生命情趣之中的外部显化的目标,并独立于意识之外完成了外放式的呈现。魏晋名士通过身心践行塑造了一个拥有人格温度的外部世界,钩住了清幽澄澈的山水境遇[1]。
  1.2 魏晋玄学影响
  魏晋玄学托化于早期道家思想,并自东汉起逐渐盛行。相较于一般古代学术,玄学关注的自然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自然价值,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以生态理论视角对于《世说新语》进行反观也可以意识到在自然遭受破坏后,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精神也会进入到失衡,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玄学思潮的影响下,魏晋士人开始深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联,进而得到一种若即若离的疏离状态,这种状态最终表现为庙堂和草野之间的区隔抉择,在面对政治不顺遂时可以内化成为自我内心的慰藉,构建起寄情山水的自然美感[2]。
  1.3 社会转型
  社会快速的跌宕和转型也塑造了魏晋士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并表现为别样的美学情操。《世说新语》所记载的魏晋名士极为生动地呈现出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积极热情,同时彰显了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和坚守。在受到道家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情致之中,对于安于现状、乐生安死的表现也令人感动。例如嵇康在面对苦劳身心的公务时认为这是对于生命的耗损,继而归隐回家,锻铁、论道,寻找生命的真谛。而在面临死亡时,嵇康所表现出的情怀并非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哀怨,相反他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豁达,感叹没有将《广陵散》传承下去。《世说新语》所表达的嵇康等正是这一时期对于自然生命價值追求者、摒弃俗务俗虑者的群像。恰如嵇康本人对于内心当中高洁品质的坚守一样,他们渐次将生命活出了不一样的宝贵光华,呈现了独特的自然审美[3]。
  2 自然山水审美在《世说新语》中的展现
  2.1 在自然山水间寻找诗意美
  2.1.1 观察与欣赏众多山水景物
  在《言语88》中有这样的描述: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魏晋人士对山水的关注度。他们认为,人在看待自然美的过程中需倾注平等的目光,才能够使自然美的意境得以散发出来。东晋画家顾恺之认为,自然山水大气磅礴摇曳生姿,千峰竞美,万壑争流,各美其美却美美与共,这也是对上述观点的佐证。
  2.1.2 亲近并融入自然山水之中
  在《言语61》中对畅游华林园的情景进行了记录,在自然山水中悠闲地游览,与虫鱼鸟兽也更为亲近,情感会与自然环境产生置换的感觉,人与自然万物也会更加亲近,这也属于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总的来说,自然美并非单独存在的,而是根植于人的内心,人心得到满足,看待自然山水才会产生美的感受,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人在欣赏自然山水时,借助情感置换,实现对自然山水所呈现的真实感觉的改造。魏晋认识和自然山水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停留在表层视觉满足上,同时也能借助于内心感受和自然山水交流,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在与自然山水对话过程中,不仅能够在心灵上进行汲取和补给,还能在精神上进行有效的培育和灌溉,强化生活情趣和生命情调[4]。
  2.2 在自然山水间体悟思哲美
  2.2.1 关于自然山水的感悟
  《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对于山水之追求源于对山水之趣的欣赏,这种欣赏来源于文化属性的熔铸,并超越了单纯的感官认知,达到了更高的生命境界的追求。可以认为,魏晋士人所见所欣赏的山水,更多是山水自然所隐含的生命姿态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哲理,这种隐含的文化意蕴能够激发士人对于生命及宇宙的无穷思索。《文学76》中记载阮孚对于山林没有静止、川流没有停息的自然之态的感叹,他感慨每每读到此文,便感受到超越了自身的形体和精神,而有了更深邃的生命思考。这种对于自然山水变动的思索与《论语》中不舍昼夜的“逝者”感叹不谋而合,是对于此身(自我)和彼身(自然)如此相似的叹惋。魏晋士人不断进行着宇宙与生命的思索,借由自然山水来反观自身,从中生发对于生命无常的叹惋和人生的珍重。
  2.2.2 关于自然山水的印象
  在结合了人生无常的体悟之上,魏晋士人还善于借由山水来感念更为宏观的人事跃迁,从单纯的自我悲戚跳脱出来,正视历史的变动。《言语31》中讲述历经永嘉之乱的武城侯周顗见渡江而来聚坐新亭宴饮的众人,感叹风景仍然一般,但山河却发生了变异。这种感叹来源于战乱后的历史悲观,是面临山河破败后内心深处的无奈[5]。同样的还有卫玠在临别渡江之时,忽然精神变得恍惚,面容显得憔悴一场,脑海之中思绪翻涌,尽是忧愁思绪。他们对于故国的怀念体现在对于自然景物之所见中,由此生发出自然事物并不变动但人事跃迁历史变幻的无奈痛感。即便他们仍然能够在过江之后汇聚畅饮,一叙衷肠,但是内心深处的苦厄愤懑却仍然表现在对于自然风光的追求和追忆之中。学者李泽厚在针对国破家亡的文人情节进行评述中曾提到,虽然是发乎于文士个体的厚重情怀,但是这种情怀却是一种对于苍生黔首的关照,及至于对于历史下普泛人生的思索感慨。   2.3 在自然山水间回归自然美
  对于自然山水的最终归一是《世说新语》所呈现出的魏晋士人的另一种精神风貌,对于自然山水的追求最终仍会回到自然本身,且形成一种对于自然意识的顺应,在感知-顺应-回归的过程中,魏晋士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认知有了更为深厚的内核,能够将其与人物外貌、心理特质联络结合。可以认为,整个自然的追逐和感悟,是一次寻找到发现再到回归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完成了对于自性的陶冶,完成了对于人与人生的反思,同时也塑造了贴合自然和谐超越世俗价值的品格,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一次升华。能够看到,大量的魏晋名士在表达对于自然山水的追求中,同样熔铸了自身的高雅、理想的人格、道德德行,最终塑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美感。《世说新语》直接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其中常见的如春月柳、琼林瑶树、清风、朝霞,其背后都有着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有着自然的情趣,凸显出了时代的朝气和活力。对于魏晋士人来说,这种自然风貌与高洁品质共同构成了美的体验,人只有拥有了这种自然山水的精神,才能够带给他人以灵魂震撼。《世说新语》所呈现出的魏晋士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抽象的生命概念,转而成为具象、具有形体描绘的自然事物。最终以品格和追求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并形成了独属于这一时期的独特美感。这种美感在自然风光映衬中呈现出了清新高雅,彰显了生命光鲜。
  3 结论
  《世说新语》所展现的魏晋士人生活中,自然山水以独立审美对象得以呈现深邃精神。在魏晋传世的文化作品、古典园林的具象呈现中,蕴含着美学精神和高古人格的世人品质得以传承至今。其所彰显的静谧、诗意与和谐,值得驻足观赏,进而从中获得心灵的洗涤和陶冶,感知到文化精神对于人格品質塑造的魅力所在,构建起深邃坚毅的内心情怀。
  参考文献
  [1]冯燕华.从身体美学看魏晋士人的身体意识:以《世说新语》为中心[J].文化学刊,2019(6):239-240.
  [2]金洪源,王利锁.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之间的调侃与诘难[J].文化与传播,2019,8(3):23-29.
  [3]贺普普.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闺阁风韵[J].文学教育(上),2019(1):62-63.
  [4]张嘉琦.从《〈世说新语〉二则》看魏晋时期的教育特点[J].文学教育(下),2018(10):92-93.
  [5]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J].大众文艺,2018(16):35.
其他文献
摘要:自1964年《民权法案》第七条加入“性别”一词开始,美国就正式开启了它的反性骚扰立法。在此基础上,经历了民权法案的几次修改、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的政策指导、法院相关判例的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美国独有的职场性骚扰法律体系。其以性别歧视为理论立场,对其他国家职场性骚扰法律制度的构建产生极大影响。  关键词:性别歧视;职场性骚扰;民权法案;两性工作平等  中图分类号:D956.1;DD912.7 文
期刊
摘要:201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重视保障特定群体权利,有效保障少数民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尤其是跨界民族(跨境民族、跨国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维护与传承,降低犯罪率。  关键词:少数民族;犯罪;预防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06-02
期刊
摘要:日本在侵华战争进入对峙时期难以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放弃了北上与德国夹击已经陷入困境的苏联,转而南下南洋各国引起美国矛盾,最终陷入此前日本军方一直极力避免的与美国的正面交战之中。日本是在怎样的局势下出于怎样的考虑才做出这样的决策。本文分别对日本的南进,北进战略进行基本阐述,进而对日本最终做出的南进战略进行讨论分析。  关键词:二战日本;日苏关系;南进战略;中日战争  中图分类号:K313.4
期刊
摘要:文学批评中始终有一个阵营坚定认为亨利五世是基督教国王,然而,在亨利五世“基督教英雄国王”的外衣下隐藏的是一位精明狡猾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他既天赋超群,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又善于欺骗与使用诡计,为使其非法统治合法化,他不惜以政治美德犯下可怕错误。哈利王子符合马基雅维利为君主提出的要求,最后却被王冠吞噬,他在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下走向衰竭和死亡。莎士比亚明显批评了哈利的政策以及弥漫其中的马基
期刊
摘要:毛泽东同志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在“以苏为戒”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取得了重要思想成果和重大实践成就。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共同富裕;创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开创我国工业化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毛泽东的这些探索成果,赋予中国式社会主义以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启示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
期刊
摘要:1941年日本偷袭美国在珍珠港的军事基地,美日关系急转直下。不久,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颁布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该命令授权陆军部建立军事区,任何人都可以被排除在军事区之外。自此,日裔拘留事件逐渐拉开帷幕。日裔美国人弗雷德·是松因违反战时命令而被关入狱中。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总部与北加州分部为代理和上诉是松案产生了一系列分歧。这些冲突不仅损害了该案上诉的有效性,还使总部与分部的关系陷入僵局。  
期刊
摘要:《祝廉天》《张凤山》两部小说作品均出自于日系女性作家牛岛春子笔下,由于她是中国伪满时期日系女性作家,所以这两部作品也就成为了当时“满洲作品”的重要代表作。本文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简单探讨日本女性主体身份的缺位与建构内容。  关键词:主体身份建构;日本女性;主体缺位;牛岛春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5-0025
期刊
摘要:汉语情态词“应该”可分为表达道义情态的“应该1”和表达认识情态的“应该2”。本文以《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80年代中国小说为对象考察“应该”在日语中的表达方式。发现“应该1”与日语的“べきだ”“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等、“應该2”与“はずだ”“だろう”等形态有对应关系。  关键词:多义情态词;“应该1”;“应该2”;语料库;日译形态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
期刊
摘要:本文以cnki的检索结果为依据,分析和阐述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理论从提出到当下的研究状况。分析发现:针对ECM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路径主要有直接研究、整合研究、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词汇、句式、语篇、语用、修辞、翻译、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ECM对概念结构和语言各层面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理论与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事件域认知模型(ECM);直接研究;整
期刊
“刘总回来了!”  “刘一排回来啦!”  刘一排回来的消息,随着电视台新闻的播出,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飞遍了整个小区。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有幸和刘一排做了十年邻居,却一直未曾谋面。他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背影。我家女儿出嫁,他委托邻居送来了贺礼,却未赴喜宴。几次打他电话,他不是在北京,就是在广州,有一次,他竟然说他在俄罗斯,“大姐,恭喜你啊,我回家一定到你家喝喜酒!”我就纳闷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