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 斌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副研究员
中国经济祸不单行。宏观经济进入周期性下降调整之际,又赶上了几十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房子卖不掉了,出口订单没了,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双双熄火。目前情形下,私人资本只能停下来观望,公共投资成了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
扑朔迷离的财政支出金额
备受瞩目的财政刺激方案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11月份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当然,地方政府这些庞大的计划只是一厢情愿,也是为了向中央申请更多资金的一种策略,最终能够通过审批的不会有这么多。财政支出方案会很大,但究竟有多大可能还需要形势发展而定,所以现在也没人知道。
钱从哪里来还是个谜。中央政府似乎不缺钱,可以动用中央财政收入,发国债有很大余地,还可以考虑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利润留存。从截至11月底官方宣布的计划看,2010年底中央计划安排1.18万亿,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使总投资达到4万亿。考虑到铁道部、交通部等有专项投资基金,实际来自中央的投资会大于这个数。但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堪忧。经济减速带来地方税收收入减少,房地产市场疲软减少了卖地收入,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前一段时间已经在很多建设项目上有了大量的银行欠账,如何在短期内筹措资金是个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充满挑战的财政资金流向
花钱是个更大的挑战。除了反复强调的反腐败和保证工程质量,还需要关注资金用途的分配。中央政府出台扩张需求的10大措施,覆盖了民生(加大廉租房建设,加大医疗、教育投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灾后重建,环保,占了10项中的5项)、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税制改革和金融政策调整等。但从目前已经获批的项目看,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公路、铁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相关的投入(除了灾后重建)很有限。对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能在短期内带来直接的好处,而民生投入短期内更多体现为负担。对于中央政府,即便是相关部门挑灯夜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花好这么多钱也是很大的挑战。
更深层次的困难是体制。把钱用在广大民众身上而不是让少数人得利,说易行难。我们需要的是听得到广大民众声音、采纳民众意见的制度保障;需要对强势部门利益集团更加充分的法律制约;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评估与决策的机制安排。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也是充满挑战的任务。希望这次财政刺激方案留下的不仅有基础设施,还有制度的进一步改善。
只能救命不能健身的财政手段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看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增长背后的发动机是体制改革。中国经历了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对外开放、住房体制改革等,每次改革都让私人部门看到了新的投资机会。正是凭借着私人部门的创造力,一个个货箱走进中国的大街小巷,走向世界各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中国正在上演一个经典的经济赶超故事。过去的经济增长故事告诉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只有体制改革才能刺激起私人部门的投资欲望,让中国经济活起来。
现在,内外双重压力再次让中国私人部门投资进入彷徨期。公共投资可以填补短期内的空缺,但财政扩张的作用即便是用到最好也不过是避免经济过度下滑,是只能救命,不能健身。中国经济要救命,也要健身,仅靠财政刺激远远不够,还需制度改革,需要在那些百姓生活最迫切需要、私人部门投资最迫切进入的领域改革。医疗、教育、物流、通讯、金融服务等,举不胜举。凡是有诸多行政手段保护不许私人部门进入的领域,几乎有着无一例外的特点:在私人部门眼中有金山银山,只要开了大门让大家公平竞争,资本会蜂拥而至,而且保证尽心尽力服务好顾客上帝;而在百姓眼中则是物美价廉的反义词,花了钱还买气受。打开了这些大门,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中国经济不缺活力,更不缺钱,资本和百姓生活将释放出新一轮的强大生命力。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副研究员
中国经济祸不单行。宏观经济进入周期性下降调整之际,又赶上了几十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房子卖不掉了,出口订单没了,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双双熄火。目前情形下,私人资本只能停下来观望,公共投资成了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
扑朔迷离的财政支出金额
备受瞩目的财政刺激方案正在全国范围内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务院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方案后,各地政府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根据对11月份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当然,地方政府这些庞大的计划只是一厢情愿,也是为了向中央申请更多资金的一种策略,最终能够通过审批的不会有这么多。财政支出方案会很大,但究竟有多大可能还需要形势发展而定,所以现在也没人知道。
钱从哪里来还是个谜。中央政府似乎不缺钱,可以动用中央财政收入,发国债有很大余地,还可以考虑中央直属国有企业利润留存。从截至11月底官方宣布的计划看,2010年底中央计划安排1.18万亿,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使总投资达到4万亿。考虑到铁道部、交通部等有专项投资基金,实际来自中央的投资会大于这个数。但地方政府资金来源堪忧。经济减速带来地方税收收入减少,房地产市场疲软减少了卖地收入,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前一段时间已经在很多建设项目上有了大量的银行欠账,如何在短期内筹措资金是个现在还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充满挑战的财政资金流向
花钱是个更大的挑战。除了反复强调的反腐败和保证工程质量,还需要关注资金用途的分配。中央政府出台扩张需求的10大措施,覆盖了民生(加大廉租房建设,加大医疗、教育投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灾后重建,环保,占了10项中的5项)、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税制改革和金融政策调整等。但从目前已经获批的项目看,大部分资源集中在公路、铁路、机场、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相关的投入(除了灾后重建)很有限。对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能在短期内带来直接的好处,而民生投入短期内更多体现为负担。对于中央政府,即便是相关部门挑灯夜战,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花好这么多钱也是很大的挑战。
更深层次的困难是体制。把钱用在广大民众身上而不是让少数人得利,说易行难。我们需要的是听得到广大民众声音、采纳民众意见的制度保障;需要对强势部门利益集团更加充分的法律制约;需要各方面专家参与评估与决策的机制安排。这些都是更深层次的改革,也是充满挑战的任务。希望这次财政刺激方案留下的不仅有基础设施,还有制度的进一步改善。
只能救命不能健身的财政手段
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看到了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增长背后的发动机是体制改革。中国经历了农村联产承包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对外开放、住房体制改革等,每次改革都让私人部门看到了新的投资机会。正是凭借着私人部门的创造力,一个个货箱走进中国的大街小巷,走向世界各地;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中国正在上演一个经典的经济赶超故事。过去的经济增长故事告诉了我们很明确的答案:只有体制改革才能刺激起私人部门的投资欲望,让中国经济活起来。
现在,内外双重压力再次让中国私人部门投资进入彷徨期。公共投资可以填补短期内的空缺,但财政扩张的作用即便是用到最好也不过是避免经济过度下滑,是只能救命,不能健身。中国经济要救命,也要健身,仅靠财政刺激远远不够,还需制度改革,需要在那些百姓生活最迫切需要、私人部门投资最迫切进入的领域改革。医疗、教育、物流、通讯、金融服务等,举不胜举。凡是有诸多行政手段保护不许私人部门进入的领域,几乎有着无一例外的特点:在私人部门眼中有金山银山,只要开了大门让大家公平竞争,资本会蜂拥而至,而且保证尽心尽力服务好顾客上帝;而在百姓眼中则是物美价廉的反义词,花了钱还买气受。打开了这些大门,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中国经济不缺活力,更不缺钱,资本和百姓生活将释放出新一轮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