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应法律的确立,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充分得到了保障,但也导致了教师在教育中地位的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学生对抗心理滋生、蔓延,教师教学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生对抗行为的表现,继而探讨了班主任处理小学生对抗行为的教学艺术,旨在化解孩子们的对抗行为,降低教学工作的难度。
【关键词】小学生对抗行为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7-01
目前,多数学生的冲突行为都发生在学校的教学环境里,且冲突的对象多为老师、同学及校规校纪,因此,学生的对抗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个体行为,既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领域。
一、学生对抗行为的表现
按照行为表现的明显程度,学生的对抗行为表现方式可以分为隐性对抗行为和显性对抗行为。
(一)隐性对抗行为
所谓隐性对抗行为就是比较温和、隐蔽的对抗行为,多发生于高年级。具体可表现为衣着怪异、疏离学校和消极厌学。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显示与众不同,即便是统一的校服也能加进流行的元素,例如在校服褂子或是白衬衫上加入字母、卡通等学生们最爱的图案彩绘,或是宽松的校服裤子改成时髦的小脚裤。还有就是与众不同的发型,例如男生们“长发飘飘”,而女生们却一个个“干净利落”,总之,就是要“个性”和“自由”,要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要冲破学校的循规蹈矩。疏离学校、消极厌学的表现主要有迟到、早退和旷课,上课讲话或开小差;厌学,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甚至常常不交作业,瞧不起甚至嘲笑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与他们交往等。
(二)显性对抗行为
较之于隐性对抗行为,显性对抗行为表现得要更加激烈、明显,专指学生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发生的直接的、正面的冲突和抵制。例如動不动就冲撞家长、离家出走;在课堂上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教师对着干,挑战教师的忍耐底线;在日常生活中,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打群架。
学生身上出现这些对抗行为,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例如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社会偏激舆论的影响、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因此,处理学生的对抗行为,需要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的全体配合。
二、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艺术
(一)相互配合,创办家长教育学校
毫不客气地讲,现在的“00后”和“10后”都是被宠坏的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长辈及父母的宠爱里,吃穿用度都不缺,也没有吃过什么苦,可以说是娇生惯养,从而惯出了许多“公主病”。例如脾气大、易冲动,凡事有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闹情绪;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较后果;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门应当与学校合作,由政府出资、学校出地,创办家长教育学校,组织家长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家长学校的授课方式要不拘一格,既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家长交流会,请家长们分享教子秘方(尤其是表现优秀学生的家长,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供所有家长共享),还可以通过观看影视教育作品,让家长们谈谈观后感,从中摸索出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尊重孩子,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小学生也是爱面子的,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不能“来硬的”,这样只会让孩子与班主任越来越远。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标新立异,穿着打扮很怪异,班主任不能直接对其冷嘲热讽,或强行勒令其改掉,而是要摸透他们的心理(即爱美、求新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并顺势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穿着打扮上来;对于冲撞自己以及他人的对抗行为,教师不能仗着自己力气大,以硬碰硬,而是要尽量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调查学生冲撞的原因,对症下药;利用每周班会或周会时间开展道德讲堂,讲授人由学生自己来担任,不一定要是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是班上任何一个学生,坚持自愿为主、指定为辅的原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并召开教师座谈会,通过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搞活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相应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对抗行为;通过教师座谈会,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做好学生工作的心得体会,从而丰富班主任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经验和技巧。
(三)学习法纪,构建科学惩罚教育
处理学生的对抗行为尤其是显性对抗行为,不能一味采用软性政策,这会让学生认为教师不敢对自己“动真格”,也就不会把教师的教育放在心上。因此,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好度,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政策。所谓硬性政策不是指打骂学生,而是在明礼知法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惩罚教育。关于这方面,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可以给班主任和家长们一些提示:据说华盛顿小时候的脾气很差,于是他的父亲告诉他“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将一枚钉子钉入墙里”,华盛顿照做了,果然后来他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并最终改掉了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华盛顿父亲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惩罚”——钉钉子,这样一个小小的惩罚,一方面让他的坏脾气有了发泄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脾气有多坏,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所谓惩罚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礼知法,即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但这只是第一步,也有的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些合理的惩罚教育方式来给学生们提供发泄的渠道,并时刻警示自己,例如学生每拖欠一次作业,其教学任务就要比其他学生多出10%,以此来促进学生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任何人都无法达到完美,小学生出现对抗行为也属正常。班主任要以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对待他们、鼓励他们,艺术性地化解掉他们的对抗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冰冰,剖析学生对抗行为,捍卫教师教的权利[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6).
[2]刘党桦,如何面对学生对抗性行为[J].基础教育参考,2010(5).
[3]高静,美国中小学课堂对抗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8(5).
[4]纪林芹、张莹莹、陈亮等,童年中期对抗行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拒绝/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4).
【关键词】小学生对抗行为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07-01
目前,多数学生的冲突行为都发生在学校的教学环境里,且冲突的对象多为老师、同学及校规校纪,因此,学生的对抗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个体行为,既是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研究的领域。
一、学生对抗行为的表现
按照行为表现的明显程度,学生的对抗行为表现方式可以分为隐性对抗行为和显性对抗行为。
(一)隐性对抗行为
所谓隐性对抗行为就是比较温和、隐蔽的对抗行为,多发生于高年级。具体可表现为衣着怪异、疏离学校和消极厌学。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显示与众不同,即便是统一的校服也能加进流行的元素,例如在校服褂子或是白衬衫上加入字母、卡通等学生们最爱的图案彩绘,或是宽松的校服裤子改成时髦的小脚裤。还有就是与众不同的发型,例如男生们“长发飘飘”,而女生们却一个个“干净利落”,总之,就是要“个性”和“自由”,要与大多数人不一样,要冲破学校的循规蹈矩。疏离学校、消极厌学的表现主要有迟到、早退和旷课,上课讲话或开小差;厌学,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甚至常常不交作业,瞧不起甚至嘲笑成绩好的学生,不愿与他们交往等。
(二)显性对抗行为
较之于隐性对抗行为,显性对抗行为表现得要更加激烈、明显,专指学生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发生的直接的、正面的冲突和抵制。例如動不动就冲撞家长、离家出走;在课堂上故意扰乱课堂秩序,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教师对着干,挑战教师的忍耐底线;在日常生活中,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打群架。
学生身上出现这些对抗行为,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例如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社会偏激舆论的影响、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身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等,因此,处理学生的对抗行为,需要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的全体配合。
二、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艺术
(一)相互配合,创办家长教育学校
毫不客气地讲,现在的“00后”和“10后”都是被宠坏的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长辈及父母的宠爱里,吃穿用度都不缺,也没有吃过什么苦,可以说是娇生惯养,从而惯出了许多“公主病”。例如脾气大、易冲动,凡事有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闹情绪;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较后果;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及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门应当与学校合作,由政府出资、学校出地,创办家长教育学校,组织家长定期进行教育培训。家长学校的授课方式要不拘一格,既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做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家长交流会,请家长们分享教子秘方(尤其是表现优秀学生的家长,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供所有家长共享),还可以通过观看影视教育作品,让家长们谈谈观后感,从中摸索出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尊重孩子,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小学生也是爱面子的,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不能“来硬的”,这样只会让孩子与班主任越来越远。例如,有的孩子喜欢标新立异,穿着打扮很怪异,班主任不能直接对其冷嘲热讽,或强行勒令其改掉,而是要摸透他们的心理(即爱美、求新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并顺势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穿着打扮上来;对于冲撞自己以及他人的对抗行为,教师不能仗着自己力气大,以硬碰硬,而是要尽量将学生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调查学生冲撞的原因,对症下药;利用每周班会或周会时间开展道德讲堂,讲授人由学生自己来担任,不一定要是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是班上任何一个学生,坚持自愿为主、指定为辅的原则,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上台演讲的机会。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水平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并召开教师座谈会,通过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技能以及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搞活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相应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对抗行为;通过教师座谈会,班主任与班主任之间、班主任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做好学生工作的心得体会,从而丰富班主任处理学生对抗行为的经验和技巧。
(三)学习法纪,构建科学惩罚教育
处理学生的对抗行为尤其是显性对抗行为,不能一味采用软性政策,这会让学生认为教师不敢对自己“动真格”,也就不会把教师的教育放在心上。因此,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好度,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硬性政策。所谓硬性政策不是指打骂学生,而是在明礼知法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惩罚教育。关于这方面,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可以给班主任和家长们一些提示:据说华盛顿小时候的脾气很差,于是他的父亲告诉他“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将一枚钉子钉入墙里”,华盛顿照做了,果然后来他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并最终改掉了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华盛顿父亲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让孩子接受一定的“惩罚”——钉钉子,这样一个小小的惩罚,一方面让他的坏脾气有了发泄的渠道,另一方面,也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脾气有多坏,造成的破坏有多大。所谓惩罚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礼知法,即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但这只是第一步,也有的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但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些合理的惩罚教育方式来给学生们提供发泄的渠道,并时刻警示自己,例如学生每拖欠一次作业,其教学任务就要比其他学生多出10%,以此来促进学生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任何人都无法达到完美,小学生出现对抗行为也属正常。班主任要以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对待他们、鼓励他们,艺术性地化解掉他们的对抗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冰冰,剖析学生对抗行为,捍卫教师教的权利[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6).
[2]刘党桦,如何面对学生对抗性行为[J].基础教育参考,2010(5).
[3]高静,美国中小学课堂对抗行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8(5).
[4]纪林芹、张莹莹、陈亮等,童年中期对抗行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拒绝/同伴接纳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