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游戏的主要形式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角色游戏中,由于受自身或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性,许多儿童处于“被动型”状态。本文尝试分析了幼儿角色游戏中“被动型”幼儿的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幼儿提出了相应的教师关注策略,旨在引导角色游戏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被动型;幼儿;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69-2
“被动型”人群主要的特征是指对社会交往和情绪刺激缺乏有效反应的人群。有人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用来指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利和发展权的儿童。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角色游戏中对“被动型”幼儿进行关注和培养。
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来考察,幼儿游戏中的“被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发展滞后型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个体间差异明显。
案例1:齐齐是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的幼儿,平时动作迟缓,不善于表达自我。角色游戏时,不愿参与游戏,经常一个人坐在位置上玩,别人邀请他参与游戏时,他总是回避。有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勉强参加了“公交车“的游戏,刚开了一段距离,他就突然从车上下来了。
齐齐对于外界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不敢尝试新事物,角色游戏对于齐齐来说很陌生,所以他不愿去进行尝试,宁愿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使游戏时也是十分的被动。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发展滞后型幼儿,教师应给予理解和接纳,并对这类幼儿的经验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1.更多关注,更多指导。
这些认知发展滞后的幼儿,他们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走进游戏,在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游戏行为的过程中,提高其角色游戏的水平。如教师可引导齐齐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熟悉每一样游戏道具的使用;促成其主动游戏。
2.把握尺度,满足多需。
“被动型”幼儿更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表现生活内容和现象,因此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体现层次性原则。
二、性格内向型
性格内向的幼儿,由于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游戏目的比较盲目,玩的时候也比较被动,容易在游戏中被同伴排斥,大多时候是跟随在较有游戏主见的幼儿身后参与游戏的,属于典型的游戏“弱势”群体。
案例2:丁丁平时沉默寡言,在角色游戏中,她喜欢抱着娃娃在各个游戏角看其他人游戏。有一次,她走过娃娃家,她勉强答应了主人的邀请,走进娃娃家后开始坐在位置上,然后开始摆弄起桌上的餐具来,旁边的乐乐看到了,连忙将她手中的餐具抢下来,乐乐大声说:这是我们家的,不许你动。“丁丁什么话也没说,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然后抱着自己的娃娃就走了。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内向型幼儿,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角色游戏,培养自信,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共同游戏等。
1.同伴引领,体验乐趣。
同伴可以作为榜样影响幼儿的个性和行为。我们发现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的交往能力强,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多,而且在游戏中常常会创造性的想出一些新玩法,因而在角色游戏中时常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性格内向幼儿的游戏态度也会受到他们游戏态度的影响。在角色游戏中我让几位游戏能力较强的幼儿带着丁丁一起游戏,这几位同伴性格相对温和,善于与人协商、共同游戏,这样处于弱势的丁丁的建议相对容易被采纳。有了角色游戏的经验,丁丁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的社交圈正在不断的扩大,让她从“被动”转向了“主动”。
2.展示强项,树立自信。
丁丁虽然比较内向,不善表达,但是她的动手能力强,画的画、做的手工都非常好,她的作品放在“超市”的“工艺品”区,获得了小伙伴们钦佩的目光。游戏讲评时,我特意请丁丁来介绍她做制作的东西,虽然她还是很腼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还是赢得了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通过展示自己的强项建立起自信,如今,她不再孤立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胆小含羞了。
三、行为不良型
具有良好个性行为的幼儿往往能在角色游戏中占据主动的优势地位。反之则容易受到同伴排斥。这些幼儿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合作和分享,久而久之,谁也不愿意和他玩,最终成为角色游戏中的“被动型”儿童。
案例3:明明,活泼好动,具有轻微的攻击性行为,在平时经常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情绪总是处于兴奋状态,故意不遵守规则、打人,无故推搡同伴等,在角色游戏中也一样,经常与同伴抢玩具、把娃娃家的家具破坏……久而久之,小朋友们见了他就距而远之,谁也不愿跟他一起玩。缺少同伴的他更频繁地发生捣乱和破坏的行为。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青青平时主要由老人教养,对他十分的溺爱,长此以往使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改变其能力强而游戏地位弱的现状。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行为不良型幼儿,教师应克服个人主观对儿童的偏见,让幼儿在集体游戏中找到更多的温暖、快乐与认同,让他们不再被孤立,不再感觉到自己是弱者。
1.學习交往,控制行为。
为了帮助明明学会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能,我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内容,进行团结教育,同时具体教导他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学会请求与协商,逐步树立在角色游戏中共享、交换、轮流与平等等意识,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2.巧用特点,保持兴趣。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不同的特质,每个角色也需要有相符特质幼儿来扮演。明明虽然平时与同伴相处的不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符合一些角色的需要。为我们就利用他好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让他担任“大舞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播报节目。在他完成任务后适当地进行奖励或表扬,达到巩固强化行为的目的。如今,明明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了,即使发生了矛盾也能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因此他被更多的同伴所接受,投入游戏的他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幼儿“被动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用自己专业的理念解读它,用细心加耐心的态度对待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同样拥有发展的权力,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不应局限于聪明的、可爱的、能力强的孩子身上,那些因“不聪明”“不可爱”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支持。期待我们共同关注幼儿游戏的同时,更多关注“被动”幼儿群体,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游戏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04).
[2]刘瑛.儿童社会化中的角色游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09).
关键词:被动型;幼儿;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69-2
“被动型”人群主要的特征是指对社会交往和情绪刺激缺乏有效反应的人群。有人将这个概念引入到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用来指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利和发展权的儿童。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角色游戏中对“被动型”幼儿进行关注和培养。
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来考察,幼儿游戏中的“被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一、发展滞后型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个体间差异明显。
案例1:齐齐是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弱的幼儿,平时动作迟缓,不善于表达自我。角色游戏时,不愿参与游戏,经常一个人坐在位置上玩,别人邀请他参与游戏时,他总是回避。有一次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勉强参加了“公交车“的游戏,刚开了一段距离,他就突然从车上下来了。
齐齐对于外界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不敢尝试新事物,角色游戏对于齐齐来说很陌生,所以他不愿去进行尝试,宁愿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即使游戏时也是十分的被动。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发展滞后型幼儿,教师应给予理解和接纳,并对这类幼儿的经验发展给予更多关注。
1.更多关注,更多指导。
这些认知发展滞后的幼儿,他们往往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走进游戏,在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游戏行为的过程中,提高其角色游戏的水平。如教师可引导齐齐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熟悉每一样游戏道具的使用;促成其主动游戏。
2.把握尺度,满足多需。
“被动型”幼儿更需要借助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表现生活内容和现象,因此在角色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体现层次性原则。
二、性格内向型
性格内向的幼儿,由于不善于主动与人交往,游戏目的比较盲目,玩的时候也比较被动,容易在游戏中被同伴排斥,大多时候是跟随在较有游戏主见的幼儿身后参与游戏的,属于典型的游戏“弱势”群体。
案例2:丁丁平时沉默寡言,在角色游戏中,她喜欢抱着娃娃在各个游戏角看其他人游戏。有一次,她走过娃娃家,她勉强答应了主人的邀请,走进娃娃家后开始坐在位置上,然后开始摆弄起桌上的餐具来,旁边的乐乐看到了,连忙将她手中的餐具抢下来,乐乐大声说:这是我们家的,不许你动。“丁丁什么话也没说,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然后抱着自己的娃娃就走了。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内向型幼儿,教师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角色游戏,培养自信,更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共同游戏等。
1.同伴引领,体验乐趣。
同伴可以作为榜样影响幼儿的个性和行为。我们发现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的交往能力强,与其他区域间的交流多,而且在游戏中常常会创造性的想出一些新玩法,因而在角色游戏中时常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性格内向幼儿的游戏态度也会受到他们游戏态度的影响。在角色游戏中我让几位游戏能力较强的幼儿带着丁丁一起游戏,这几位同伴性格相对温和,善于与人协商、共同游戏,这样处于弱势的丁丁的建议相对容易被采纳。有了角色游戏的经验,丁丁的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她的社交圈正在不断的扩大,让她从“被动”转向了“主动”。
2.展示强项,树立自信。
丁丁虽然比较内向,不善表达,但是她的动手能力强,画的画、做的手工都非常好,她的作品放在“超市”的“工艺品”区,获得了小伙伴们钦佩的目光。游戏讲评时,我特意请丁丁来介绍她做制作的东西,虽然她还是很腼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还是赢得了小朋友们热烈的掌声。通过展示自己的强项建立起自信,如今,她不再孤立自己,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胆小含羞了。
三、行为不良型
具有良好个性行为的幼儿往往能在角色游戏中占据主动的优势地位。反之则容易受到同伴排斥。这些幼儿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同伴合作和分享,久而久之,谁也不愿意和他玩,最终成为角色游戏中的“被动型”儿童。
案例3:明明,活泼好动,具有轻微的攻击性行为,在平时经常容易与同伴发生矛盾,情绪总是处于兴奋状态,故意不遵守规则、打人,无故推搡同伴等,在角色游戏中也一样,经常与同伴抢玩具、把娃娃家的家具破坏……久而久之,小朋友们见了他就距而远之,谁也不愿跟他一起玩。缺少同伴的他更频繁地发生捣乱和破坏的行为。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青青平时主要由老人教养,对他十分的溺爱,长此以往使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在了解的基础上,我们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帮助他,改变其能力强而游戏地位弱的现状。
教师关注策略:对于行为不良型幼儿,教师应克服个人主观对儿童的偏见,让幼儿在集体游戏中找到更多的温暖、快乐与认同,让他们不再被孤立,不再感觉到自己是弱者。
1.學习交往,控制行为。
为了帮助明明学会基本的与人交往的技能,我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内容,进行团结教育,同时具体教导他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学会请求与协商,逐步树立在角色游戏中共享、交换、轮流与平等等意识,提高其处理人际关系能力。
2.巧用特点,保持兴趣。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不同的特质,每个角色也需要有相符特质幼儿来扮演。明明虽然平时与同伴相处的不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很符合一些角色的需要。为我们就利用他好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让他担任“大舞台”的节目主持人,主持播报节目。在他完成任务后适当地进行奖励或表扬,达到巩固强化行为的目的。如今,明明能和同伴友好地进行游戏了,即使发生了矛盾也能听听别人的想法、感受,因此他被更多的同伴所接受,投入游戏的他享受到游戏带来的乐趣。
幼儿“被动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用自己专业的理念解读它,用细心加耐心的态度对待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同样拥有发展的权力,教师对幼儿的关注不应局限于聪明的、可爱的、能力强的孩子身上,那些因“不聪明”“不可爱”而处于“被动”地位的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支持。期待我们共同关注幼儿游戏的同时,更多关注“被动”幼儿群体,让他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游戏的主角。
[参考文献]
[1]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04).
[2]刘瑛.儿童社会化中的角色游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