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島究竟有多少石頭臺階沒有統計,可以斷言:除山城重慶外沒有出其右者。青島有十幾座山頭星羅棋佈地矗立在老市區,五彩繽紛的歐式老房子撒落在海邊,聳立在山坡,錯落有致地與梧桐、槐樹、松樹等相互掩映 ,加之老房子無一例外的覆蓋著紅瓦,散漫中透出統一。晴天萬里無雲,大海碧波蕩漾,曲折蜿蜒的海岸線環繞島城像簇擁著一顆明珠,構成了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特色。
文化名人與臺階
由於“青島負山濱海,地勢不平,德人鑿山開路,升降曲折,一依山勢”(洪深語)。所以馬路沿山勢走向,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特別是盤山馬路常常是馬蹄形,或“U”字形,比如觀海一路、二路;觀象一路、二路。而連接一路、二路之間的落差,成就了石頭臺階的用武之地;至於山溝和溝崖之間的落差,也是由石頭臺階搭了一條梯子。市場三路和滄口路之間就建了三條大臺階,熱河路和無棣二路、江蘇路和蘇州路、萊蕪一路和蘇州路等,都是由長而陡的石頭臺階牽手連接。可以這麼說,凡是有山的地方 ,比如貯水山、伏龍山、信號山、青島山、小魚山等,都是由石階連接上下兩條馬路的落差。大臺階又像天梯一樣,可以送遊人登上山頂,俯覽青島的全景。縱觀青島大大小小的石頭臺階,像從山上流下一波三折的瀑布,構成島城獨特的景色。
說到大臺階,就要說說臺階文化。臺階文化是與文化名人有關,沒有文化名人何談臺階文化?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客居青島的一批文化名人,大多住在山坡上,因而他們與山與臺階結下不解之緣。著名作家吳伯簫住在棲霞路上,“屋是掛在山坡上的。門窗開處便都是山。” 吳伯簫每天都是踏著石頭臺階出入。因而,他給房子起名叫“山屋”。1934年,他專門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山屋》,文中極力讚美山屋內外的生活情趣。除此,他還寫了《島上的季節》《陰島的漁鹽》等膾炙人口的散文;1936年,吳伯簫搬到觀象山麓 “兩層樓房,坐落在一個小山頂上。”從濟甯路走,爬一條小巷,小巷很窄,石頭臺階,一共七十餘級。吳伯簫認真數了數,從山底到他的房子有六十二階階梯。一篇著名散文《記島上居室》就誕生在這裡。1926年,著名作家王統照在觀海二路49號購地築宅。他的住宅是進門先上臺階為三間平房,作為會客室及工人所住,再上臺階為一院落,三上臺階是曲尺型的平房作為書房和臥室。由於三上臺階,似有曲折回廊的感覺。1934年,著名作家蕭紅蕭軍來青島居住在觀象一路1號一座石頭樓。從馬路還是要踏著一條石頭小臺階上樓。他們在這裡進行文學活動和文學創作,分別完成了名著《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工作之余,他們沿著樓旁一條石頭小臺階爬上觀象山散步休息。還有洪深、沈從文、康有為等文人雅士無不與山與臺階有緣,構成一種臺階文化。
除此,還應提及草根臺階文化。幾十年來,筆者經常從滄口路通過大臺階到市場三路。當你走在大臺階上就感到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每每看到散落在臺階上的多是相面的、看手相的、算卦的。他們的生意儘管清淡,但也不失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在抽籤問卜。對於無神論者的我,雖不信此術,但你不得不承認“存在皆合理”這句名言。這裡雖然多次取締,但他們頑強地存在。自開放以來有發展之勢,長久以來構成一種草根巫術文化。
其實,臺階就是一種建築,是牽手樓房之間、馬路之間的梯子或紐帶。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和文化活動。由於青島的特殊地理構造和人文歷史造就了城市的臺階文化。
觀象山大臺階
綠樹掩映下觀象山大臺階猶如廬山的瀑布一波三折飛瀉而下,不僅使人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運河落九天”之句。那雪白的槐花,飛濺的梔子花,恰似瀑布的浪花,飄逸、晶瑩,且散發一股幽香,沁人肺腑。人就像瀑布裡流動的魚.,不!每道臺階更像五線譜,那麼人就是流動的音符。老年人拐杖的咚咚聲,小夥子輕捷腳步的沙沙聲以及姑娘們高跟鞋的嗒嗒聲,混雜著小鳥的啾啾聲,演奏出一曲天籟之音及和諧樂章。
退休後,每天爬兩次大臺階,早晨和傍晚各一次,似乎沒有覺得什麼,但今天思緒特別敏感,也許年老的原因,也許其他什麼原因,總願意想過去的事情。正如哲人所說“當你只想回憶往事時,你已垂垂老矣。”是的,這條臺階是那麼熟悉,又感到那麼陌生;是那麼親近,又感到那麼遙遠。是少年時代讀書爬過的階梯吧,還是初戀走過的路徑?是踏著蕭紅蕭軍的足跡,還是尋找吳伯簫的故居?這些經歷不時地襲上我的心頭,在我腦海翻騰。
夕陽的餘暉送走西天的彩霞,我坐在藤蘿架下,想起鄰居劉大娘,那年也是這個時刻,92歲的她爬臺階累了,坐在這裡和我在一起聊天。我問她從什麼時候爬臺階。她說已經爬了60多年了,風雨不誤,一天爬兩次。108級臺階啊,60年該鋪成萬里長城了吧?我問她長壽的秘訣,她似乎很坦然:“我沒有什麼秘訣,粗茶淡飯,堅持鍛煉,遇事不怒,心態平和。”“大娘啊,這就是秘訣啊!”我對老人更加肅然起敬。可惜,95歲那年她猝然離世。如今有三年了吧?她像石頭臺階得到永恆,也像藤蘿裝扮了春天。我這麼想著,只見一對老夫妻手牽著手,一步步登上臺階來,夕陽照著白髮蒼蒼的老人像一對玉人定格在臺階上。我認識他們是醫院退休的老大夫,男的米壽,女的82歲。看到他們,我突然想到,什麼是幸福?這對老夫妻牽手到老就是幸福。觀象山大臺階啊,你見證多少平凡的人生和歷史的滄桑啊?
文化名人與臺階
由於“青島負山濱海,地勢不平,德人鑿山開路,升降曲折,一依山勢”(洪深語)。所以馬路沿山勢走向,彎彎曲曲,高高低低。特別是盤山馬路常常是馬蹄形,或“U”字形,比如觀海一路、二路;觀象一路、二路。而連接一路、二路之間的落差,成就了石頭臺階的用武之地;至於山溝和溝崖之間的落差,也是由石頭臺階搭了一條梯子。市場三路和滄口路之間就建了三條大臺階,熱河路和無棣二路、江蘇路和蘇州路、萊蕪一路和蘇州路等,都是由長而陡的石頭臺階牽手連接。可以這麼說,凡是有山的地方 ,比如貯水山、伏龍山、信號山、青島山、小魚山等,都是由石階連接上下兩條馬路的落差。大臺階又像天梯一樣,可以送遊人登上山頂,俯覽青島的全景。縱觀青島大大小小的石頭臺階,像從山上流下一波三折的瀑布,構成島城獨特的景色。
說到大臺階,就要說說臺階文化。臺階文化是與文化名人有關,沒有文化名人何談臺階文化?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客居青島的一批文化名人,大多住在山坡上,因而他們與山與臺階結下不解之緣。著名作家吳伯簫住在棲霞路上,“屋是掛在山坡上的。門窗開處便都是山。” 吳伯簫每天都是踏著石頭臺階出入。因而,他給房子起名叫“山屋”。1934年,他專門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山屋》,文中極力讚美山屋內外的生活情趣。除此,他還寫了《島上的季節》《陰島的漁鹽》等膾炙人口的散文;1936年,吳伯簫搬到觀象山麓 “兩層樓房,坐落在一個小山頂上。”從濟甯路走,爬一條小巷,小巷很窄,石頭臺階,一共七十餘級。吳伯簫認真數了數,從山底到他的房子有六十二階階梯。一篇著名散文《記島上居室》就誕生在這裡。1926年,著名作家王統照在觀海二路49號購地築宅。他的住宅是進門先上臺階為三間平房,作為會客室及工人所住,再上臺階為一院落,三上臺階是曲尺型的平房作為書房和臥室。由於三上臺階,似有曲折回廊的感覺。1934年,著名作家蕭紅蕭軍來青島居住在觀象一路1號一座石頭樓。從馬路還是要踏著一條石頭小臺階上樓。他們在這裡進行文學活動和文學創作,分別完成了名著《生死場》和《八月的鄉村》。工作之余,他們沿著樓旁一條石頭小臺階爬上觀象山散步休息。還有洪深、沈從文、康有為等文人雅士無不與山與臺階有緣,構成一種臺階文化。
除此,還應提及草根臺階文化。幾十年來,筆者經常從滄口路通過大臺階到市場三路。當你走在大臺階上就感到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每每看到散落在臺階上的多是相面的、看手相的、算卦的。他們的生意儘管清淡,但也不失有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在抽籤問卜。對於無神論者的我,雖不信此術,但你不得不承認“存在皆合理”這句名言。這裡雖然多次取締,但他們頑強地存在。自開放以來有發展之勢,長久以來構成一種草根巫術文化。
其實,臺階就是一種建築,是牽手樓房之間、馬路之間的梯子或紐帶。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和文化活動。由於青島的特殊地理構造和人文歷史造就了城市的臺階文化。
觀象山大臺階
綠樹掩映下觀象山大臺階猶如廬山的瀑布一波三折飛瀉而下,不僅使人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運河落九天”之句。那雪白的槐花,飛濺的梔子花,恰似瀑布的浪花,飄逸、晶瑩,且散發一股幽香,沁人肺腑。人就像瀑布裡流動的魚.,不!每道臺階更像五線譜,那麼人就是流動的音符。老年人拐杖的咚咚聲,小夥子輕捷腳步的沙沙聲以及姑娘們高跟鞋的嗒嗒聲,混雜著小鳥的啾啾聲,演奏出一曲天籟之音及和諧樂章。
退休後,每天爬兩次大臺階,早晨和傍晚各一次,似乎沒有覺得什麼,但今天思緒特別敏感,也許年老的原因,也許其他什麼原因,總願意想過去的事情。正如哲人所說“當你只想回憶往事時,你已垂垂老矣。”是的,這條臺階是那麼熟悉,又感到那麼陌生;是那麼親近,又感到那麼遙遠。是少年時代讀書爬過的階梯吧,還是初戀走過的路徑?是踏著蕭紅蕭軍的足跡,還是尋找吳伯簫的故居?這些經歷不時地襲上我的心頭,在我腦海翻騰。
夕陽的餘暉送走西天的彩霞,我坐在藤蘿架下,想起鄰居劉大娘,那年也是這個時刻,92歲的她爬臺階累了,坐在這裡和我在一起聊天。我問她從什麼時候爬臺階。她說已經爬了60多年了,風雨不誤,一天爬兩次。108級臺階啊,60年該鋪成萬里長城了吧?我問她長壽的秘訣,她似乎很坦然:“我沒有什麼秘訣,粗茶淡飯,堅持鍛煉,遇事不怒,心態平和。”“大娘啊,這就是秘訣啊!”我對老人更加肅然起敬。可惜,95歲那年她猝然離世。如今有三年了吧?她像石頭臺階得到永恆,也像藤蘿裝扮了春天。我這麼想著,只見一對老夫妻手牽著手,一步步登上臺階來,夕陽照著白髮蒼蒼的老人像一對玉人定格在臺階上。我認識他們是醫院退休的老大夫,男的米壽,女的82歲。看到他們,我突然想到,什麼是幸福?這對老夫妻牽手到老就是幸福。觀象山大臺階啊,你見證多少平凡的人生和歷史的滄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