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行,兴尽而返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i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暖气、空调的古人,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呢?他们会踏雪寻梅、寒江垂钓、围炉饮酒……很是风雅呢!
  何必见戴
  魏晋名士王羲之有“书圣”之称,育七子一女在书法上均有所造诣且各有所长。后世人将他们的书法与其父王羲之比较,总结道: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如果说“得其源”的王献之在书法上最得羲之精髓,那么“得其势”的王徽之则是在风度上与羲之最为相近。
  《晋书》本传谓王徽之有魏晋风度:性卓荦不羁、任诞放浪、不拘形迹而弃官归隐。他的风度在我们熟悉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典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刘义庆《世说新语·任戴诞》载道: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字徽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王羲之第五子。戴逵,字安道,徽之友人,东晋名士,隐居剡县,精于雕塑、绘画、音乐,《晋书隐逸传》评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的大概意思是说: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日夜下大雪,他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下望去,一片洁白,于是起身,漫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起了友人戴逵,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戴逵所在的剡县。经过一夜方才赶到戴家,但过家门而不入,折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对王子猷来说,只要乘“兴”与“兴”尽了,见不见戴安道已经不重要了。这种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致和兴趣行事,不遵循常规的行为,体现了当时魏晋时期率真、至情至性、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为后世士人所推崇
  更有痴似相公者
  寒冬腊月,大雪连着下了三天,西湖上不但人影没有,就是鸟儿也不见了,万籁俱寂的时候,张岱想要去湖中的亭子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张岱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九个字,以天地视觉看万物,蔓延其阔大深沉之势。这类似现代人在飞机上看地上的景物,房子如火柴盒,人如蝼蚁一样。论描绘天地和人生的大寂寥,唐代的柳宗元一首《江雪》最有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还有苏轼的《赤壁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只是寂寥清净,那就太寂寞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让人意外的是,张岱到了亭子上竟然发现有人先于他在此赏雪,最妙的是还有酒,有火,“酒炉正沸”,整个世界霎时就有了生机、活了过来。张岱大喜过望,对方也是如此,人生何处不相逢,不饮酒几杯,如何对得住这人间的一场莫大缘分,又岂不是辜负了这天地的胜景?
  可惜的是萍水相逢,两个人只是路过此地而已,恰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是谓:人生无常,寂寞如雪。
  细写茶经煮香雪
  天上掉下来的水,古人称为“天泉”,比如,雨水,比如,雪水。这个称谓现在听起来可真是不得了。
  白居易说:
  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辛弃疾说:
  送君归后,细写茶经煮香雪。
  谢宗可说: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带着刘姥姥及小姐太太一干人等到妙玉所在的栊翠庵喝茶。妙玉遇上贾府里至高无上的当家人,也要放下架子的,忙去烹了茶,用了极其讲究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捧与贾母。茶当然是好茶,是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旧年蠲的雨水。
  妙玉招待黛玉、宝钗的体己茶就是雪水煮出来的,茶具是更为稀罕的古玩奇珍,宝玉用的便是妙玉平时喝茶的绿玉斗。只是这三位并不识得妙玉冷漠外表下的如火热情和那一杯清香茶饮,连冰雪聪明的黛玉亦天真地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而遭了妙玉的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我们仿佛见到姑苏城外静穆古寺之中的香雪海,孤高自傲的妙玉正顶着寒风,用她那只鬼脸青的花瓮精心收集一朵朵梅花上的积雪。花與雪中的情思贮藏了一瓮,埋在地下的梅花雪间,随着一缕缕茶香缓缓释放出来,惜怡红公子哪里识得槛外人的真正心事。这彷徨于俗世之外的妙玉,不也在情天恨海里艰难泅渡么?
  编辑/徐   展
其他文献
严寒冬月。前日阳生几降雪。松柏凌霄。森耸庭中叹後凋。昔人犹豫。身入山林深靜处。今古同符。好趁笙歌且自娱。  ——[宋]张继先《减字木兰花·严寒冬月》
期刊
现如今,早晚刷牙已是深入人心的卫生习惯,市面上出售的除了各种配方的牙膏和各种款式、刷毛各异的牙刷外,还有诸如牙签、牙线、牙缝刷、冲牙器、漱口水之类的辅助清洁用品,那叫一个琳琅满目。可是古人是如何刷牙的呢?他们刷牙吗?电视剧《大宅门》里,年迈的七老爷每天早上都会端着一个盖碗漱口,还要边口呼“茶能明目”边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眼睛上抹一下。古人对口腔清洁都这么“随意”吗?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非常重
期刊
围着火炉享受煮酒品雪的乐儿,最好的时节便是冬夜。窗外飘着小雪,好一番清冷,草庐里却春意融融,暖暖的,穿堂而过的风里也裹着股温热。  似乎很快,夜就漫溯开来,从遥远的地方一直漾到窗台,巨大的幕白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可巧雪飘落着,便添了些朦胧的感觉。该是月上中天了,有了雪,那月便隐到了幕后,今夜一切的主角便是雪了。  邀三五好友,煮一壶老酒,放在柴炉上,酒香四溢时,便可以开怀畅饮了。温酒利于
期刊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说,我们强调中华文化以丰富我们的精神资源,挖掘我们的历史传统,强化我们的文化自信。“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于”就是说传统文化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在革命、建设、改革当中得
期刊
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过冬的呢?  花椒取暖  据《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
期刊
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杜康造酒的神话,到酒池肉林的典故,从李太白饮酒写诗的潇洒,到辛稼轩酒酣剑舞的英姿……翻阅上下五千年,似乎总能闻见酒香。每每诵读典籍,总羡慕诗篇中酒气与墨香的杂陈,幻想醉在花下眠的惬意,而每逢凛冬,伴着窗外翻乱书篇的清风,又总是一边把玩着酒杯,一边透过字里行间,品饮这格外的香气。  初冬的酒气,是义气。古人善饮酒,且多饮黄酒。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中国特有
期刊
一、冬日养膘,肉不可少  東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所以,每每到了冬天,如何避寒就是一个大家热议的话题。其实,避寒无外乎两种,一是物理暖身,二是以食进补。说到以食进补,越是往后面的时代,其相关的理论和食谱的种类花样越是繁多。  但追本溯源,先秦时期人们对冬天进补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尤其是普通的先秦百姓,对他们冬日进补最好方式是开荤,最好的食材就是“肉”。因为当时的生产力实在
期刊
家里藏书两三千册,视同珍宝。曾经有人找我借书,好几次有借无还,有些是我非常珍爱的书,朝夕相处的宝书现在人书相隔,心里颇不是滋味。如果借家像我一样爱书还好,碰上个假充斯文的,那我的书不就明珠暗投了?有一次,在一个借者家里,我就看到我的一本书被撕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疑心他是不是真翻开过,难怪之前我找他讨要时,他尴尬的说:“实在不好意思,弄丢了。”看来借书者未必就是读书人,更未必是爱书人,也许这个借
期刊
漫长的寒冷的冬天里,人们要在室内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娱乐、艺术性活动,以去除冬日单调、萧杀的景象,保持身心健康,迎接春天。而赏花就是其中富于诗意的一项。  要想赏花,首先得有花。而冬天,很多花卉树木都凋谢、叶落了。古人便精心选择了很多种冬天开花的花卉,比如蜡梅、山茶、水仙、瑞香、梅花等,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陆续被人们发现、栽种,育出很多良种,形、色、香皆美。使得冬日也有花可玩。也选取松、柏、竹子等常绿竹木
期刊
“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面对妻子的责怪,丈夫半是尴尬半理屈,侧面避锋,画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