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筛选适合安徽繁昌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结果] 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在小麦齐穗扬花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病指防效在82.98%~87.02%,防治区比不防治区增产幅度达8.38%~15.07%。[结论]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应优先推广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并合理轮换用药。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保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3-1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out agents against wheat scab in Fanchang. [Method] Control effects on wheat scab and yieldincreasing to wheat of six fungicides were studied by plot test. [Result] When 25% JS39919 SC, 48% JS39919·tebuconazole SC, 430 g/L Tebuconazole SC and 25% Prochloraz EC were applied at the stage of full heading and flowering, they had g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s on wheat scab.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sease index were between 82.98% and 87.02%, and yield of treated plots was increased by 8.38%15.07% compared with control plots. [Conclusion] 25% JS39919 SC, 48% JS39919·tebuconazole SC, 430 g/L tebuconazole SC and 25% prochloraz EC were used in the control of wheat scab firstly.
Key words Wheat; Wheat scab; Fungicides; Control effects; Yieldincreasing effect
小麦赤霉病历来是安徽沿江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繁昌县等安徽沿江南部地区种植模式主要是“一油一稻”和“双季稻”,小麦仅零星种植,小麦赤霉病未受重视。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土地多被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承包,种植模式主要是“一麦一稻”,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频率增加,尤其是2012、2014年大发生,小麦损失较重[1]。据报道,我国目前尚无抗小麦赤霉病菌的好品种[2],防治主要在抓好田间管理上开展化学防治,且以化学预防为主。目前市场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药剂很多,为了筛选出适合繁昌地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品种,笔者研究了氰烯菌酯等6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WP(江苏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江西威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咪鲜胺EC(江苏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WP(安徽春晖植物农药厂)。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在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杨山村。试验区地势较平坦,肥力良好,稻茬小麦。小麦品种为“杨麦16”,于2014年12月8日播种,人工撒播,用种量为225 kg/hm2。试验地土壤肥力良好,有机质含量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3试验设计共设以下 7个处理:(A)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B)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C)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D)25%咪鲜胺EC 750 ml/hm2;(E) 430 g/L戊唑醇 SC 750 ml/hm2;(F)80%多菌灵WP 1 200 g/hm2;
(G)清水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 m2。
1.4施药方法
2015年4月28日下午第1次施药,施药时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赤霉病开始侵染为害,田间未见病穗;5月5日第2次施药,按750 kg/hm2对水量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
1.5调查方法
1.5.1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调查。分别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 3、7、10、20 d观察药剂对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1.5.2病害調查。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 5点取样,每个点调查100穗,并于第 2次施药后病情基本稳定时(2014年5月24日)调查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各穗病级,计算病穗率、病指、防效。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和技术》通用标准,将小麦赤霉病病穗标准分级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以下;2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50%;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50%~75%;4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75%以上。 1.5.3测产。在小麦收获前(2015年5月31日)进行田间测产,调查统计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推算理论产量。
1.6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参照文献[3]计算防治效果和增产率,并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3、7、10、20 d分别对小麦观察,小麦植株生长正常,未发现植株矮化以及叶片变色、卷曲、畸形等药害症状。
2.2防治效果
2.2.1病穗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试验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为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病穗防效达87.61%,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鲜胺EC 750 ml/hm2,其病穗防效依次為86.54%、84.65%、82.98%,上述4种药剂其病穗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 80%多菌灵WP 1 200 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6.45%和76.05%,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药剂的防效。
2.2.2病指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参试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其病指防效达 87.02%,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二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6.54%和83.17%。上述3种药剂的病指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与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病指防效(82.21%)达极显著差异。而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6.44%和75.00%,均极显著低于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30 g/L戊唑醇3种药剂的防效。
2.3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各处理较清水对照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以25%氰烯菌酯SC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25%氰烯菌酯 SC 1 500 ml/hm2比清水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7.59%和 7.82%,理论增产率为15.07%;其次为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理论增产率为12.46%,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9.87%,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8.38%;而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理论增产率分别为6.52%和6.27%,极显著低于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醇等药剂。
3讨论
3.1药剂选用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安全,同时能提高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对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一般。建议今后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优先推广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2防治时间
推荐使用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鲜胺EC 750 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宜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始施药,对水量为750 L/hm2左右,均匀喷雾到小麦穗部。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天气,应于雨前1~2 d 喷雾防治,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长期阴雨天气,则需要间隔 7 d再防治一次。
3.3各药剂特点
3.3.1氰烯菌酯。该药剂属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对禾谷镰刀菌具有强烈抗菌活性,高效、微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在防病增产的同时可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含量,提高小麦品质[4]。
3.3.2戊唑醇和咪鲜胺。该类药剂属于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持效期长的特点,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药,既可有效预防赤霉病的发生(戊唑醇还能降低小麦子粒中赤霉毒素DON的含量[5]),又可兼治同期发生的白粉病和锈病,具有一药多防效果[6]。
3.3.3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等药剂抗药性检测。2015年繁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样送浙江大学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氰烯菌酯抗性菌株比例为0,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也仅为2.78%~7.14%[7]。因此,在氰烯菌酯等药剂不足时,可以使用80%及高含量多菌灵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参考文献
[1]
马海华,彭卫兵,高宗仙.2014年繁昌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7):7-8,11.
[2] 王艳,冯艺,孙俊,等.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09-111,118.
[3]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 苍龙.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J].农业知识,2011(6):33.
[5] 韩青梅,简利茄,车俊仪,等.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示范及对籽粒毒素的影响[C]//彭友良,朱有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66-669.
[6] 王爱玲,李勤.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2013(7):37.
[7] 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81-83.
[目的]筛选适合安徽繁昌地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品种。[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结果] 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在小麦齐穗扬花期施用,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病指防效在82.98%~87.02%,防治区比不防治区增产幅度达8.38%~15.07%。[结论]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应优先推广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并合理轮换用药。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效果;保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121.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3-1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out agents against wheat scab in Fanchang. [Method] Control effects on wheat scab and yieldincreasing to wheat of six fungicides were studied by plot test. [Result] When 25% JS39919 SC, 48% JS39919·tebuconazole SC, 430 g/L Tebuconazole SC and 25% Prochloraz EC were applied at the stage of full heading and flowering, they had g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ects on wheat scab.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sease index were between 82.98% and 87.02%, and yield of treated plots was increased by 8.38%15.07% compared with control plots. [Conclusion] 25% JS39919 SC, 48% JS39919·tebuconazole SC, 430 g/L tebuconazole SC and 25% prochloraz EC were used in the control of wheat scab firstly.
Key words Wheat; Wheat scab; Fungicides; Control effects; Yieldincreasing effect
小麦赤霉病历来是安徽沿江南部地区小麦主要病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繁昌县等安徽沿江南部地区种植模式主要是“一油一稻”和“双季稻”,小麦仅零星种植,小麦赤霉病未受重视。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土地多被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承包,种植模式主要是“一麦一稻”,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频率增加,尤其是2012、2014年大发生,小麦损失较重[1]。据报道,我国目前尚无抗小麦赤霉病菌的好品种[2],防治主要在抓好田间管理上开展化学防治,且以化学预防为主。目前市场上用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药剂很多,为了筛选出适合繁昌地区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品种,笔者研究了氰烯菌酯等6种常用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旨在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药剂
25%氰烯菌酯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80%多菌灵WP(江苏苏州遍净植保科技有限公司)、430 g/L戊唑醇SC(江西威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咪鲜胺EC(江苏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70%甲基硫菌灵WP(安徽春晖植物农药厂)。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在安徽省繁昌县荻港镇杨山村。试验区地势较平坦,肥力良好,稻茬小麦。小麦品种为“杨麦16”,于2014年12月8日播种,人工撒播,用种量为225 kg/hm2。试验地土壤肥力良好,有机质含量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
1.3试验设计共设以下 7个处理:(A)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B)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C)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D)25%咪鲜胺EC 750 ml/hm2;(E) 430 g/L戊唑醇 SC 750 ml/hm2;(F)80%多菌灵WP 1 200 g/hm2;
(G)清水对照。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0 m2。
1.4施药方法
2015年4月28日下午第1次施药,施药时小麦处于抽穗扬花期,赤霉病开始侵染为害,田间未见病穗;5月5日第2次施药,按750 kg/hm2对水量用3WBD16型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于小麦穗部。
1.5调查方法
1.5.1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调查。分别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 3、7、10、20 d观察药剂对作物及其他生物的影响。
1.5.2病害調查。每个小区采用对角线 5点取样,每个点调查100穗,并于第 2次施药后病情基本稳定时(2014年5月24日)调查小麦赤霉病病穗数和各穗病级,计算病穗率、病指、防效。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办法和技术》通用标准,将小麦赤霉病病穗标准分级如下: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以下;2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25%~50%;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50%~75%;4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75%以上。 1.5.3测产。在小麦收获前(2015年5月31日)进行田间测产,调查统计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推算理论产量。
1.6数据处理
根据调查数据参照文献[3]计算防治效果和增产率,并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差异显著性。
2结果与分析
2.1试验药剂对作物的安全性在第1次施药后1和7 d以及第2次施药后3、7、10、20 d分别对小麦观察,小麦植株生长正常,未发现植株矮化以及叶片变色、卷曲、畸形等药害症状。
2.2防治效果
2.2.1病穗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试验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穗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为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病穗防效达87.61%,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鲜胺EC 750 ml/hm2,其病穗防效依次為86.54%、84.65%、82.98%,上述4种药剂其病穗防效均无显著性差异;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 80%多菌灵WP 1 200 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6.45%和76.05%,极显著低于其他4种药剂的防效。
2.2.2病指防效。由表1可知,所有参试药剂中对小麦赤霉病病指防治效果最好的药剂是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其病指防效达 87.02%,其次是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二者的病指防效分别为86.54%和83.17%。上述3种药剂的病指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与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病指防效(82.21%)达极显著差异。而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病指防效分别为76.44%和75.00%,均极显著低于25%氰烯菌酯、48%氰烯·戊唑醇、430 g/L戊唑醇3种药剂的防效。
2.3增产效果
由表2可知,各处理较清水对照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以25%氰烯菌酯SC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25%氰烯菌酯 SC 1 500 ml/hm2比清水对照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7.59%和 7.82%,理论增产率为15.07%;其次为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理论增产率为12.46%,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9.87%,25%咪鲜胺EC 750 ml/hm2的理论增产率为8.38%;而70%甲基硫菌灵WP 750 g/hm2和80%多菌灵WP 1 200 g/hm2的理论增产率分别为6.52%和6.27%,极显著低于氰烯菌酯、氰烯·戊唑醇、戊唑醇等药剂。
3讨论
3.1药剂选用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安全,同时能提高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70%甲基硫菌灵WP和80%多菌灵WP对赤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一般。建议今后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优先推广使用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430 g/L戊唑醇SC、25%咪鲜胺EC,并合理轮换用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2防治时间
推荐使用25%氰烯菌酯SC 1 500 ml/hm2、48%氰烯·戊唑醇SC 750 ml/hm2、430 g/L戊唑醇SC 750 ml/hm2、25%咪鲜胺EC 750 ml/hm2防治小麦赤霉病,宜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始施药,对水量为750 L/hm2左右,均匀喷雾到小麦穗部。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雨天气,应于雨前1~2 d 喷雾防治,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长期阴雨天气,则需要间隔 7 d再防治一次。
3.3各药剂特点
3.3.1氰烯菌酯。该药剂属氰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对禾谷镰刀菌具有强烈抗菌活性,高效、微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在防病增产的同时可降低小麦穗粒中的毒素含量,提高小麦品质[4]。
3.3.2戊唑醇和咪鲜胺。该类药剂属于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活性高、持效期长的特点,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喷药,既可有效预防赤霉病的发生(戊唑醇还能降低小麦子粒中赤霉毒素DON的含量[5]),又可兼治同期发生的白粉病和锈病,具有一药多防效果[6]。
3.3.3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等药剂抗药性检测。2015年繁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样送浙江大学检测。结果表明,戊唑醇、氰烯菌酯抗性菌株比例为0,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也仅为2.78%~7.14%[7]。因此,在氰烯菌酯等药剂不足时,可以使用80%及高含量多菌灵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参考文献
[1]
马海华,彭卫兵,高宗仙.2014年繁昌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7):7-8,11.
[2] 王艳,冯艺,孙俊,等.小麦赤霉病防治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3(22):109-111,118.
[3]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4] 苍龙.新型杀菌剂——氰烯菌酯[J].农业知识,2011(6):33.
[5] 韩青梅,简利茄,车俊仪,等.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示范及对籽粒毒素的影响[C]//彭友良,朱有勇.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666-669.
[6] 王爱玲,李勤.戊唑醇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兼治白粉病、叶锈病效果比较试验[J].河南农业,2013(7):37.
[7] 孙光忠,彭超美,刘元明,等.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