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为中职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本文研究了中职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走融合发展道路的必要性,探讨了当前中职校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探索了中职校专业课程建设在融合道路上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领航计划;中职校;专业建设;融合发展
0.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简称“领航计划”)[1],“领航计划”在建设任务及要求上采用质性的建设理念与思路,反映出江苏职教人对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无锡机电高职作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应该借“领航计划”之风,重新探究中职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
1.“领航计划”,中职校专业建设走融合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受教育者的新变化与新需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属教育的两个不同分支,在需求侧都不但有行业企业,而且还有受教育者。新时代下的受教育者新增两个文化标签[1]:一是消费的“新生代”。二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因此,产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参与者,成为探索融合发展道路非常重要的一环。
2.中职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设计存在滞后性
当前机电专业实践课程在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按照“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即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习与动手实践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是企业参与率较低,即便是参与也往往局限于对课程建设方案指导。“产”“教”矛盾较为突出,企业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往往存在滞后性,缺乏企业紧密参与的课程建设将会导致学生不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
(二)课程序列融合度不高,覆盖面较窄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多是对较为成熟的机电专业课程标准的改造,课程内容序列看上去是循序渐进的,仔细推敲与教学实践后会发现课程内容序列融合度较低,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践内容重合度较高;二是前置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后置课程学习的要求,造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授本堂课的内容之外,还要额外的补教前置课程教师遗留下来的内容,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
(三)专业课程建设缺乏课程思政的元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与惯性思维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部门或者是德育老师与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课程教学无关,即使是在教案中设置德育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做到的却又少之又少,在教学中不能有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即便是在教学比赛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往往会被教师无意识的忽略掉。另外,德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很少进行对接沟通,缺少德育教师对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中职校探索专业课程建设融合的举措
(一)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等職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力建设自己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结合中职校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机电类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思政元素” 融入专业课程的 “课中课”[2],着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步建设一批 “课程思政”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中课”专项研究,鼓励教师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建立校企内、外需求对话平台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应满足现代企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合力解决“产”与“教”之间的矛盾。让教学实践及贴近产业发展,技能培养紧扣岗位需求[4],怎样建立校企内、外需求的对话平台呢?[3]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课程主体(学生)和职业岗位服务的客体(企业)[3]需求遴选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课,同时细化课程内容;二是依据企业在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应对企业变化,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线上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包;三是构建学生与企业动态需求的通道,使主客体的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并线”,以此形成学生,企业与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开发中的联动机制。
(三)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关系到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成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的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成功?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校企激励政策,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更加注重实效和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来,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去,鼓励师在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总结
“领航计划”要求“领航学校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在各自专业(产业)领域和区域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6]。中职校深入领会“领航计划”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紧跟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开发适应企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包,实施精细化的智慧教学等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毕业”与“上岗”实现有效接轨。
参考文献
[1] 刘炜杰. 对“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9.
[2] 徐维东.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发挥党建领航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 .
[3] 葛志炎.中职电梯专业课程建设的诊断与改进 [J].江苏教育,2019(76)63-64 .
[4] 黄培池.借助“领航计划”,建设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J].文教资料,2020(12)63-64 .
[5] 王松,张晓梅等. 智慧物流背景下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305).144-146.
[6] 马宇民,陈菊. 适合·特色·领航:探寻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J].职教通讯,2019(6).
关键词:领航计划;中职校;专业建设;融合发展
0.引言
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的意见》(简称“领航计划”)[1],“领航计划”在建设任务及要求上采用质性的建设理念与思路,反映出江苏职教人对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无锡机电高职作为首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应该借“领航计划”之风,重新探究中职校在专业课程建设融合发展的道路。
1.“领航计划”,中职校专业建设走融合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受教育者的新变化与新需求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属教育的两个不同分支,在需求侧都不但有行业企业,而且还有受教育者。新时代下的受教育者新增两个文化标签[1]:一是消费的“新生代”。二是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职业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因此,产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参与者,成为探索融合发展道路非常重要的一环。
2.中职校在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设计存在滞后性
当前机电专业实践课程在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按照“项目任务驱动模式”来进行,即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学习与动手实践中获得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但是企业参与率较低,即便是参与也往往局限于对课程建设方案指导。“产”“教”矛盾较为突出,企业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而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知识往往存在滞后性,缺乏企业紧密参与的课程建设将会导致学生不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做出正确的规划。
(二)课程序列融合度不高,覆盖面较窄
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多是对较为成熟的机电专业课程标准的改造,课程内容序列看上去是循序渐进的,仔细推敲与教学实践后会发现课程内容序列融合度较低,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课程实践内容重合度较高;二是前置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后置课程学习的要求,造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要讲授本堂课的内容之外,还要额外的补教前置课程教师遗留下来的内容,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
(三)专业课程建设缺乏课程思政的元素
由于受传统观念与惯性思维的影响,有相当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管理部门或者是德育老师与班主任的事情,与专业课程教学无关,即使是在教案中设置德育的教学目标,但是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做到的却又少之又少,在教学中不能有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即便是在教学比赛中,课程思政的元素往往会被教师无意识的忽略掉。另外,德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很少进行对接沟通,缺少德育教师对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3.中职校探索专业课程建设融合的举措
(一)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中等職业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着力建设自己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结合中职校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机电类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思政元素” 融入专业课程的 “课中课”[2],着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步建设一批 “课程思政”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展“课中课”专项研究,鼓励教师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建立校企内、外需求对话平台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应满足现代企业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合力解决“产”与“教”之间的矛盾。让教学实践及贴近产业发展,技能培养紧扣岗位需求[4],怎样建立校企内、外需求的对话平台呢?[3]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课程主体(学生)和职业岗位服务的客体(企业)[3]需求遴选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践课,同时细化课程内容;二是依据企业在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应对企业变化,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线上模块化的教学资源包;三是构建学生与企业动态需求的通道,使主客体的需求与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并线”,以此形成学生,企业与学校在课程建设与开发中的联动机制。
(三)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关系到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成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建设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有效的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成功?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校企激励政策,研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更加注重实效和对企业创新文化的倡导,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来,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去,鼓励师在更宽领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总结
“领航计划”要求“领航学校要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在各自专业(产业)领域和区域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6]。中职校深入领会“领航计划”的要求,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紧跟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开发适应企业发展的教学资源包,实施精细化的智慧教学等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专业课程建设中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的深度融合,使学生的“毕业”与“上岗”实现有效接轨。
参考文献
[1] 刘炜杰. 对“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三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9.
[2] 徐维东.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发挥党建领航作用的探索与实践 [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 .
[3] 葛志炎.中职电梯专业课程建设的诊断与改进 [J].江苏教育,2019(76)63-64 .
[4] 黄培池.借助“领航计划”,建设职业学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J].文教资料,2020(12)63-64 .
[5] 王松,张晓梅等. 智慧物流背景下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305).144-146.
[6] 马宇民,陈菊. 适合·特色·领航:探寻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之路[J].职教通讯,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