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SBM模型分析2002—2012年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研究,揭示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规模的扩张,土地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技术性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缺乏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不断改善。
[关键词]工业用地;效率;SBM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039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工业布局大规模向园区集聚,2013年我国工业产值达到21.07亿元,占GDP的比重37%(吴得文,等,2011)。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还将持续,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8%,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陈立定,2013)。而工业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中最主要的用地类型,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发展。中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格局不利于城市长期发展,因此提高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对有效利用城市有限土地,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合理测算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揭示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效率的改善途径,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的研究区域是我国中部地区,根据2015年国家最新的行政区域划分,我国中部地区一共有6个省份,分别是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其中山西省地级市11个,河南省地级市17个,湖北省地级市州13个,安徽省地级市16个,湖南省地级市州14个,江西省地级市11个。其土地面积共计1021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17%;2014年年底人口总数达到近3.71亿,占全国总数的27.12%。
2.2 研究方法
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时由于不考虑决策单元投入要素的松弛变量直接进行效率分析,容易产生有偏误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Tone(2001)提出了基于松弛变量测度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它综合考虑了各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同时把松弛变量放入目标函数当中,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作为一种非参数法,SBM模型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依靠投入产出的数据得到相应的技术前沿以及各决策单元(DMU)相对于参照技术的效率评价,而不需要设定生产者的最优行为目标,也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形式做特殊的假定(涂正革,等,2011)。此外,SBM模型属于DEA模型中的非径向和非角度的度量方法,避免了径向和角度选择差异带来的偏差和影响(杨清可,2014)。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BM模型比其他方法更能体现效率评价的本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BM模型来评价我国中部地区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
2.3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分别来自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由于SBM模型不对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因此数据运行前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投入指标选取:工业用地面积、总资产、工业平均从业人数,产出指标选取工业GDP、环境污染排放量。
3 结果分析
根据我国中部地区2003—2012年的基础数据,运用SBM模型分析六省82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效率,得到各年的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值,并计算每年效率的平均值,见下表。
在2003—2012年中部六省82个地级市工业用地效率水平无论是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综合效率都与最优效率水平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显得更低,其中纯技术效率最低,自2003年开始,经过10年发展,到2012年其效率才达到0.5282,这说明中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产出达到最优水平。
第一,纯技术效率是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如上表所示,中部地区在10年间工业发展纯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168增长到2012年的0.5282,增幅67%。这是中部地区工业企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各项投入要素配置的有效结果。但也要看到,到2013年纯技术效率值仍仅为0.5282,离最优效率水平差距巨大,说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不足问题还很突出,技术创新缺乏,技术投入不足。
第二,如上表所示,中部地区各省在10年间的用地规模效率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以前,规模效率值普遍较低,基本处于0.55以下,其后规模效率值快速增长,到2012年效率值达到0.7984,10年间增长73%。这与中部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和工业用地现状实际相符合,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各地政府在相关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抓紧经济空间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规划,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以促进分散企业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优化用地模式,提高用地规模效率。
4 结 论
第一,中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产出达到最优水平。
第二,中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断改善。从中部六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总体状况来看,各省工业用地效率水平无论是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综合技术效率在2003—2012年都有显著提高,效率值均增长了67%。
第三,中部地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综合三种效率来看,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规模效率对其影响不是很明显。说明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规模的扩张,土地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技术性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缺乏问题仍然突出。
参考文献:
[1]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地理学报,2011,66(8):1110-1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013.
[3]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陈立定.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及解决途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9(6):86-89.
[5]车娜.差别化管理推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N].国土资源报,2012-11-03.
[作者简介]蒋海舲,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工业用地;效率;SBM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4.039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高速发展,工业布局大规模向园区集聚,2013年我国工业产值达到21.07亿元,占GDP的比重37%(吴得文,等,2011)。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还将持续,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8%,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的严峻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变(陈立定,2013)。而工业用地作为建设用地中最主要的用地类型,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衰与发展。中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格局不利于城市长期发展,因此提高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对有效利用城市有限土地,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BM模型,合理测算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揭示我国中部地区82个地级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效率的改善途径,以期为中部地区的内涵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2 研究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研究的研究区域是我国中部地区,根据2015年国家最新的行政区域划分,我国中部地区一共有6个省份,分别是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其中山西省地级市11个,河南省地级市17个,湖北省地级市州13个,安徽省地级市16个,湖南省地级市州14个,江西省地级市11个。其土地面积共计10217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17%;2014年年底人口总数达到近3.71亿,占全国总数的27.12%。
2.2 研究方法
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在评价决策单元相对效率时由于不考虑决策单元投入要素的松弛变量直接进行效率分析,容易产生有偏误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Tone(2001)提出了基于松弛变量测度的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Slacks-Based Measure,SBM),它综合考虑了各决策单元的投入与产出,同时把松弛变量放入目标函数当中,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作为一种非参数法,SBM模型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依靠投入产出的数据得到相应的技术前沿以及各决策单元(DMU)相对于参照技术的效率评价,而不需要设定生产者的最优行为目标,也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的形式做特殊的假定(涂正革,等,2011)。此外,SBM模型属于DEA模型中的非径向和非角度的度量方法,避免了径向和角度选择差异带来的偏差和影响(杨清可,2014)。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SBM模型比其他方法更能体现效率评价的本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采用SBM模型来评价我国中部地区工业用地的利用效率。
2.3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分别来自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由于SBM模型不对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因此数据运行前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投入指标选取:工业用地面积、总资产、工业平均从业人数,产出指标选取工业GDP、环境污染排放量。
3 结果分析
根据我国中部地区2003—2012年的基础数据,运用SBM模型分析六省82个地级市的工业发展效率,得到各年的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值,并计算每年效率的平均值,见下表。
在2003—2012年中部六省82个地级市工业用地效率水平无论是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综合效率都与最优效率水平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显得更低,其中纯技术效率最低,自2003年开始,经过10年发展,到2012年其效率才达到0.5282,这说明中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产出达到最优水平。
第一,纯技术效率是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的能力。如上表所示,中部地区在10年间工业发展纯技术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3168增长到2012年的0.5282,增幅67%。这是中部地区工业企业不断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各项投入要素配置的有效结果。但也要看到,到2013年纯技术效率值仍仅为0.5282,离最优效率水平差距巨大,说明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不足问题还很突出,技术创新缺乏,技术投入不足。
第二,如上表所示,中部地区各省在10年间的用地规模效率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2005年以前,规模效率值普遍较低,基本处于0.55以下,其后规模效率值快速增长,到2012年效率值达到0.7984,10年间增长73%。这与中部地区工业经济运行和工业用地现状实际相符合,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各地政府在相关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为了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抓紧经济空间和产业的合理布局规划,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以促进分散企业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优化用地模式,提高用地规模效率。
4 结 论
第一,中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使产出达到最优水平。
第二,中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断改善。从中部六省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总体状况来看,各省工业用地效率水平无论是用地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综合技术效率在2003—2012年都有显著提高,效率值均增长了67%。
第三,中部地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综合三种效率来看,综合技术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规模效率对其影响不是很明显。说明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规模的扩张,土地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技术性投入不足、技术创新缺乏问题仍然突出。
参考文献:
[1]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地理学报,2011,66(8):1110-1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2013.
[3]谭术魁.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化经营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陈立定.工业用地供需矛盾及解决途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3,29(6):86-89.
[5]车娜.差别化管理推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N].国土资源报,2012-11-03.
[作者简介]蒋海舲,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