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摄影中表现时间的方法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摄影,是一项需要通过不断实践而逐步提升的技艺,需要通过按动快门、亲手拍摄来学习提高。因此,“多拍”是很重要的。但一味的“多拍”也不过是“量”的增加,想要真正达到“质”的突破,还少不了“多看”和“多思”。
  因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全新的栏目“摄影训练营”,希望通过导师“命题作文”和“分析讲解”以及几位同学真实的“拍摄实践”和“作品点评”来为大家呈现一堂完整的摄影课。在对这堂摄影课“多看”和“多思”的基础上,为大家的“多拍”带去更多灵感、启发和提高。

本期指导老师: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周越

本期训练主题和要点:


  攝影是一门表现瞬间的静态的造型艺术门类,它对于时间性的表达远不及同门兄弟——电影和电视艺术那么丰富。以对一个瞬间的把握来表现时间及其延续性,就像以一幅作品来表现叙事性一样,这是摄影的短板,驾驭的难度也极大。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和学习一下关于“摄影中时间的表现”。首先让我们了解、罗列一些摄影创作中比较简单的表现时间性的手法,辅以摄影史上擅长把时间视觉化的经典名作为注脚。
  通过画面中的具备典型时间性的视觉元素来表现时间性,例如钟表一类物体。在图02《法国科学院的时钟》(Clock of theAcademie Francaise,1929)中,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Andre Kertesz,1894~1985)以钟楼大钟的时间刻度表现空间当中时间的变化,画面给人以丰富广阔的视野和联想空间。被拍摄无数次的卢浮宫,在柯特兹的镜头中呈现出空间的浩渺和时间的变迁。图03是捷克籍摄影师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拍摄的专题《入侵布拉格1968》(lnvasion Praque68)中的一幅作品。画面近景是一个人的小臂,焦点就在这个小臂手腕上的手表上,远处是一个宽阔的的城市街道。如果单独看这样的作品,我们很难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甚至会认为这是一幅观念摄影作品。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这组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作者在讲述什么了,他用摆拍的方式,表现了苏军入侵布拉格的准确的时间。

  通过特殊的拍摄技巧来建立起作品在视觉上的时间性概念。例如图04摄影师东松照明(Tomatsu shomei,1930~2012)拍摄的《抗议之一,东京,1969年》,慢速度拍摄、按动快门时快速移动相机或者转动变焦镜头的变焦环,对拍摄主题的虚化,也可以营造出时间的延续性。
  运用摄影的形式语言来完成对“时间”的表达,例如使用“对比”的方式,将不同时代的视觉元素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也可以给观众留下极为强烈的时间概念。图05《风景四号》是意大利的色彩大师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拍摄的一幅风光摄影作品,画面全部是由深至浅、再由浅及深的蓝色调,下方是湛蓝色的大海,上方是蔚蓝色的天空,画面中央的黑色线条是海天相接的天际线,也是画面中唯一的具象元素。作者运用了平面造型中最为忌讳的也是最呆板的等分构图方式,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突破法则与规则的构图方式,才把时间的无限性与空间的浩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在观众欣赏作品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强烈的时间性进一步把时代的变化刻画得更为突出,因此还可以通过后期的图片编辑来完成作品对于时间性的表现。例如图06和图07是马克吕布(MarcRiboud)拍摄的《马克吕布在中国》画册中的两幅作品。图06《1957北京》作品中的主人公是1950年代中国的女性形象,图07《1993上海》作品中的主人公是1990年代中国的女性形象。将这两幅作品编排于一个跨页中,显著的社会变化带给观众强烈的时代变化感受。
  除去这些常见的拍摄手法以外,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和难度更高的表现形式,这些需要拍摄者的综合能力,对焦距、曝光、快门速度、镜头光圈、画面取舍有着极强的驾驭能力,才能完成超一流的对“时间”的表现,可谓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在这方面,我挑选两幅这样的作品进行深度的剖析和欣赏,一窥大师镜头下对“时间”的超强表现力。

  图08《巴黎的交叉路口》出自于匈牙利籍的摄影大师安德烈柯特兹之手。这幅黑白摄影作品,作者选取了街角的一个制高点,以大俯视的角度拍摄下方的Y字形交叉路口。作者通过画面左上道路的直线、右上道路的弧线、下方的折线,建立起画面的基础结构,这些道路的形态既有几何线条的共同性,又具备相互之间的多样性,既让观众看到了严谨的构图意识,又将变化孕育其中,充满了多变的戏剧性。画面中心部分是本幅作品最重要的四个视觉元素——四个不同移动方式的人物,分别是行人、乘马车的人、骑自行车的人、骑摩托车的人,这四个人物恰恰使用了近千年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出行的四种方式——远古时代依靠双脚出行,有着两千年历史的马车、机械电子时代的自行车和摩托车。它们不仅代表着人类出行的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科技的进步的缩影。跨越两千年的时间,就在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路口,在这百分之一秒的瞬间不期而遇了,而就在一刹那,柯特兹以它独特的视觉敏感,把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奇妙地凝固在他建构的画面之中。我们不能不赞叹他的强大预见性、快速的反应、高超的驾驭、完美的表现,这一切集结在画面时,恰恰是对时间最完美的诠释。

  图09《雅儿》是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尔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1908~2004)的一幅黑白摄影作品,作者同样选取了在一个街角边视点较高的位置,以俯视建立起画面的总体结构。建筑栏杆的扶手成为画面最重要的视觉引导线,而栏杆的立柱和建筑的台阶以其自身强烈的形式上的节奏感与栏杆扶手的流畅线条共同肩负起视觉引导的作用,把观众的目光从画面的右下角带到了右上方那个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的主人公身上。作者巧妙地运用慢速快门的手法,把骑自行车的人物适当虚化,营造了强烈的动感,与完全静止的空间环境形成了对比,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使虚化的人物成为整体静止空间的画龙点睛之笔。最重要的是,作者把按动快门之前的事物发展过程与按动快门之后的事物的各种可能性都精确地凝固在画面中的那一时刻上。

本期训练方式:


  我们选定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影像设计系大学四年级的三名同学完成这一期有关“摄影时间”的拍摄训练主题,要求他们利用寒假时间,分别写三百字左右个人对此次创作主题的理解和想法,以及参考已经罗列出来的关于表现“摄影时间”的手法与方式,完成自己的作品。

本期学员作品及自述: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影像设计系2015级本科生曾彦:
  时间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感知,与记忆有关。没有记忆,感知时间也变得虚妄。而摄影如果想通过直接记录的方式表现时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的复写是表面的,因此只能不通过直接记录而是重新主观编排被摄物,甚至是拍摄者主观“断章取义”的内容才能达到。我的拍摄内容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的感受。我并不觉得时间本身意义很大,现在、过去、未来都有可能是已经决定好了的“事情”,关键在于经历时的感受。时间也和空间有密切的联系,空间的变化对人感受时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影像设计系2015级本科生陈绮枫:
  我们每天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留住时间成为很多人的极致追求。摄影术发明以来不断有人试图通过对时间进行重构、编排等方式去表现、体验、创造、寻找时间的本质,斯蒂格利茨的直接摄影为现代摄影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完美诠释了瞬间的美学意义;杉本博司的系列作品不断地丰富时间性的含义。时间在摄影中是个伟大的主题,它是摄影中最感人至深的一面,不仅仅向我们展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更重要的是它见证着我们生活的起伏,让我们体会到隐藏在时间背后的生命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影像设计系2015级本科生周麟韬:
  于我而言,摄影有一个“时间”上的特质让我着迷,那便是“静止”。人眼在观察周遭事物时,见到的其实都是无限制的动态影像,在时间的维度上是向前延伸的。摄影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在动态的视觉之中截取一帧来呈现,将这一帧进行现实最大程度地保留。较之于绘画,摄影对现实的绝对复制性是其最大特点之一。这无疑是一种全新观察方法,那些原本在眼中平淡无奇的元素,被复制进有限的画框,静止了下来,再次被观看时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表达。恰当时,那些司空见惯的元素也好似沾染上情绪的色彩,传递着不同的情愫。不同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那般强调形式与内容对于事件本身的反应,这是一种现实中“具象”组合为的“抽象”,抽象的语言带来情绪的表达,就如同罗兰·巴特所提到的“Punctum”,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上的“刺点”,可以在观者记忆中留下痕迹。

本期導师点评总结:


  看到这些表现时间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了海德格尔在《尼采》中的一段话:永恒在瞬间中存在,瞬间不是稍纵即逝的现在,不是对一个旁观者来说仅仅倏忽而过的一刹那,而是将来与过去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瞬间得以达到自身,瞬间决定着一切如何轮回。
  正如曾彦拍摄的第一幅作品,如此令人眩晕的光影效果,动与静、黑与白、点线面关系共同营造了一首令人迷茫的奏鸣曲。作者似乎对走过的岁月抱有极大的疑惑,对过去的时光抱着极度的不满,用相机叩问时间、用影像答复自己。
  第一眼看到陈绮枫的第二幅作品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情感的叙事,一对冰面上胜似闲庭信步的鸭子很突出,远处的芦苇被夕阳照亮,两者遥相呼应,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就像画卷伴随着时光的脚步缓缓地展开。技术、语言运用得都很不错,时机把握得也好,景物和作者就在不经意间打了个照面。
  另外,我还很喜欢周麟韬的第二幅作品,巧妙地隐藏主体人物的局部,给予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摄影的奇妙之处在于摄影师把握对被摄主体藏和露的分寸,把或许本来没有关系的人物连接在了一起,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共同叙述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时间的延续性也随之表现了出来。
其他文献
2018年8月23日,尼康正式发布了全新的、代表尼康最高技术实力的全画幅微单Z卡口系统以及两款全画幅微单相机Z7、Z6。本文的主角尼康Z6采用了比较均衡的约24.50万有效像素全画幅CMOS传感器,这也是目前主流中端全画幅相机的配备。  从市场表现来看,近两年CIPA统计的可换镜相机的出货量中,单反相机一直在减少,而微单相机则在上升。显然各厂商也注意到了这一市场变化。对此,尼康拿出了Z卡口系统作为
期刊
铂钯印相工艺,又称铂金工艺、铂金印相,是以非银盐的贵金属铂和钯盐为感光元素的一种早期摄影印相工艺。我将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铂钯工艺的历史、化学药品配方和操作流程。  1873年,英国发明家威廉威利斯(William Wills)在前人的铂金印相配方中加入了钯,研制成功了铂钯印相工艺并申请了专利。铂、钯同为惰性贵金属元素,稳定性极高,不易氧化,因而铂钯印相的作品可以长久保存。这种工艺制作的照片影调优美典
期刊
四月,是很美好的季節。草长莺飞,百花娉婷,桃红柳绿,生意盎然。才女林徽因也曾写下“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美好的情感。能让人感受到这种美好的不只是文词雅句,还有照片。有些照片虽然没有直接拍摄春景,却能给观众一种春风拂面般温暖又积极乐观的感觉。本期专题介绍的四位摄影师都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人间四月天”。  中国摄影师吴建勋近几年一直关注浙江湖州的“留守青年”状况,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怀揣梦想的有志青
期刊
我问过许多人:你为什么拿起相机?在短暂的思考后,大家都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记录自己的生活。显然这是非常真切的答案。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这一需求就变得格外迫切。不过我们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既然记录才是目的,那么除了把照片拍得清楚、漂亮以外,我们怎样才能用相机系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如何拍摄自己的私人家庭影像?  我们有两种选项,第一种是随身携带相机并随机地抓拍画面。如此的好处是非常自然,但是缺点也非
期刊
在相机发展史上,单反相机出现得非常早。1897年,德国人Dr.Hesekiel就在柏林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相机Spiegel Reflex No.1(德语“反光镜相机1号”的意思——编者注),比旁轴相机(1916年出现)早得多。然而,单反相机发明后长期无法解决正像取景问题,使用不便,无法与旁轴和双反相机竞争。直到1948年,东德的卡尔蔡司耶拿(Carl Zeiss Jena)和VEB蔡司依康(V
期刊
01《战士中的种子选手》(From the Seeds of Warrior),选自《赤裸的真相》(Bare Truth)系列,2015 Ilan Wittenberg伊兰·威滕伯格(Ilan Wittenberg)  在西方文化中,评价一个男人时用到最大的词是“能力”,也就是他能为你做什么;评价女人时则更看重外表,赏心悦目的女人能够吸引男人的关注和欣赏。这样一来,在西方艺术史上,女性身体的影像远
期刊
01《共享晚霞》,2015年8月3日,市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玲珑路的一处天桥上,欣赏绚丽的晚霞。刘关关  进入中新社做摄影记者之初,一心想见证大事,记录时代。然而,入职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却一直在“扫街”。每逢反常天气,领导总会派新记者到街上去拍摄气象新闻照片。后来,不但具备了拍摄大型活动的能力,也获得了见证历史的机会,并逐渐喜欢上“靠天吃饭”的气象新闻摄影,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千“图”一面的气
期刊
杨晓峰  英国艺术家批评家约翰鲁斯金(John Ruskin)曾经说过:“人类所做过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睁眼看世界。”随着摄影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观看。  这种最早的改变源于大画幅相机的拍摄实践,正是取景影像上下颠倒、左右置换的奇妙,让艺术家在聚焦中改变了对世界影像的认知,为人类的观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观察的预想、物像的明暗反差控制、曝光到最终的影像层次还原,印相术为影像提供了最为
期刊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曼谷。  在这个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国际都市中,来自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印度、中国等国家的移民也在这里建立了各自的社区。在曼谷街头可以找到多个文化、宗教的标志性建筑或符号。除了海外移民,每年也有大量泰国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曼谷,求学、经商、工作……行色匆忙。  曼谷的发展是泰国发展的窗口。过去几十年中,曼谷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为泰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
期刊
近些年的儿童摄影已经被商业影楼等机构模式化、概念化了,各家孩子拍出来都看着很像。虽然缺乏新意,但很被大众接受,家长们十分认可这种模式的儿童摄影,甚至认为就应该以这种形式展现自己的孩子:满月的孩子都要被摆成蝴蝶、毛毛虫、破壳的鸡蛋等,10岁以下的孩子会扮演各种动画片里的人物,或者穿上成年人的衣服扮演成年人……  俄罗斯女摄影师纳塔莉亚·波洛米纳(NataliaPolomina)却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