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整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不可轻视的问题。多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坚定,但少数价值准则不正确;意识形态感知力较强,但意识形态剖析力和反制力有待很好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状况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标锁定在我国年轻人身上。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优秀分子,其意识形态辨别力的高低,事关国家未来意识形态安全。为准确了解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的实际状况,笔者对81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大四学员已进入大学阶段的成熟稳定期,能较好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的现状,因此选定他们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整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不可轻视的问题。
一、多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坚定,但少数价值准则不正确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党的信仰具有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发展具有信心;对自己在将来社会建设中的责任具有较强的担当意识;在党和国家的形象受损时,敢于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加以澄清和驳斥。但同时也发现,少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动摇。
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依然坚定,但有弱化趋势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有81%的学生选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但仍有14%的学生认为“过去、现在和不远的将来,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但在更远的将来,就说不清楚了”,甚至有3%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可能还存在其他同样可以指导我国建设的理论”,另有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在被问到是否赞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趋同论”时,有85%的学员表示“不赞成”,7%的学员表示“赞成”,8%的学员表示“说不清楚”。
说不清楚,无非就是不关心,或是认识不到位,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结果说明,多数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念坚定,但有部分学生信心不足,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把握不清,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的意识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2、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敢于维护,但少数学生批判精神不强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社会上流传的对我国部分领导人和革命英烈的调侃以及政治谣言”时,83%的学员表示“愤慨,坚决阻止”,但仍有14%的学员会“一笑了之,不认同也不反对”,另有3%的学生甚至认为“是种不错的消遣方式,国外很常见”。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有很强的维护意识,能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转化成具体行动,敢于理直气壮地对谣言进行澄清和驳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坚决反对的原则性,批判精神弱化,阵地意识不强,不敢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做斗争,不能旗帜鲜明站出来维护党的形象,放任谣言流传,损坏党和国家形象。在座谈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学生对谣言和小道消息持乐于欣赏的态度,爱说一些雷人的话来迎合社会阴暗心理,说一些偏激的话来显示自己标新立异,对流言津津乐道、乱加揣测,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社会消极舆论和不良信息的推手。
3、对党的感情朴素,但部分大学生呈现淡化倾向
在被问到对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感觉时,88%的学员感到“比较亲近”,10%的学员“没有明显感情倾向”,2%的学员感到“比较厌恶”。可见,多数学员对我党是怀有朴素情感的。但仍有部分学员对我党感情淡化,极少数学员甚至持排斥态度。
在被问到对党的历史是否熟悉时,79%的学生选择“熟悉”或“非常熟悉”,20%的学生选择“一般”,1%的学生选择“比较陌生”。说明多数学生是明党史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党史不熟悉。读史使人感恩,学习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体验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自然会催生对党的感恩之情。在选择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学生中,有高达96%的学生对党感觉“比较亲近”,可见,“明党史”与“感党恩”之间几乎存在着正比关系。因此,党史教育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二、意识形态感知力较强,但意识形态剖析力和反制力有待很好加强
意识形态辨别力按能力大小,分为感知力、剖析力和反制力三个层次。感知力,即某一思潮来袭时,能凭直觉感知其正误,但对正误原因知之不多;剖析力,即对正误原因有清醒认识,但无力影响他人;反制力,即不仅自己“心知肚明”,还善于做他人思想工作,能有效影响他人。调查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感知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剖析力和反制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被问到军队“国家化”时,92%的学生认为“是种错误和有害观点,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但在被问到是否赞同“军队应在国家军事机构的领导下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因此,军队应听党指挥”这一说法时,却有高达93%的学生表示赞同。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军队“国家化”谬误的原因知之甚少,只是像小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进行背诵一样记住了“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搞不清楚军队与政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认为一个政党之所以对部队拥有指挥权是因为取得了执政权,那么,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意味着他们的思想随时都可能被西方的“漂亮”、“正义”的理论所俘虏,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理论“罂粟花”的自我免疫力较差。他们身上仅有的一些“免疫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外界灌输进去的,还远远没有内化为自身内在的力量。只有当“免疫力”融入血脉、刻进身骨之时,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根基。
2、知其所以然但无力反制之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敌对势力的歪理邪说、奇谈怪论的错误之处并非不清楚,但在进行反击和驳斥时,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或词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或论证不够饱满,驳斥力度疲软。
这种反制无力或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能力欠佳。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担任过任何骨干,平时在公众面前演讲机会较少,课堂发言也不积极,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致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纵使“心如明镜”,却不能将道理讲清、把理由阐明。如此一来,面对错误思潮的干扰,只能保证“独善其身”,却无力“兼善天下”。 二是知识储备匮乏。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虽能将道理讲清,但语言过于简单,三言两语过后就景德镇关门——没“词”(瓷)了,致使论证单薄乏力。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知识储备匮乏,尤其是人文知识匮乏。需要理论支撑时却不会运用理论,需要例证佐证时却“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支撑,就不可能有过硬的“说理功”。
三是论证方法单一。在拥有了观点和佐证观点的材料后,论证方法便是决定论证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有力的论证,必然要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例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等。在驳斥错敌对思潮时,要善于洞察敌对思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中的漏洞和悖谬之处,从而确定最佳切入点,进行有效回击。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论证方法的意识,不善于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证。这说明,在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增强论证实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思维缺乏辩证性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思维的辩证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表象化。难以洞察到事物背后的深层本质,看表面现象多,看本质根源少。例如,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度假式”赴任,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期间5人花79元吃炸酱面的做法时,仅有30%的学生认为“意在映射我国部分官员,激起民众‘仇官’心理”,58%的学生认为“虽有作秀成分,但也值得肯定和赞扬”,12%的学生认为“反映了美国官员的平民作风”。美国官员的做法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他们在记者的聚光灯下的如此作为,更大的用意在于用一种既无可挑剔又成本低廉的方式树立亲和形象,赢得国人好感,同时映射我国少数作风不佳的官员,撒下“官民不合”的心理种子。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仍有不少学生被美国官员的“平民”作风所折服,暴露出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的问题。再如,网上曾一度流传一篇《<毛泽东选集>真相》的文章,称《毛泽东选集》中的多数文章系他人代笔,在被问到对这一说法做何反应时,20%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毛泽东作为国家元首日理万机,他人代笔可以理解”,而未看到敌对势力企图利用谣言诋毁毛泽东和我党形象的真正意图。
二是片面化。少数学生看现实矛盾多、看积极应对少,看支流问题多、看主流发展少。例如,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拆迁、房价、腐败、贫富差距、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公、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时,多数学生(86%)认为“可通过完善制度体制、改善技术运作等方式逐步解决”,但仍有不少学生(9%)认为“是由社会制度缺陷造成的,不对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较彻底的改革,将难以解决”,5%的学生“说不清楚”。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我国社会持较为消极的看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看问题的方法偏颇。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公正的视野,既要看到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的客观现实,更要看到党中央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进展,如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看到党和国家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要看到党和国家克服矛盾、解决问题的不懈努力和重大成果,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纯洁性的积极成果。
作者简介:
王勤明:(1957—),男,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
夏保泉:(1980—),男,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研究生
王伟丽:(1979—),女,第二炮兵司令部工程部工程师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状况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标锁定在我国年轻人身上。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优秀分子,其意识形态辨别力的高低,事关国家未来意识形态安全。为准确了解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的实际状况,笔者对810名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因大四学员已进入大学阶段的成熟稳定期,能较好反映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的现状,因此选定他们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辨别力整体状况较好,但也存在着不可轻视的问题。
一、多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坚定,但少数价值准则不正确
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党的信仰具有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发展具有信心;对自己在将来社会建设中的责任具有较强的担当意识;在党和国家的形象受损时,敢于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加以澄清和驳斥。但同时也发现,少数大学生价值准则动摇。
1、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依然坚定,但有弱化趋势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时,有81%的学生选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但仍有14%的学生认为“过去、现在和不远的将来,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但在更远的将来,就说不清楚了”,甚至有3%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可能还存在其他同样可以指导我国建设的理论”,另有2%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在被问到是否赞成“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趋同论”时,有85%的学员表示“不赞成”,7%的学员表示“赞成”,8%的学员表示“说不清楚”。
说不清楚,无非就是不关心,或是认识不到位,没有自己的观点。这个结果说明,多数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念坚定,但有部分学生信心不足,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把握不清,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斗争的意识弱化,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2、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敢于维护,但少数学生批判精神不强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社会上流传的对我国部分领导人和革命英烈的调侃以及政治谣言”时,83%的学员表示“愤慨,坚决阻止”,但仍有14%的学员会“一笑了之,不认同也不反对”,另有3%的学生甚至认为“是种不错的消遣方式,国外很常见”。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有很强的维护意识,能将对党和祖国的热爱转化成具体行动,敢于理直气壮地对谣言进行澄清和驳斥。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没有坚决反对的原则性,批判精神弱化,阵地意识不强,不敢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做斗争,不能旗帜鲜明站出来维护党的形象,放任谣言流传,损坏党和国家形象。在座谈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学生对谣言和小道消息持乐于欣赏的态度,爱说一些雷人的话来迎合社会阴暗心理,说一些偏激的话来显示自己标新立异,对流言津津乐道、乱加揣测,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社会消极舆论和不良信息的推手。
3、对党的感情朴素,但部分大学生呈现淡化倾向
在被问到对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感觉时,88%的学员感到“比较亲近”,10%的学员“没有明显感情倾向”,2%的学员感到“比较厌恶”。可见,多数学员对我党是怀有朴素情感的。但仍有部分学员对我党感情淡化,极少数学员甚至持排斥态度。
在被问到对党的历史是否熟悉时,79%的学生选择“熟悉”或“非常熟悉”,20%的学生选择“一般”,1%的学生选择“比较陌生”。说明多数学生是明党史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党史不熟悉。读史使人感恩,学习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体验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自然会催生对党的感恩之情。在选择对党史“熟悉”或“非常熟悉”的学生中,有高达96%的学生对党感觉“比较亲近”,可见,“明党史”与“感党恩”之间几乎存在着正比关系。因此,党史教育应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
二、意识形态感知力较强,但意识形态剖析力和反制力有待很好加强
意识形态辨别力按能力大小,分为感知力、剖析力和反制力三个层次。感知力,即某一思潮来袭时,能凭直觉感知其正误,但对正误原因知之不多;剖析力,即对正误原因有清醒认识,但无力影响他人;反制力,即不仅自己“心知肚明”,还善于做他人思想工作,能有效影响他人。调查发现,大学生意识形态感知力较强,但部分学生剖析力和反制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被问到军队“国家化”时,92%的学生认为“是种错误和有害观点,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但在被问到是否赞同“军队应在国家军事机构的领导下发挥积极作用,在我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因此,军队应听党指挥”这一说法时,却有高达93%的学生表示赞同。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军队“国家化”谬误的原因知之甚少,只是像小学生为应付考试而机械地进行背诵一样记住了“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搞不清楚军队与政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认为一个政党之所以对部队拥有指挥权是因为取得了执政权,那么,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意味着他们的思想随时都可能被西方的“漂亮”、“正义”的理论所俘虏,意味着他们对西方理论“罂粟花”的自我免疫力较差。他们身上仅有的一些“免疫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外界灌输进去的,还远远没有内化为自身内在的力量。只有当“免疫力”融入血脉、刻进身骨之时,才能从根本上筑牢根基。
2、知其所以然但无力反制之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发现,一些学生对于敌对势力的歪理邪说、奇谈怪论的错误之处并非不清楚,但在进行反击和驳斥时,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或词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或论证不够饱满,驳斥力度疲软。
这种反制无力或乏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表达能力欠佳。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担任过任何骨干,平时在公众面前演讲机会较少,课堂发言也不积极,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上,致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纵使“心如明镜”,却不能将道理讲清、把理由阐明。如此一来,面对错误思潮的干扰,只能保证“独善其身”,却无力“兼善天下”。 二是知识储备匮乏。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虽能将道理讲清,但语言过于简单,三言两语过后就景德镇关门——没“词”(瓷)了,致使论证单薄乏力。追根溯源,还是因为知识储备匮乏,尤其是人文知识匮乏。需要理论支撑时却不会运用理论,需要例证佐证时却“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支撑,就不可能有过硬的“说理功”。
三是论证方法单一。在拥有了观点和佐证观点的材料后,论证方法便是决定论证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有力的论证,必然要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例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等等。在驳斥错敌对思潮时,要善于洞察敌对思潮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中的漏洞和悖谬之处,从而确定最佳切入点,进行有效回击。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没有论证方法的意识,不善于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论证。这说明,在提升学生的论证能力,增强论证实效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思维缺乏辩证性
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较为单一,思维的辩证性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表象化。难以洞察到事物背后的深层本质,看表面现象多,看本质根源少。例如,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坐经济舱“度假式”赴任,以及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期间5人花79元吃炸酱面的做法时,仅有30%的学生认为“意在映射我国部分官员,激起民众‘仇官’心理”,58%的学生认为“虽有作秀成分,但也值得肯定和赞扬”,12%的学生认为“反映了美国官员的平民作风”。美国官员的做法固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他们在记者的聚光灯下的如此作为,更大的用意在于用一种既无可挑剔又成本低廉的方式树立亲和形象,赢得国人好感,同时映射我国少数作风不佳的官员,撒下“官民不合”的心理种子。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但仍有不少学生被美国官员的“平民”作风所折服,暴露出思考问题深度不够的问题。再如,网上曾一度流传一篇《<毛泽东选集>真相》的文章,称《毛泽东选集》中的多数文章系他人代笔,在被问到对这一说法做何反应时,20%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毛泽东作为国家元首日理万机,他人代笔可以理解”,而未看到敌对势力企图利用谣言诋毁毛泽东和我党形象的真正意图。
二是片面化。少数学生看现实矛盾多、看积极应对少,看支流问题多、看主流发展少。例如,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存在的拆迁、房价、腐败、贫富差距、看病难、教育资源不公、食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时,多数学生(86%)认为“可通过完善制度体制、改善技术运作等方式逐步解决”,但仍有不少学生(9%)认为“是由社会制度缺陷造成的,不对我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较彻底的改革,将难以解决”,5%的学生“说不清楚”。可见,大多数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热点问题,但仍有不少学生对我国社会持较为消极的看法。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看问题的方法偏颇。应当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公正的视野,既要看到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的客观现实,更要看到党中央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进展,如党和国家持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认识到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看到党和国家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如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要看到党和国家克服矛盾、解决问题的不懈努力和重大成果,如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保持党组织和干部队伍纯洁性的积极成果。
作者简介:
王勤明:(1957—),男,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
夏保泉:(1980—),男,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研究生
王伟丽:(1979—),女,第二炮兵司令部工程部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