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及独特性。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小学生的创新是相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的。如果学生能创新性地解决对他们而言是新的问题,能独立地掌握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就是创新。小学生的创新,重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①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
1、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像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三) 激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想象,续写想象作文。如《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灵活的构思。"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变通性。
(一) 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文中提纲肇领、承上启下的词,我们习惯地称之为重点词。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才干。如果只停留在书面的解释上,很难引起学生思维变通。有位教师从逆向角度问学生: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什么原因?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善用人,懂人心,晓兵法,精计算等不同的角度对诸葛亮借箭不成功进行的假设一一进行否定,学生就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了。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事实证明,孩子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感情世界是极富个性的。"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其潜在的个性。教师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一)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
(二) 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
(三) 留有空间,培养广泛的好奇心,发挥个性思维。"好奇心是指对于没听见过没看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对于具有好奇心的人,未知世界处处都是一种精神挑战,会诱使他去追究,去创造。"课堂教学不应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一节课结束了,并非要画上一个句号,应该多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个性思维便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①黄欲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J]福建教育
②袁秀干.《造性阅读培养浅探》福建教育
③袁秀平.《造性阅读培养浅探》福建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小学生的创新是相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而言的。如果学生能创新性地解决对他们而言是新的问题,能独立地掌握知识,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之中,就是创新。小学生的创新,重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学习活动。"①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一言堂,以"填鸭式为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思维,兴趣是和情感相伴相随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叩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 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
1、培养学生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像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
2、积极引导,解决质疑问题。启发了学生提问,接着要解决处理好学生提出的问题。发现学生提出带有规律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对于提得不够好的,也不必求全责备。教师应尽量在课堂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无法一时解决的,要向学生说明。
(三) 激发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连动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
1、增扩续补想象。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教学完古诗《暮江吟》后让学生进行扩充想象,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有的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想象,续写想象作文。如《凡卡》、《穷人》等文教学后,以《凡卡寄信之后》、《收养孩子之后》为题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作文;许多课文中有"空白"之处,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补充。
2、画图想象。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画图的过程既是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如《黄山奇石》一文,对奇石"金鸡叫天都"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文中没有插图。为使学生读懂这段文字,并受到美的感染,让学生按课文描绘,用画表现出来。"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子弹琴"这三块奇石仅说了名称,没有作任何描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黄山奇石的"奇",让学生想象这些奇石的样子,并将其画下来。
二、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的新观点,从而形成灵活的构思。"②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变通性。
(一) 打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二) 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课文中提纲肇领、承上启下的词,我们习惯地称之为重点词。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神机妙算",集中地表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才干。如果只停留在书面的解释上,很难引起学生思维变通。有位教师从逆向角度问学生: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什么原因?然后从诸葛亮通天文,知地理,善用人,懂人心,晓兵法,精计算等不同的角度对诸葛亮借箭不成功进行的假设一一进行否定,学生就理解了"神机妙算"的含义了。
三、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事实证明,孩子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的感情世界是极富个性的。"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其潜在的个性。教师应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一) 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发散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
(二) 交还自主权,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变成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
(三) 留有空间,培养广泛的好奇心,发挥个性思维。"好奇心是指对于没听见过没看见过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究精神。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究,从而使人产生兴趣。对于具有好奇心的人,未知世界处处都是一种精神挑战,会诱使他去追究,去创造。"课堂教学不应也不可能追求十全十美。一节课结束了,并非要画上一个句号,应该多一些问号、省略号、感叹号...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自己去查资料,寻找答案。个性思维便得到了有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语文是素质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能把握教材,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精心设计问题和练习,在听说读写中,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①黄欲晓.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策略[J]福建教育
②袁秀干.《造性阅读培养浅探》福建教育
③袁秀平.《造性阅读培养浅探》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