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的写作教学完全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写作成为一种知识性、技术性训练,文章当中根本没有自我。学生动不动满口公众语言,所表达的观点,所抒发情感,所使用的词句,缺乏真实感,没有灵动感,更不具备天真、活泼的特点;空话、假话、套话成篇,似乎学生都患上了真话失语症。写作教学完全失去了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功能。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不但肯定了真实生活世界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了学生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可替代性。要使学生真正回归生活进行写作,写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的文章。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进行个性化的要求和评价。那是平时的一次练笔,有一名学生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熟悉的教师:她长有像灌木丛一样的头发,像富士山一样的鼻子。最有意思的是她那张随时都会喷火的火山嘴。当然她的特征还不只这些,最主要的还是她的那双竹筒眼,再加上两片玻璃就构成了一副名副其名的望远镜,无论你躲在哪个角落做小动作都会被她发现,用她的火山嘴大骂你一通。在上课的时候凶起来像只母老虎。就是因为有这些特征所以才会征服我们这些士兵。看后觉得气势凌厉,但又觉得对那位教师不是很尊重。就批到:夸张也要符合事实。这位学生后来又进行了修改,原文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去不复返,语气语调显得中庸多了,后来写的文章也难寻那种痛快淋漓的气势,张扬的个性也就这样被“批”掉了。
二、在反省的生活世界里写作
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事实上,回归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甚至也不仅仅是学生真实的外部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内部精神生活世界。当今开明的政治,开放的社会,迅猛发展的经济势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潮,对于彰显学生的个性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夹杂着一些泥沙:有些人对个人利益看得重了,重利忘义似乎正常了;争地位,抢待遇,标榜自我成了时尚了;“缺心眼”“傻子”成了舍己为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代名词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行为对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少学生以追寻个性的张扬,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写作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挥。如在读后感里,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太愚;对杨修的放旷大有不屑之意。这却是“个性”对个性进行了否定。
三、对作品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伟大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极少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娶亲的婚乐声中悄然离开人世;当我们读到《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在一片绚丽的朝霞中化成泡沫,我们忍不住会在心里悄悄地为她们安排一个更好的结局。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再创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飘》的续集,张爱玲少年时期所作的《摩登红楼》以及电影《大话西游》等。而且,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可以摹写的客观世界,相反,它是一个变化不已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四、形成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正如学生的生活世界各各不同一样,学生在表达和交流生活的感受时所使用与选择的语言方式也不能强求同一,而应视活动内容、方式及个性而定,所谓千篇一律更是对学生写作的约束和限制。简单地说就是“形式创新”,一般是有别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中学生作文中的常见文体,而运用有个性的“变式”,让文章脱俗致新。
不过这些形式只是取胜的脚手架,文章写成了脚手架就拆了。当《赤兔之死》一鸣惊人后,再用文言文的模式,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不管用什么形式,关键在于你的文章内容。为了形式的创新而舍弃内容是要不得的。
另外,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充实自己的作文。那些历经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不仅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因此,个性化写作学习的基础就是进行广泛阅读,进行有目的地积累。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传统的写作教学完全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写作成为一种知识性、技术性训练,文章当中根本没有自我。学生动不动满口公众语言,所表达的观点,所抒发情感,所使用的词句,缺乏真实感,没有灵动感,更不具备天真、活泼的特点;空话、假话、套话成篇,似乎学生都患上了真话失语症。写作教学完全失去了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功能。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不但肯定了真实生活世界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了学生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可替代性。要使学生真正回归生活进行写作,写出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情感的文章。
教师要真正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进行个性化的要求和评价。那是平时的一次练笔,有一名学生用夸张的手法这样写熟悉的教师:她长有像灌木丛一样的头发,像富士山一样的鼻子。最有意思的是她那张随时都会喷火的火山嘴。当然她的特征还不只这些,最主要的还是她的那双竹筒眼,再加上两片玻璃就构成了一副名副其名的望远镜,无论你躲在哪个角落做小动作都会被她发现,用她的火山嘴大骂你一通。在上课的时候凶起来像只母老虎。就是因为有这些特征所以才会征服我们这些士兵。看后觉得气势凌厉,但又觉得对那位教师不是很尊重。就批到:夸张也要符合事实。这位学生后来又进行了修改,原文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一去不复返,语气语调显得中庸多了,后来写的文章也难寻那种痛快淋漓的气势,张扬的个性也就这样被“批”掉了。
二、在反省的生活世界里写作
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事实上,回归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甚至也不仅仅是学生真实的外部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内部精神生活世界。当今开明的政治,开放的社会,迅猛发展的经济势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思潮,对于彰显学生的个性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夹杂着一些泥沙:有些人对个人利益看得重了,重利忘义似乎正常了;争地位,抢待遇,标榜自我成了时尚了;“缺心眼”“傻子”成了舍己为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代名词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行为对学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少学生以追寻个性的张扬,完全忽视写作的社会作用,写作能力也就很难得到发挥。如在读后感里,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太愚;对杨修的放旷大有不屑之意。这却是“个性”对个性进行了否定。
三、对作品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伟大的震撼人心的作品极少有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的结局。当我们读《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娶亲的婚乐声中悄然离开人世;当我们读到《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在一片绚丽的朝霞中化成泡沫,我们忍不住会在心里悄悄地为她们安排一个更好的结局。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的再创作品。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飘》的续集,张爱玲少年时期所作的《摩登红楼》以及电影《大话西游》等。而且,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的可以摹写的客观世界,相反,它是一个变化不已的充满活力的世界。
四、形成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正如学生的生活世界各各不同一样,学生在表达和交流生活的感受时所使用与选择的语言方式也不能强求同一,而应视活动内容、方式及个性而定,所谓千篇一律更是对学生写作的约束和限制。简单地说就是“形式创新”,一般是有别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中学生作文中的常见文体,而运用有个性的“变式”,让文章脱俗致新。
不过这些形式只是取胜的脚手架,文章写成了脚手架就拆了。当《赤兔之死》一鸣惊人后,再用文言文的模式,就有东施效颦之嫌了。不管用什么形式,关键在于你的文章内容。为了形式的创新而舍弃内容是要不得的。
另外,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充实自己的作文。那些历经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不仅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因此,个性化写作学习的基础就是进行广泛阅读,进行有目的地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