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zhe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派只是19世纪盛行于德意志地区的历史主义在经济学界的一种反映。它对历史方法的浓厚兴趣,是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以此呼应德意志民族统一和成为世界列强的渴望。这种民族主义以国家主义为载体,迥然有别于英法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并成为历史学派重新界定自己在经济学界中位置的武器。其中,李斯特和历史学派的开创者们只带有温和的国家主义色彩,他们把自由主义视为为了实现民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一而进行改革的思想武器。但是,后继者们在思考"德国如何走向富强"和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地位的问题时,游荡于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且越来越走向强硬的国家主义立场。这一学派最终未能实现它最初的学术抱负。
其他文献
在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推动下,企业外部知识搜索问题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阐释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的过程,基于创业学习这一全新视角,剖析了企业外部知识搜索影响创新的机理。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外部知识搜索提高了创业者和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创新。文章结论有助于指导新创企业如何进行知识搜索以及如何有效配置、整合、利用、吸收企业内部知识。
共享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创造性发展,更是对世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理论上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等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共享发展的矛盾,实践中面临社会发展困境的现代化国家、照搬西方福利理论而落入经济增长陷阱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无法实现共享发展。只有从共享发展理念的方法论、制度本质和发展主体上去探索、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才能真正推动世界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文章依据社会交换理论,解释差异化变革型领导对团队创新和个体创新的跨层次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导向变革型领导通过团队成员交换关系的中介作用促进了团队和个体创新;个体差异化变革型领导通过上下级关系差异化的中介作用阻碍了团队和个体创新。因此,领导者应该避免对不同团队成员的差异化领导行为,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提升创新绩效。
以口头语言为基本传播载体的民间传说在现实语境中的存在方式及影响因素逐渐被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本,成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它往往会与地方景观、纪念仪式等相互作用,形成融合互构的发展态势。起源并主要流传于东北民众中间的抗联传说作为"十四年抗战"的非物质载体,是抗联英雄们可歌可泣斗争历程的再现,是历代民众对东北抗联的经典讲述,唤起了群体的情感共鸣。作为东北地区革命历史资源的抗联传说,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语境下,结合物象、行为、仪式构建的"公共纪念空间"成为地域文化表达的共同体资源,两者互为表里,
期刊
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升大学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本是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惯性化、心理情感复杂化、人际关系单一化、道德责任悬空化等却影响了和谐理念的落实,致使师生关系异化,影响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期刊
文章首先区分了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自学和真实的自主学习,进一步论证了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是一对分立且主要表现为互补而较少地表现为互替的范畴。自主学习是学习的自治状态,存在自觉、自律和自为三个不可或缺的维度,自主学习在此框架中形成和展开,当在每一维度上均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征后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从项目式学习法到在线教育,考察了自主学习的现实发展状况,提出了学校教育除继续推进以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外,还应根据自主学习的精神实质和内部结构,开展顶层设计,多方配置资源,建立最小干预和最大保障的学习体系。
庄子以"真人"为"真知"所以可能的前提,其关注之点在于认识的主体,而不是认识的形式条件。作为"真知"所以可能的前提,"真人"的特点在于超乎目的和意向,不以生死为念,与自然为一。以合于自然为指向,真人同时与仁义、是非、礼制等社会的规范和体制保持了某种距离。就更为本源的层面而言,合于自然引向"藏天下于天下",后者意味着让事物回到的本源处;对人而言,也就是让人自身内在于自然之中或与自然同在。上述视域中的"真人"可以视为"能知",与之相关的是"所知",后者既是"真人"所指向的对
道统"十六字心法"的核心内容是"道心""人心"之别,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与《尚书·大禹谟解》中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判别思路。这两种思路的区别是对"知觉"的形成有不同的说法,而它们的共同点是强调"道心"与"人心"的区别仅仅在于认知的发生根源与不同的认知层级。如果说"道心""人心"之别类似于德性判断,那么这种判断建立于"知觉"这一认识论概念基础上。将认识论与德性论结合的关键点,又集中体现于朱熹对"心之虚灵知觉"与"人之知觉"命题的阐释上。产生"道心""人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