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墨迹 寻找心中的风景

来源 :凤凰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s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历名山大川 写其生机


  诉诸笔端的生活感触
  甘苦与美共
  中国古代有“写生”这个词,但不是西方印象派写生的概念。它近似于“写其生机”,即通过和自然的接触,获得鲜活的感受,再诉诸笔端。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成为中国式写生的重点。
  明末清初时期的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和弘仁,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石涛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简略精练;髡残苍左淳雅;弘仁高简幽疏。“四僧”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师法自然,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如弘仁和石涛都曾以黄山为创作基地,以黄山入画,创作出了很多有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石涛原系明皇室移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他的绘画风格变化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山河仍为旧山河
  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髡残,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他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他“僻性耽丘壑”,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黄山写生第一人
  弘仁(1610--1664)明诸生,甲申后为僧,号渐江,一号无智,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后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弘仁,数年后重返故里,一心研习画学。游武夷之幔亭,皈依报亲寺古航师为圆顶焉。善山水,初学宋人,晚法倪瓒,尤好绘黄山松石。弘仁《黄山图》册共60幅,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其他文献
禅,  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方式,  在为生活做减法之时,却添加了别样意境。  享受当前的每一口食物,  倾听微风跟随行走的韵动,  选择自然环保的衣服,只要用心珍惜,都可以是禅意,  为身、心、灵留下喘息的空间。  慢下来,享受这一份自营的舒适。  慢食 一顿饭,细味当下  禅,是活在当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初学者不如跟我一样,从吃饭开始认识禅,以下是我参加禅食的经验:
期刊
你看得见它们曼妙的肢体  但没发现它们最美的形态  把持心灵在时光隧道中潜寂修行  静默的小花瓶里 也有最动人的舞姿  花朵一直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最神秘灵物,沁人心脾的迷迭芳香,千姿百态的别致风韵,轻易就能赢得女人们沉醉的眼球。而当这些绽放的自然精灵被妙手与匠心亲密糅合在一起,往往能成就一种有别于琴棋诗画的独特艺术。居室中搬回一个赏心悦目的盆栽,就拥有了一方森林,一片春天。  因大学时写一个关于鲜
期刊
苏州,这座如园林般错落精致的城市,是吴文化的摇篮,也是传统民间工艺之都。处处散发着浓浓的江南人文气韵的苏作作品:内敛、含蓄和精巧。自古以来苏作都是风尚的引领者,受到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追捧。如今,追溯到苏作的血脉——苏州西部的东渚镇,是民间工艺最为集中地的地区之一,传统民间工艺的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其代表性的缂丝、刺绣、玉雕、核雕、红木雕刻等工艺均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苏州叶绣
期刊
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脱不开「狂」与「逸」两个圈圈。  狂时,浩然正气兼济苍生,天地不仁万物刍狗;  逸时,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  文人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意象,来构建自己的生活模式。他们酗酒深醉,抒发自己的情怀;他们小酌浅饮,寻回自己的一颗清净心。但无论哪一种,心中的那份高傲和孤独永远被小心翼翼地供着。唐宋文人上承魏晋名仕的风骨,下续明清文人的情致与淡雅,恰好
期刊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遗韵,当下的我们应如何借鉴参考,将之融入我们的当下生活?本期,跟随窦文涛(凤凰卫视主持人)与吴杨波(广州美术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领略「大俗大雅」的趣味博弈。当下的我们,不妨凝视着上古的器物,抚摸着温润的玉石,嗅到隐隐的檀香,啜一口极淡的香茗,这时的感官世界蔓延开来,心灵的诸多杂念像肥皂泡一样迸裂消失。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开始在你身边扭曲,一瞬间,极远就是极近,远古就是
期刊
在眼前真实的生活细物中  有青白玉如意蔓延的慵懒安详  也有盛世谱写与文人吐槽间的博弈  不做评判 仅以此过瘾拾趣  对于最高理想生活的追求,可如清代文人画家般精雅简约,静候茶香的悠长思绪。另也如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般好物兴艺,以更高审美追求提升生活。中国清王朝前期的“康雍乾盛世”,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也促进了其他艺术品类的发展。在青白玉万寿如意
期刊
中华扇子历史悠久,在每个时代都有不一样的特征。在《古人的文化》(沈从文 著)中,第一章节《扇子史话》便是关于古扇的介绍。从考古资料推测,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这是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到了唐朝,“羽扇”演变为
期刊
天空没有我的痕迹  但我已拍过  苍山 碧海 绿水 褐疆  都是快门瞬间的宠儿  在古代,无论古人有一双多么会发现美的眼睛,依然无法像今天这样,手一抬一按便瞬间裁下了片片风景。那时,眼睛是最好的镜头,画笔便是最好的摄影机——山水写实画便是这般细雕慢磨出来的“实照”。今人有时候会怀念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作品,庆幸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是有人在充分利用着高科技的便捷,做着古时候最典雅的事情。  曾出
期刊
著名作家张大春融现代小说技艺与古典文化素养于一体的鸿篇力作——《大唐李白?将进酒》,还原诗仙光环下李白一再被误解的真实人生。  马世芳,一个让两岸文艺青年眼睛发亮的名字。跨足写作、电台、网络、独立唱片多个领域,被誉为“台湾首席文艺青年”,他的文字,涌动着时代的潮声。继《地下乡愁蓝调》之后,马世芳的第二本书《昨日书》,再次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  “爱是我们一生的功课。”台湾上市第一周加印七次,横扫博
期刊
深圳为你读诗  作为中国文化界第一个跨界性诗歌文化综合实验项目,今年继续以“深圳为你读诗”为主题,深入探索当前文化语境下诗歌与人、诗歌与生活的相互关系。  深圳精品文化品牌活动“第一朗读者”,近期在在蛇口海上世界胡桃里音乐馆启幕。著名诗人欧阳江河、深圳诗人郭金牛作为该场活动主题诗人,现场参与和感受了小剧场形式的诗歌朗诵。  据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第一朗读者”艺术总监从容介绍,作为起源深圳、目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