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历名山大川 写其生机
诉诸笔端的生活感触
甘苦与美共
中国古代有“写生”这个词,但不是西方印象派写生的概念。它近似于“写其生机”,即通过和自然的接触,获得鲜活的感受,再诉诸笔端。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成为中国式写生的重点。
明末清初时期的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和弘仁,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石涛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简略精练;髡残苍左淳雅;弘仁高简幽疏。“四僧”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师法自然,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如弘仁和石涛都曾以黄山为创作基地,以黄山入画,创作出了很多有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石涛原系明皇室移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他的绘画风格变化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山河仍为旧山河
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髡残,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他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他“僻性耽丘壑”,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黄山写生第一人
弘仁(1610--1664)明诸生,甲申后为僧,号渐江,一号无智,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后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弘仁,数年后重返故里,一心研习画学。游武夷之幔亭,皈依报亲寺古航师为圆顶焉。善山水,初学宋人,晚法倪瓒,尤好绘黄山松石。弘仁《黄山图》册共60幅,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
诉诸笔端的生活感触
甘苦与美共
中国古代有“写生”这个词,但不是西方印象派写生的概念。它近似于“写其生机”,即通过和自然的接触,获得鲜活的感受,再诉诸笔端。于是,游历名山大川,成为中国式写生的重点。
明末清初时期的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和弘仁,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石涛奇肆超逸;八大山人简略精练;髡残苍左淳雅;弘仁高简幽疏。“四僧”以山林为友、丘壑为师,师法自然,创造出全新的绘画风格。如弘仁和石涛都曾以黄山为创作基地,以黄山入画,创作出了很多有个性和地域特征的作品。
搜尽奇峰打草稿
石涛(1642-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石涛原系明皇室移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他的绘画风格变化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他一生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赋予他深厚的绘画素养和基础,他在自然的真实感受和探索中加以对前人技法长处的融会,因而他对绘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把绘画创作和审美体系构成为“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
山河仍为旧山河
朱耷,八大山人(1626-1705),籍贯南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做道士,号八大山人、雪个等。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登山寡源,方能造意
髡残,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他削发后云游各地,43岁时定居南京大报恩寺,后迁居牛首山幽栖寺,度过后半生。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他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他“僻性耽丘壑”,主观的情感、性灵与客观的景物、意境相感应、交融,使其山水画景真情切,状物与抒情成为一体。
黄山写生第一人
弘仁(1610--1664)明诸生,甲申后为僧,号渐江,一号无智,人称梅花古衲。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安徽歙县人。明亡后清兵进逼徽州时,曾参加反清复明斗争,后于武夷山落发为僧,法名弘仁,数年后重返故里,一心研习画学。游武夷之幔亭,皈依报亲寺古航师为圆顶焉。善山水,初学宋人,晚法倪瓒,尤好绘黄山松石。弘仁《黄山图》册共60幅,将黄山的各处名胜尽收笔底,可以说他是黄山写生第一人。他从黄山、武夷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重视师法自然,因此,作品格调不同于倪瓒,少荒凉寂寞之境,而多清新之意。